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林月真「承諾推動新二代母語教育」,2024總統大選各黨參選人還有哪些新住民政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曾被譽為保障新住民權益、第一個提名新住民為不分區立委的國民黨,在這次選舉過程卻尚未明顯展現針對新住民族群的政見,賴清德的政見基本上也屬於延續蔡政府時期的政策方向,反倒是曾因心直口快稱呼新住民「進口說」而引起爭議的柯文哲,在近年新住民族群支持度呈現了上漲趨勢。
文:郭武嚳(畢業於國立台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目前就讀國立中山大學公事務管理研究所一年級、擔任台東縣政府青年事務發展委員會第一屆委員)
新住民政策是否不受待見?
在2024年的總統選舉過程,筆者初步觀察關於各參選人及其陣營,在新住民及其二代福祉的相關政策論述有所著墨的部分,即便是在幾項常見的新住民教育保障、家庭照顧、社區培力、弱勢救助……卻發現相關能見度可謂是微乎其微,而該狀況或許藉由本文便能知悉一二。
主流民意大聯盟—郭台銘
台灣新住民加上新二代的人口已突破百萬人以上,新住民族群在台灣現有的社會問題與對應的政策議題,亦仍有不少需要持續改善、積極推動的部分。
不過在近期社會大眾在總統選舉過程中,實在難以想像多數民眾對於新住民政策議題印象最深刻,可能僅僅剩下郭台銘參選人於近期所提出副總統人選賴佩霞女士,她在前幾個月備受大眾矚目的《人選之人—造浪者》所飾演的林月真總統參選人,於劇中所倡議的「我承諾推動新二代母語教育」議題、關注新住民及其二代的社會救助形象,並且郭台銘參選人亦基於此民眾關注趨勢,在該劇情所設臉書虛擬帳號下留言提出:「我也承諾推動新二代母語教育」政策,成為短期間內的大眾焦點之一。

接下來,讓我們在郭台銘的留言之外,針對其他三位參選人及其政黨陣營,在本次選舉過程中有所提及新住民議題政策,或是推動相關事務而言進行盤點。
民進黨參選人—賴清德
首先,應當能夠先以蔚為最先集結眾多專家學者、民間團體所共同制定了全方面政策論述——「國家希望工程」的賴清德參選人,在國政願景發表會有所提及新住民相關政策論述,僅僅只有:「將提供新住民家庭學生更加友善的校園學習環境」,明顯缺乏明確的政策制訂與規劃方向。
在此之外,就是賴清德在8月27日所參加民進黨新住民事務部舉行的「新住民及其二代築夢計畫分享活動」時,提及將:「推動新住民相關政策法案,包括7國語言服務、創世界之先的新住民母語教學,以及修正國籍法、入出國移民法、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留才久用方案等」,基本屬於延續蔡政府時期的政策方向,及作為全面執政陣營卻仍然無法推動完成的待辦修法事項。
這樣的說法,相形之下同為民進黨陣營的蔡英文總統,於執政時期所提出嶄新、明確之「新南向政策」則相當注重建立東南亞發展連結,以及推動新住民及其二代的資源持續投入。
國民黨參選人—侯友宜
其次,再以穩居國會第二大黨的國民黨陣營所提名的侯友宜參選人,同時也作為全台灣新住民比例最高的新北市市長,亦僅僅於8月21日所舉行之「全國婦女、新住民團體領袖挺侯後援會成立大會」表示:「將強化新住民的語言優勢」、「拓展新住民第二代的實力」。
但是究竟如何強化、如何拓展?仍然不從得知明確的政策規劃方向。
即便曾經被譽為保障新住民權益、第一個提名新住民為不分區立委的國民黨,在這次的選舉過程缺少持續支持新住民族群的發展,使得不少新住民朋友對於國民黨、侯友宜參選人的信心、期待下降,在社團法人台灣新住民關懷總會針對網路社群進行「台灣戰爭與和平」問卷調查,關於2024總統大選民調參選人支持率當中敬陪末座,在其他參選人部分則有35.2%支持郭台銘,比第二名的柯文哲高出13.7%,比第三名的賴清德也多出19.4%,更以25.05%大幅勝出侯友宜。
民眾黨參選人—柯文哲
近年新興的國會第三大黨,民眾黨陣營所提名的柯文哲參選人,在8月27日台灣新住民黨舉辦的與新住民座談當中,有所明確表示:「承諾會提名一席新住民的不分區立委」、「新住民委員會」、「訂立新住民基本法」,亦是符合台灣民眾黨黨團去年於立法院所推動的「新住民基本法」政策方向。
撇除2017年同樣曾推動「新住民基本法」的國民黨外,民眾黨成為相對於其他政黨在新住民政策立法推動上,於近年是具有實際行動、建構明確政策立場的政黨陣營,以2024年總統大選而言,是最為堅定提出新住民政策論述的參選人。即便曾因心直口快稱呼新住民「進口說」而引起爭議的柯文哲參選人,在近年的新住民族群支持呼聲亦仍然呈現上漲趨勢。
2024總統大選,各黨的新住民政策在哪裡?
總結前述狀況,其實能夠看出當前台灣政治環境對於新住民的議題並不重視,甚至是對於既有的問題進行冷處理的方式,即便能聽聞各政黨在組織內部建立新住民委員會、諮詢單位等等,卻鮮少在社會、政策檯面上,尤為法規訂定、修正的進程有所成效。
此外,更多的是來自各陣營對於新住民進行組織性的建立情誼聯繫、個案問題諮詢、舉行娛樂活動,僅是運用治標方式賣弄政治情誼,而非治本的去積極改善政策問題,將具有爭議性的既有問題持續擱置。
本次的總統大選被逐漸譽為是最無聊的一次,不少參選人缺乏明確的政策議題、核心理念、價值,欲想重新掌握話語權,必定需要再次審視台灣社會現況的真實問題,而新住民議題僅是其一,若是各個參選人無法堅定正視問題根源、主動拾起燙手山芋,將難以打破政局、社會遲滯的狀態。
延伸閱讀
- 「陸配」或「新住民」?來自中國的新移民女性如何看台灣生活與兩岸政治?
- 台灣的移民政治:從2020大選不分區立委名單評國民兩黨的新住民政策思維
- 當台灣遇見新移民:新南向政策帶來機會,也帶來了文化磨合挑戰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新經濟是什麼?由新興產業持續創新與成長,所帶動的「舊經濟」變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將帶您了解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經過前幾年病毒的肆虐,全世界一同承受了疫情時代封城、居家辦公、社交距離等種種衝擊,人們在工作模式與市場經濟行為上,都受到了不小影響與起伏動盪。然而,即使疫情期間面臨著層出不窮的挑戰,新經濟產業成長的勢頭並未減緩,甚至更加蓬勃尋找出路。長期致力於促進台灣產業發展的民進黨立委趙天麟表示,為了因應大環境不斷變動的市場需求,台灣需要積極創新與進化,把握迎面而來的機遇,才能為市場帶來新的希望與活力。本文將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定義介紹
新經濟一詞起源於1990年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景氣迎來空前盛況,各行各業呈現「高成長、高所得、低物價、低失業率」的現象。部分支持「新經濟理論」的學者認為,促成此現象的原因分別為以下6點:「全球化分工生產」、「金融市場變遷」、「僱用型態改變」、「美國贏得冷戰」、「開發中國家提供市場」、「資訊技術的發展」,同時高科技產業仍不斷創新,一並拉抬了其他產業的生產力,讓社會整體呈現欣欣向榮的氛圍。時間拉回到現在,「新經濟」一詞的定義變得相對模糊,目前主要意指能為傳統產業帶來革命性影響的新興產業或科技,像是近年來的大數據、5G、AI等,都可以視為新經濟的一員。
本文以大數據舉例,說明新經濟所帶來的變化。在還沒有大數據分析的年代,各行各業收集數據受到限制,只能透過人工統計整理,難以針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全面分析,更別說從資料中找出各個事件的關聯性,在下達決策時也一律以經驗來判斷。而大數據的誕生,讓所有產業的資訊處理能力有了飛躍性的提升,企業可以快速分析數以百萬筆的資料,並從數據中預測出未來的趨勢,提高各行各業的效率及競爭力,進一步發展出以數據為主的全新商業模式。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資訊科技產業外,近年來藝文、運動等新創產業,亦是開拓新經濟所關注的重點領域,例如由趙天麟立委號召的「大高雄38區公益慢跑」,除了成功突破台灣當時最高夜跑人數的紀錄之外,立委同時也邀請了全球6大馬拉松中的日本東京馬拉松總監、與德國柏林馬拉松總監一同共襄盛舉,並共同商討將高雄馬拉松推上世界舞台的可能,促進高雄運動新經濟的誕生。
新經濟影響巨大,引領全球經濟發展方向
新經濟的影響之所以巨大到能引領全球經濟的發展方向,主要與新興產業強勁的技術研發能力有關,不僅效率獲得大幅度提升,在技術層面更是改變了整個傳統產業結構,若無法跟上新經濟的腳步,將很可能會快速被市場淘汰,也正因如此,各國才開始逐漸重視新經濟的發展,積極投入資源,並將新技術整合進傳統產業中。
以美國為例,近年來積極發展「再工業化」,將重心放到新經濟產業發展上,以潔淨能源、健康醫療、電動車、生物工程、半導體等領域為首,提供特殊稅收抵免優惠以及各種補貼政策措施,爭取技術人才、資金回流美國,進一步推動新技術與新能源的應用,再造能兼具環保節能,且擁有高效產能的全新工業型態。在這樣的政策方向下,美國許多州都推出了鼓勵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其中包含減免相關產業的稅收和提供購電補貼,同時還為氫燃料電池與儲能技術提供大量的研究資金,促進潔凈能源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既然新經濟勢不可擋,有哪些新經濟產業值得我們耕耘呢?
新經濟產業的興起,大多與科技發展和滿足人們的需求有關,而能讓台灣有機會成為領頭羊的新經濟產業有4種領域,分別為健康醫療、能源科技、電動車、數據相關產業。這些產業之所以能成為新經濟的契機,主要是他們擁有以下特性:
- 有新技術誕生,或是技術有重大突破
- 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 政府重點關注發展的產業
- 投資人一致看好,願意挹注資金
- 順應國際市場趨勢
舉例來說,各國為了降低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量,正在積極發展使用電力驅動的交通工具。而為了提高用電效率,過去不被看好的氫能,於近年來也逐漸受到關注。相較於鋰電池來說,使用氫燃料電池效率更高,且能提供更多的能量,許多專家都認為氫能未來很可能會發展成能影響整個電動車市場的產業,甚至有機會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能源供應技術。身為台灣氫能發展重要推手的趙天麟立委也表示,台灣的氫能供應鏈,從上游製氫到下游氫燃料電池的供應,已佈建得十分完整,甚至包括工業餘氫或家庭廢水,都能成為供電循環系統之一,讓工業、家庭用電能與氫能串接起來,大幅降低台灣的碳排量。因此政府與民間應更重視對氫能的投入,讓台灣在能源科技新經濟領域得以佔據領先地位。

如何推動台灣新經濟?從趙天麟立委的「運動新經濟概念」啟發
台灣仰賴出口貿易,容易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且疫情與國際經貿情勢的動盪,讓各行各業的工作型態發生巨變,在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台灣目前仍需依賴強勁的半導體產業帶動整體發展。不過,考量到分散風險對於穩健經濟體的重要性,台灣公家機關與各大企業也沒有停下腳步,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除了關注工業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之外,運動產業與藝文產業也是值得我們關心的領域。
立法委員趙天麟在過去高雄市長初選期間,便曾提出「運動新經濟」政見,希望將高雄馬拉松提升到世界頂級馬拉松之列,成為「世界第7大馬拉松賽事」,以此來吸引參加比賽的國際遊客,間接帶動高雄的觀光熱潮。另外,趙天麟立委也注意到,日本沖繩做為日韓兩國職棒的「春訓基地」,每年為當地帶來非常可觀的觀光產值。然而,高雄不只春季雨量較沖繩少,氣溫也更平均,相較之下擁有比沖繩更優越的氣候條件,很適合打造成新的職棒春訓基地,若能結合當地旅遊景點的優勢,帶動棒球迷前來朝聖,將能透過發展運動新經濟為高雄帶來十分可期的觀光效益!
在藝文新經濟方面,也可以發現台灣近年來積極建設文化中心,循序漸進地推廣藝文產業,例如趙天麟立委曾到瀨戶內海藝術季參訪,希望能效仿「藝術帶動觀光經濟」的模式,邀請頂尖藝術家在原住民古獵道或是海岸線等地,設置裝置藝術或進行藝術表演,用藝術吸引全世界的遊客來訪,讓藝術不僅療癒人心,還能為地方創造新經濟貢獻。
現在世界各國正急於加速復甦經濟,一方面希望能妥善因應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則期盼能降低通貨膨脹帶來的衝擊,為此各國都想站在新經濟的浪頭上,掌握新經濟產業的主導權,其帶來的不僅是新商機,甚至可能影響到10幾年後的經濟局勢。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找到適合發展的新經濟產業,並善加經營,才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
本文章內容由「趙天麟國會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