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順貴:建築法規過度向建商傾斜,是造成基泰大直民宅坍塌事件的根本原因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柯市府將建築工地的監督權責全推給監造人,建商當然會積極研發上述「特殊工法」,以謀取最大利潤。建商不怕發生損鄰事件,還有《建築法》的原因。內政部應該思考如何從維護一般民眾權益角度,重新檢討修正《建築法》。
文:詹順貴
天坑事件頻仍,過度向建商傾斜的法規是源頭
建築業是不是經濟發展的火車頭?歧見很多,但在寸土寸金、建築工地越來越密集的大都會,建築工地絕對是影響民眾居住安寧、損鄰不斷的直接主因。至於建築管理、容積獎勵相關法令與政策不斷向建商過度傾斜,則是源頭。
建築工地的管理監督,地方政府責無旁貸,從柯文哲到蔣萬安的台北市政府,對此次基泰事件的發生有絕對的責任。事發後,蔣市府因應作為看似積極,其實是在彌補之前的消極不作為;至於內政部,則應該好好重新檢討修正過度向建商傾斜的法令。
台灣營建工地造成損鄰、出現天坑的情形,其實始終未曾間斷過,這次台北大直的基泰工地之所以鬧出如此大的新聞,原因可能包括地點位在寸土寸金的台北市、建商是股票上市公司,工地塌陷範圍大、房屋崩塌過程被手機完整拍攝,讓媒體有驚悚的畫面可以不斷播放。
加上湊巧同時出現新竹地檢署,在新竹縣工務處長江良淵住家搜索出千萬元現金,向法院收押禁見江良淵等2名公務員及2名廠商獲准。被疑與近年來在新竹地區發生多起建築工地掏空鄰地,造成塌陷意外的建商豐邑公司的豐采520工地有關的新聞。
針對基泰大直事件,這幾天已有許多檢討、建議,筆者不揣淺陋,就所看到的現象與問題,首先提供房屋塌陷的受災戶以下建議:
- 盡快集會組成重建執行委員會或更新會
事故發生後,北市府為了彌補之前的消極,反而過度積極主導假扣押、代位求償、如何重建等事項,固然出於好意。但除願意代為提供擔保協助對基泰進行假扣押,值得肯定外,其他不免過度干涉人民的自主權。
尤其建商普遍資產負債比偏高、所購土地幾乎都有抵押貸款、建築基地則會辦理信託。太快貿然聲請假扣押,也可能引來銀行立即抽銀根、凍結融資額度,恐會導致基泰資金周轉困難,反讓受災戶未來求償困難的反效果,北市府出手前理應審慎評估。
建議房屋塌陷的受災戶盡快集會組成重建執行委員會,或更新會之類的臨時任務型組織,以利與市府對話。提出符合災戶自己需求的意見,以及方便與基泰建設協商賠償事宜、乃至後續重建的相關法律事務、財務收支與營建監督等事宜。
- 至於北市府雖積極辦理代位受災戶向建商求償事宜
鑒於高雄氣爆事件時,曾爆出高雄市政府獨厚某律師事務所之爭議,建議委託法律專業團隊集體向基泰求償的法律事務。由上述受災戶組成的重建執行委員會或更新會拿回主導權,洽商法律扶助基金會以專案扶助方式組成律師團隊來協助處理。北市府如想在此部分積極協助或有所表現,何妨勻挪一筆經費捐給法扶基金會專款專用於此事件的法律扶助費用支出。
基泰大直事件、新竹地區豐邑建設的累累前科的原因,或是粗心大意便宜行事,或是為節省成本而減料,縮短期程而偷工;又或刻意以「特殊工法」假裝不小心造成鄰屋龜裂、傾斜等損害。再來表現善意協助改建、合建,藉機擴大建築基地,增加規劃設計彈性,以「創造更大獲利空間」。

「特殊工法」問題來自於法規持續倒向建商
對照過往許多古蹟、歷史建築經常出現暗夜一把火,瞬間變成可建築用地,以及都更實施者趁屋主外出趁機偷拆的案例。現已有不少人調侃藉由「特殊工法」造成鄰屋龜裂傾斜或「積極創造海砂屋」以享加速審議、增加容積獎勵項目、政府補助租金並主動勒令住戶搬遷、免去強行代拆所可能衍生爭議等(「創造海砂屋」部分,容另以專文說明分析),以方便建築基地整合加速都更,可說是建築業界所開發的「創新技術」。
業者之所以有恃無恐敢以「特殊工法」造成鄰屋龜裂傾斜,主要來自《台北市建築施工損鄰事件處理規則》持續倒向建商的規定所造就。此一處理規則訂定於2004年6月馬英九市長時期,最初的第3條是規定起造人或承造人「應」於申報放樣勘驗前,會同監造人勘查基地鄰房現況後,向符合第12條規定的鑑定機構申請鄰房現況鑑定,並取得現況鑑定報告,才可以進行施工。
其第4條則規定如於施工過程涉及損鄰事件時,先由雙方自行協調。如無法達成協議,受損戶可以請求主管機關協調此時,主管機關即應予以列管,並於受理申請七日內通知受損戶與工程起造人、承造人及監造人(以下簡稱損鄰事件雙方)一起會同勘查損害情形。
雖然是交由監造人來認定是否是施工所造成的損害以及有無影響公共安全,但因是與受損戶(可以委託專家陪同出席)、建管機關人員一起勘查存證,此時監造人較不敢作出「過於明顯的偏袒」,而且第一時間即予以列管,對受損戶相對較有保障。
到了郝龍斌市長第2任的2013年7月,該處理規則上述第3條一定要做鄰房現況勘查的「應」,被修改成可做可不做的「得」,而且「主管機關即應予以列管」的文字也消失不見,但第4條至少還保留應與受損戶(可以委託專家陪同出席)、建管機關人員一起會同勘察。

柯文哲徹底以奴顏向建商獻媚
再到柯文哲從白色變成灰色乃至黑色的市長第2任,於2022年2月再度修正該處理規則,其中因新增用語定義條文,而將原本第3條改列為第4條的規定。雖然表面上修正改回「應」勘查鄰房現況,但卻同時增訂一些可以免做鄰房現況勘查例外情形的第2項規定;此外新增的第5條,反向增加受損戶向北市府建管機關申請損鄰事件鑑定的門檻,如不符合都發局要求補件的程式要件,還會被駁回。
更離譜的,則是由原本第4條移列的第6條,竟然將自己身為建管機關的職責,原本應會同受損戶一起勘查的義務性規定都給刪除。全部交由建商自行勘查其建築工地施工有無危害鄰房公共安全,並製作初步安全認定書,以及自行勘查鄰房是否屬施工損害,並製作損害責任歸屬初步認定書(都需經監造方及承造人之專任工程人員簽章)。只要建商自行認定無危害鄰房公共安全,就可以不用停工繼續施作。
此時,縱使房屋受損戶自掏腰包申請相關技,或建築師公會鑑定損害的因果關係。由於事前事後的證據保全或蒐集遠遠不如建商,加上這些可以鑑定的機構絕大部分收入來源都需要靠建商,難免有「機構偏頗」效應,導致受損戶難以獲得公正合理的賠償。
可以這麼說,為了日後選總統之便,柯文哲趁即將任滿之際,全面放棄地方政做作為建管機關應維護市民權益的職責,以奴顏獻媚建商。
有柯市府這種幾乎可以脫免建商絕大部分法律責任的天賜良機,建商當然會積極研發上述「特殊工法」,以謀取最大利潤。蔣市府「柯規蔣隨」,其權責所在的都發局更樂酖於繼續消極無所事事,最終才會釀成基泰事件的大禍。有首善之都帶頭示範,其他縣市樂於效法,照抄訂定相關建築工地損鄰的處理規則, 並對轄區內建築工地的監督消極不管。
地方政府將建築工地的監督權責全推給監造人,有道理嗎?建商為何不怕發生損鄰事件?還有以下原因:
1、現行《建築法》第13條、第60條規定,已將建築工地的監造責任全部推給建築師,地方政府的建管機關將責任推得一乾二淨(這部分在遇到相關訴訟時特別明顯)。但建案的設計人與監造人通常是同一建築師(此部分無可厚非),而建築師的設計費卻是來自建商(雖然透過建築師公會轉一手),因此很難苛求設計監造的建築師「一板一眼」地監督工地。
2、對起造人、監造人與承造人的罰則輕到微不足道,會被勒令停工的門檻極高,機率低。既然風險成本低,卻能因此而擴大建築基地範圍所增加利潤卻很大,造就建商積極實施「特殊工法」或施工、監工粗心大意的有恃無恐。
3、建案的地下層,目前法令是免計入建築容積限制範圍,也就是建商可以從成本、風險與利潤自主決定挖幾層。由於主要都會地區的停車位單價不斐,尤其台北市動輒250萬元、300萬元起跳,建商在考量利潤下,通常會盡可能挖到地下3、4層,乃至更深,如在貪圖節省成本與工期,自然容易造成工安或損鄰事件。
4、此外,筆者約10年曾在某一預計興建兩棟35層大樓的建案的環境影響說明書內看到,其地下規劃挖7層,由於當地地下水位高,估計將會抽掉的地下水高達1656萬噸(略多於新竹寶山二號水庫一半的蓄水量),完全不用支付任何費用。
反觀當時申請擴廠的相機鏡頭大廠大立光、台積電與台水公司都在為可以穩定供水的水源所苦惱,但建管機關卻輕易放任珍貴地下水(公共財)讓建商為了私人利益的建案給免費抽掉放流,政府機關間完全各自為政,毫無橫向整合功能。

內政部必須速修《建築法》
以上建商有恃無恐的原因,內政部應該思考如何從維護一般民眾權益角度,重新檢討修正《建築法》,莫再迷信建築業是火車頭產業,導正盲目向建商傾斜的法令與政策。此外,台灣水資源已趨向匱乏,且降雨分布極端不穩定,人口又呈現負成長,現有閒置空屋已有大約100萬棟,還需要那麼建案嗎?水利署可曾掌握過每年因營建工地而被抽掉的地下水量有多少嗎?
基泰建設因工地造成鄰房崩塌,在發放慰問金的同時,竟拿出「合作興建意向書」希望受災戶一併簽署。看似化危機為擴展利益的轉機,但其實顯露的確是無度的貪婪。
而台北市都發局局長王玉芬在受訪時說:「我不知道住戶簽的實際上是什麼樣的書,如果就我們都市更新法律上面,我們只有同意書是有效的,同意書才有法律效益。」則著實令人不解,都更機制內本有協議合建與權利變換兩種換屋途徑,如果基泰真能與房屋坍塌的受災戶簽定合建意向書,乃至合建契約,這純屬私人間法律關係,怎會沒有法律效力?
至於國民黨總統提名參選人侯友宜針對基泰事件,跟風提出「1、建立住宅興建的生產履歷;2、政府應實施房地產公開資訊;3、特別監管曾有不良紀錄的新建個案;4、嚴管不良違規人員」等四大主張,要做早就可以做,但連他主政的新北市根本也沒有做。而且這些主張實際上難以落實、落實了也不見得有效果,不過是徒有虛表的政策而已。
本文經《思想坦克》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原標題:損鄰事件不斷的源頭是過度向建商傾斜的建管
延伸閱讀
- 基泰跌停可以抄底嗎?為何急著和受災戶簽合建意向書?這兩個問題有同一個關鍵
- 大直街民宅塌陷案:基泰董事長致歉辭職、成立1億元信託支應救災及安置,北市府擬聲請第2波假扣押
- 大直民宅坍塌事故,為什麼律師認為現在對基泰建設提假扣押不是個好方法?
- 大直街民宅塌陷意外:道明外僑學校操場龜裂緊急停課一天、基泰建設聲明「絕不卸責」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彭振宣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從生活實踐淨零轉型,讓地球HP值滿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球暖化情勢日益嚴峻,必須積極因應;減碳是每個人的責任,我們生活中的選擇與行動,都與地球的未來息息相關,但只要從小地方開始做出改變,就能帶來轉機,讓地球重拾生機。
地球就像是一個巨大的有機體,具有自我調節的能力,然而因人類活動產生大量碳排,溫度上升導致全球氣候異常並造成災害;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023年3月公布第六次評估報告(IPCC AR6)指出,根據2021年10月各國宣布的國家自主貢獻,2030年承諾的減排量仍不足以將本世紀末的升溫控制在1.5°C,甚至難以限制在2°C;氣候變遷已對地球健康構成威脅,一個「宜居且永續的未來」機會之窗正在迅速關閉。
全球升溫攝氏1.5 °C、 2°C,影響有這麼大嗎?
IPCC 估計,若地球升溫1.5°C,到2100年前海平面將上升0.26到0.77公尺,若升溫至2°C則將再增加0.1公尺,將影響小型島嶼、低窪沿海及三角洲等區域約1,000萬人口暴露在相關風險中;就研究涵蓋的105,000個物種,升溫1.5 °C會有 6% 的昆蟲、 8% 的植物和 4% 的脊椎動物地理分布範圍會縮小50%,升溫2°C,則會有18%的昆蟲、16%的植物和8%的脊椎動物消失;與高溫有關的疾病發病率或死亡率將增加,並提高相關蟲媒傳染疾病帶來的風險。
面對全球氣候失衡的威脅,我們就像遊戲中闖關的玩家,必須想辦法讓地球的HP值(生命值)恢復,然而這不是遊戲,挑戰結果意味著我們真實的未來。減碳、零碳是控制暖化的關鍵,加速導入再生能源、電氣化是主要國家刻正加速推動的重要政策,然而發電過程勢必有能量轉換的效率損失,輸配電則有線損,因此國際能源總署(IEA)倡議各國在思考未來能源組合(energy portfolio)時,應將節能視為第一燃料(energy saving is the first fuel)。歐盟目標在2030年最終能源消費較2020年實績值減少15.8%,法國淨零策略(SNBC)則規劃大幅提升工業、住宅、運輸能源效率,日本第六次能源基本計畫也提出2030年電力需求較2013年減少20%的目標。
除了國家層級推動的的節能目標,你我還能採取哪些行動、讓地球恢復生機?
多想兩秒鐘,地球更輕鬆
愛地球不只是一種生活風格,也是很潮的生活態度,每個人從食、衣、住、行、育、樂、購等生活小細節,選擇對環境友善的生活習慣,就有機會讓地球更宜居。
1. 利用大眾運輸或碳排量低的交通運具
根據我國《氣候變遷因應法》所規定,國家溫室氣體長期減量目標係由能源、製造、運輸、住商、農業及環境等六大部門共同達成,根據環境部提供的數據,2021年我國運輸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約占13%,若使用電動運具、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短程距離往返選擇走路、騎腳踏車,可有效減少碳排,有助改善空氣品質,更有益身體健康。

2. 自備環保用具,減少一次用產品使用
出門前隨手攜帶環保購物袋、環保杯、杯套或環保餐具,如果忘記帶,亦可使用租借循環杯與容器,或店家提供的環保餐具,尤其少用一個塑膠袋就相當於減碳0.057公斤,幾秒鐘的選擇與行動,能夠減少一次性產品垃圾、省下處理廢棄餐具的能源消耗,降低地球的負擔。舉手之勞自備購物袋、餐具,就是實踐減碳生活的第一步。
3. 認明節能標章,省電還能減碳
常見於耗能商品上的「能源效率標示」,提供了年耗電量、耗能等級資訊,並根據不同產品提供對應的能源效率數據;耗能等級數字越低代表耗能越少、越節能,圖示上的溫度計也就會落在象徵地球降溫的藍綠色;而貼有節能標章的產品,代表能源效率比國家認證標準高10-50%,所以用電更省,更有助於降低碳排。
4. 智慧用電,錢包受惠
智慧電表是具備通訊功能的電力量測設備,每日可將用電數據回傳台電公司,搭配使用「台灣電力App」,可查詢每15分鐘的用電量,每6小時可結算一次電費,另外,還可透過APP內「用電比較」、「未出帳用電量」、「費率試算」、「住宅用電分析」等功能,掌控電費支出及家電使用情形,找出家中的吃電怪獸,即時調整用電習慣,省下不必要的電費支出。

5. 加入綠領行列,將知識化作守護地球的行動
除了節能,以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更是降低碳排的關鍵,近年來在政府的加速推動下,我國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可望達到10%,逐漸成為供電要角;不過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在2023年9月發布的新版《2023年淨零路徑圖》(Net Zero Roadmap 2023 Update – A Global Pathway to Keep the 1.5 °C Goal in Reach),2030 年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必須成長三倍達到11,000GW,才能達成淨零排放情境所設定的減排量。更多的再生能源,意味著基礎建設、技術研發、產業推動也必須加倍投入,有賴運輸、建築、金融……等不同領域的「綠領人才」投入實踐淨零轉型。根據104人力銀行數據顯示,2013-2023十年間,綠領工作數成長6.5倍;面對2050淨零目標,無論是節能、創能、儲能、系統整合,都需要更多人才投入。
淨零轉型你我同行
在這場為了地球未來而戰的任務中,每個地球玩家都扮演著關鍵角色,無論是隨手關燈、自備購物袋這樣的舉手之勞,或是選擇低碳排的電器與運具,甚至成為綠領工作者親自參與,每一個支持淨零轉型的力量,都有助於地球HP生命值恢復滿點。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