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書評】《克里姆林宮的餐桌》:早在蘇俄的時候,廚房就是沒有硝煙的戰場

【書評】《克里姆林宮的餐桌》:早在蘇俄的時候,廚房就是沒有硝煙的戰場
Photo Credit: GettyImage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普亭為何高調宣傳他是廚子的孫子,並反覆強調,他的爺爺是為史達林做飯的人?一方面是凸顯其平民出身,營造親民路線。另一方面,他心中崇拜史達林,樂於讓其家族跟史達林沾邊,而且,他告訴俄國人民的潛台詞是:「既然蘇聯時期的領袖都信任我的爺爺,你們也可以信任我。」

為什麼列寧的廚娘比列寧更聰明?

被譽為「天生說書人」的波蘭報導文學作家維特多・沙博爾夫斯基(Witold Szabłowski),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前,歷時三年走訪蘇俄廣袤的疆域,採訪多名經歷俄羅斯重大歷史事件的廚師,寫下《獨裁者的廚師》的姊妹篇《克林姆林宮的餐桌》。每個廚師都有其悲歡離合,廚師的人生,並不比帝王將相的人生平淡無奇。

克里姆林宮有宏大的廳堂,也有被人們忽視卻不可或缺的廚房。長期隱藏在幕後的廚師們,從作者筆下施施然地走出,通過他們的講述,獨裁者神秘的廚房、餐桌和菜譜一一呈現在讀者面前。獨裁者的樸素與奢華、興衰與榮辱,宛如一部引人入勝的電影。

末代沙皇全家被布爾什維克屠殺時,跟他們一同慷慨赴死的只有廚師,廚師的屍體與沙皇的屍體一起遭受兇手的荼毒並祕密埋葬,直到六十多年後的葉爾欽(Boris Yeltsin)時代,才重新被發掘和隆重安葬,並享有聖徒的榮耀;史達林(Joseph Stalin)的御廚來自史達林的故鄉,能做出史達林記憶猶新的童年時媽媽的味道,由此抓住獨裁者的胃——儘管其妻子是德裔俄國人,卻能熬過二戰期間史達林對德裔族群的種族清洗。

獨裁者飲食上的習慣跟處理軍政大事的方式一樣固執,他們不顧保健醫生開出的食譜,命令廚師為他們做油膩、濃烈且不健康的食物,然後大快朵頤。毛的私人醫生李志綏寫到,毛從不刷牙,用茶水漱口。毛除了喜歡吃紅燒肉,也喜歡吃魚,一生無魚不歡,早年愛吃鯉魚,這項喜好連蘇聯人都知道,在毛兩度訪蘇時,盡可能製作鯉魚料理迎賓,到了晚年,毛改吃「胖頭魚」,也就是鱅魚,常用來製作沙鍋魚頭。

與之相似,史達林晚年時牙齒也壞掉了,只能吃很嫩或燉得很爛的肉。也許是寒冷的緣故,俄國人比中國人更愛喝酒,史達林常常在其別墅安排盛宴,強迫受邀前來出席的政治局委員們喝到不省人事,他自己卻喝的很少,在一旁對同僚們酒後的洋相或「酒後吐真言」冷眼旁觀。

列寧(Vladimir Lenin)是最不講究吃喝的獨裁者。列寧在高爾基列寧斯克一處小莊園度過其人生的最後時刻。這段時期,除了照顧他的妻子與妹妹之外,還有一位名叫沃羅比奧娃的專職廚娘負責燒飯——一個普通的鄉下姑娘。

列寧的飲食簡單且不規律,他喜歡吃雞蛋,喝生牛奶,吃不容易消化的蕎麥。他一生中飲食最好的時期,不是奪取政權之後,而是被沙皇流放到西伯利亞期間。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
到期自動續訂,可隨時取消,詳情請見訂閱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