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克里姆林宮的餐桌》:早在蘇俄的時候,廚房就是沒有硝煙的戰場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普亭為何高調宣傳他是廚子的孫子,並反覆強調,他的爺爺是為史達林做飯的人?一方面是凸顯其平民出身,營造親民路線。另一方面,他心中崇拜史達林,樂於讓其家族跟史達林沾邊,而且,他告訴俄國人民的潛台詞是:「既然蘇聯時期的領袖都信任我的爺爺,你們也可以信任我。」
為什麼列寧的廚娘比列寧更聰明?
被譽為「天生說書人」的波蘭報導文學作家維特多・沙博爾夫斯基(Witold Szabłowski),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前,歷時三年走訪蘇俄廣袤的疆域,採訪多名經歷俄羅斯重大歷史事件的廚師,寫下《獨裁者的廚師》的姊妹篇《克林姆林宮的餐桌》。每個廚師都有其悲歡離合,廚師的人生,並不比帝王將相的人生平淡無奇。
克里姆林宮有宏大的廳堂,也有被人們忽視卻不可或缺的廚房。長期隱藏在幕後的廚師們,從作者筆下施施然地走出,通過他們的講述,獨裁者神秘的廚房、餐桌和菜譜一一呈現在讀者面前。獨裁者的樸素與奢華、興衰與榮辱,宛如一部引人入勝的電影。
末代沙皇全家被布爾什維克屠殺時,跟他們一同慷慨赴死的只有廚師,廚師的屍體與沙皇的屍體一起遭受兇手的荼毒並祕密埋葬,直到六十多年後的葉爾欽(Boris Yeltsin)時代,才重新被發掘和隆重安葬,並享有聖徒的榮耀;史達林(Joseph Stalin)的御廚來自史達林的故鄉,能做出史達林記憶猶新的童年時媽媽的味道,由此抓住獨裁者的胃——儘管其妻子是德裔俄國人,卻能熬過二戰期間史達林對德裔族群的種族清洗。
獨裁者飲食上的習慣跟處理軍政大事的方式一樣固執,他們不顧保健醫生開出的食譜,命令廚師為他們做油膩、濃烈且不健康的食物,然後大快朵頤。毛的私人醫生李志綏寫到,毛從不刷牙,用茶水漱口。毛除了喜歡吃紅燒肉,也喜歡吃魚,一生無魚不歡,早年愛吃鯉魚,這項喜好連蘇聯人都知道,在毛兩度訪蘇時,盡可能製作鯉魚料理迎賓,到了晚年,毛改吃「胖頭魚」,也就是鱅魚,常用來製作沙鍋魚頭。
與之相似,史達林晚年時牙齒也壞掉了,只能吃很嫩或燉得很爛的肉。也許是寒冷的緣故,俄國人比中國人更愛喝酒,史達林常常在其別墅安排盛宴,強迫受邀前來出席的政治局委員們喝到不省人事,他自己卻喝的很少,在一旁對同僚們酒後的洋相或「酒後吐真言」冷眼旁觀。
列寧(Vladimir Lenin)是最不講究吃喝的獨裁者。列寧在高爾基列寧斯克一處小莊園度過其人生的最後時刻。這段時期,除了照顧他的妻子與妹妹之外,還有一位名叫沃羅比奧娃的專職廚娘負責燒飯——一個普通的鄉下姑娘。
列寧的飲食簡單且不規律,他喜歡吃雞蛋,喝生牛奶,吃不容易消化的蕎麥。他一生中飲食最好的時期,不是奪取政權之後,而是被沙皇流放到西伯利亞期間。
Tags: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