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黨總統候選人積極爭取年輕選民,「政治網紅」柯文哲會一直贏下去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毀譽參半的「KP Show」演唱會結束後,他在臉書上坦誠地説:「 創新是弱勢者的義務 ,在資源如此不對等的狀態下,我們必須用創意突圍。」同時他認為「選舉可以很歡樂,很溫馨、更要給人民希望。」換句話説,走年輕化的網紅路線,似乎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民眾黨的資源少,只有依靠網路聲量,打空戰,才能獲得支持。
文:上官亂
2024年的台灣總統大選被各界視為最關鍵的一年,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國民黨候選人侯友宜和民眾黨候選人柯文哲(或許還有郭台銘)誰當總統,似乎決定了台灣未來不同的走向。雖然賴清德的民調一直高居第一,但長期以來,柯文哲都被認為是最有力的挑戰者,他帶領第三勢力民眾黨,標榜打破藍綠兩黨壟斷,爭取中間選民和年輕選民,也確實擁有最多年輕支持者。
不少台灣人擔心,柯文哲會複製2020年蔡英文的待遇——無數年輕人為了他而返鄉投票。但也有很多人説,一場716大遊行,捅破了「柯粉」獨佔年輕群體的「假象」,似乎柯文哲的年輕支持者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多,也沒有那麼多元,而且遊行之後女性支持者變得更少。真相到底如何呢?
正好,最近《鏡週刊》做了一個專題策劃,邀請賴清德、侯友宜、柯文哲三位總統候選人,分別寫一封信給台灣年輕人。這對三個人來説無疑是一場難得的跟年輕人對話的機會,更是向大眾展示自己政見的時機,也讓人們更清晰地看到三位候選人面對新世代的態度。那麼,柯文哲的表現是否名副其實,賴清德和侯友宜又有沒有機會在年輕群體上破局呢?
柯文哲歷來深耕年輕群體,其社媒內容個性突出,引人注目
柯文哲的「年輕代言人」形象是偶然形成的,後期經過不斷塑造加強,成了今天的樣子。他的政治生涯主要發跡於2014年的太陽花運動。當年還是政治素人的他,就運用了網路選戰打法,成功當選台北市長,那時他就開始掌握和年輕人互動的規則。他或許並不懂年輕人到底喜歡什麼,但是他沒有包袱和顧慮,所以願意放手讓年輕人做。我記得2015年來台灣的時候,在台中的文創市集上,曾看到一個發明政治諷刺桌遊的小團隊,柯文哲也是其中重要的被諷刺角色之一,但是柯文哲的市長辦公室卻主動跟他們聯繫,誠懇邀請進行合作。
他跟年輕人的廣泛互動,通常被認為始於社群媒體。在Instagram等社群媒體上的表現,也能看出柯文哲和其他兩位候選人最大的區別。
柯文哲的帳號創立於2017年——大概是為了2018年的連任做準備,侯友宜創立於2017年,賴清德創立於2019年,但柯文哲的Instagram粉絲109萬,12萬的賴清德和9萬出頭的侯友宜幾乎只是他的零頭,有90多萬粉絲的蔡英文勉強可與其匹敵。柯文哲的臉書粉絲212萬,侯友宜63萬,賴清德82萬,同樣只有317萬的蔡英文能打敗柯文哲。

三人的社群媒體營運情況差距到底在哪裡?
首先,柯文哲的內容更符合段影音時代的傳播規律。習慣短影音的受眾大都會在3秒之內決定要不要劃過一個影音,但是「短」,絕不意味著時間短,而是在短時間內隱藏最多的有效訊息量,能在開頭3秒就吸引人。柯文哲團隊深知這個道理,以IG為例,比起其他兩個候選人的內容,柯文哲的內容可看性更高,有效訊息更多。
他的內容主要分為幾大類。第一,回應爭議性話題,比如他對郭台銘「併購民眾黨」的回應,自民黨幹事「拒台參加CPTPP」(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編者注)的回應,「白飯理論」,前瞻預算的評論,這些都有強烈的政治表達和針對性的評論⋯⋯這些內容能塑造他坦承的個性,同時達到回應熱議的效果。第二,緊跟短影音流行趨勢的跟風影片,比如跟反骨男孩一起跳《求佛》,在自己的演唱會上跳《Queen card》,連演唱會都要賣線上觀看票⋯⋯雖然大多毀譽參半,但能吸引到很高的流量。第三,凸顯他個性的日常行程文宣影片,比如品嚐美食,拜會族群,體驗不同職業。作為一個政治人物,他不刻意親民,而是展現出自己雖然不習慣、不瞭解,但是仍然努力融入和嘗試的風格,年輕人會覺得很真實。
他的文宣團隊通過這些內容塑造了一個這樣的「柯P」:真實敢言不做作、有料有趣且有種。當然,關注柯文哲的人並不一定是「柯粉」,我有不少好友就關注了他,但他們並非柯文哲和民眾黨支持者。這説明,柯文哲的社群媒體內容是有吸引力的,不管是支持者還是反對者,都可以從他的內容中找到素材和話題。
而賴清德的Instagram內容文宣化比較重,主要還是日常行程和政見宣導,很少有直接的政治表達,也很少有新聞採訪片段,基本沒有爭議性的話題和回應。雖然他的團隊在努力嘗試活潑的風格,但囿於內容本身的單一化,和賴清德內斂的性格,整個內容對年輕人的吸引力不大。據瞭解賴清德的人説,他可以讓文宣團隊的年輕人拍網紅影片,但很難自己上陣拍攝,扮醜或者跳網紅舞蹈的形式對他來説比較困難,他甚至連改變髮型都很難。也可能因為,他覺得做事情比做人設更重要。但是,賴清德是否有機會重演蔡英文當年的社群媒體營銷路線呢?
據瞭解蔡英文文宣團隊的人向我透露,蔡英文黨政之初,也是不重視社群媒體包裝。但是隨著2018年九合一大敗,以及2019年民進黨選舉的頹勢,蔡英文開始重視社群媒體。尤其是隨後賴清德突然競爭黨內初選,她開始迅速放下包袱,加快和網紅合作,利用社群媒體拉近和年輕人的距離。這種做法也使她的確迅速提升人氣。但現在的賴清德是否還有時間和資源,複製蔡英文擁抱年輕人的路線,尚未可知。
侯友宜的內容也有文宣化過重的問題,而且可能因為他現在還是新北市長,內容中更多的還是市長的政策展示和日常行程,沒有太多作為總統候選人的政治表達。另外,他可能也會擔心,如果在市長職務期間過度宣揚總統候選人的身分,會加強「落跑市長」的印象,步韓國瑜的後塵。可以説,在內容方面,他面臨的束縛比賴清德更多。
“2024總統大選”的相關議題
- 2023-09-21 侯友宜抵舊金山,強調與矽谷合作帶動產業轉型;朱立倫:侯訪美成功,團結力量回來了
- 2023-09-20 侯友宜華府智庫演說闡釋「3D戰略」,赴AIT華府總部會談1小時,傳美行政官員參與
- 2023-09-19 各黨總統候選人積極爭取年輕選民,「政治網紅」柯文哲會一直贏下去嗎?
- 2023-09-17 郭辦:若郭整合在野可不送連署、拿藍白門票登記,賴佩霞隨時願退;分析指藍白持續邊緣化郭
- 2023-09-17 侯友宜訪美:赴智庫談兩岸「3D戰略」,李昌鈺出席僑宴力挺、「巧遇」紐約市長互祝成功
Tags: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