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們輕鬆一句批評說這群學生浪費資源、眼高手低、這種廢人社會幹嘛花錢養他們之類的話,其實對他們來說是真正很痛的一次重擊。
文:張希慈(前台大領導學程學生)
我在大三那年,申請加入了台大領導學程,這大概是我這輩子最重要的決定之一了。
為什麼會這樣說,待我慢慢說個有點長的故事給你聽。或許你聽完,會對於台大領導學程有更多認識,批評得可以更有力道,或是知道該怎麼讓學程原本的初衷有更好的發揮。
我是台大社會學系畢業,在社會系讀書的時候,我學到很多社會議題與切入問題的角度。我做了很多個不同的社會議題研究報告,有的是個人報告、有的是團體報告,大部分的時候,我們的作業都是研究報告(類似小論文一般),因此學術分析能力、資料蒐集能力與概念化能力是社會系送給我最好的禮物。
認識了那麼多社會問題,看見了那麼多不同路徑的行動,我一直在想最適合我畢業之後繼續走的路是什麼。於是,在大三的時候我申請了領導學程。
當時真正驅動我申請的原因是因為我在大二的時候,曾經修習了一門「領導學導論」課程,這是領導學程的基礎課程。這門課程每年都會開設,開設的時候幾乎不會拒絕學生來加簽,那時候缺學分,又剛好看到這門課有實作活動的要求,覺得很有趣,於是就加入了。
參考史丹佛經驗,用有限資源訓練學生創意解決社會問題
那半年我們全班被分為十組,一組十來名學生。老師要求我們必須要在學期間辦一場與「社會公益」有關的活動,活動形式不拘,可以用任何方式進行,活動過程中,課程會補助每一個組別兩千塊錢(全班約莫十組),讓學生在有限的資源下去發揮創意,想辦法解決一些社會問題。
我知道,看到這你可能會很想罵台大領導學程浪費錢給這些吃飽穿暖的偽菁英階級。但先別急著批評,讓我把故事說完。
這邊有一篇〈如果你手上只有五塊錢美金和兩小時的時間,你要怎麼樣賺到錢?〉,建議可以先花個三分鐘閱讀一下,再來比較與評論領導學程的作法究竟有無缺失。
這篇文章中指出史丹佛的老師為了訓練學生充分發揮創業精神,努力發現商機、挑戰假設,利用有限的資源以小搏大,盡情揮灑創意。於是,老師給了學生每組5美金(約等於150台幣)以及兩個小時的時間,想辦法賺到最多的錢。

Photo Credit: HarshLight @Flickr CC BY 2.0
結果是,有些學生的確以小博大,想出了「提前預約餐廳並販售所佔得之座位(黃牛座位?)」、「免費幫腳踏車騎士充氣賺取捐款」,或是「把在課堂報告成果的時間賣給獵人頭公司打廣告」都獲得了不少收入。
乍看之下,史丹佛好像用了更少的成本,就訓練出學生「解決問題」、「創新思考」的能力。但是細細看這些來自史丹佛學生們想出的方案,一是以「賺錢導向」作為課程的要求,於是「黃牛座位」與「販售校園課程時空予特定企業」等方案都出爐,純粹出於利潤考量的方案設計,結果不一定創造了能夠友善社會的方案。
當然,這只是一個課程小作業。後來,課程的目標調整了。老師給了學生一組十個迴紋針,讓學生在接下來幾天試著用四小時發揮十個迴紋針最大的價值,而價值衡量的方式則由他們自己定義。
當目標轉換,學生開始思考要用有限的資源創造不一樣的價值,比如打破金氏世界紀錄等等,雖然沒有成功,但是資源的轉換可能性變得更多了。
在我看來,史丹佛大學的創新創業課程強調了一門重要的學習──「我們應該學會利用有限的資源,用創意的方式,解決既有需求,並發揮出我們認為最大的價值(不一定是金錢)。」
相比之下,台大的「領導學概論」課程要求的作業有些相異之處。
這門課程每一年產出非常多不同的方案,方案五花八門都有,與史丹佛大學的課程相比,的確資源給了較多(兩千元)。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教授會在上課中、下課後不斷強調「方案必須是對社會有所助益」,而什麼是「對社會有助益」?這成了學生們在討論方案時不斷辯論的重要議題。
- 「究竟什麼才是公益?」
- 「什麼方案更有效益?」
- 「什麼方案可以在有限資源的情況下,發揮最大的效力?」
- 「什麼方案適合我們這個團隊?」
- 「我們要如何做風險評估?又要如何在大家都來自不同背景與學院的情況下,做很有效的合作?」
課程中不成熟的專案,反而卻成為我的一塊敲門磚
這些問題在領導學導論課程中,往往是一而再,再而三討論的方案。而就在那半年中,我嘗試了人生第一個方案──「Loopy Loopy Go」,那時候我們製作了一些塑膠手環,我們成為第一屆的Loopy大使,率先做一些對他人有益的事情,然後把手環傳給下一個人,提醒下一個人戴著手環的時候,要記得做些好事,才能把手環再傳出去。
除了我們團隊之外,也有團隊沒有用到那兩千元,他們靠著跟各名人募集二手書籍與衣物,較高單價販售這些資源後將所得全數捐出。因此在不花原本一毛錢的情況下,他們有了非常豐碩的成果。
看著他們的成果,我驚艷於他們的創意與執行力。更反思自己在做活動時沒有考量到「環保問題」,也沒有想好如何有效驅動學生「主動傳遞手環」,因此效果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難忘精采。
在成果很不如預期的情況下,我遇到了當時我們團隊的助教,他鼓勵我申請領導學程,去思考更多問題、學習更多專案操作的技巧,我就這樣受他感召(?)而參與了這個團體,想再嘗試把專案設計好、做出更多對社會有益的事情,真正把社會學落實在實踐當中。
領導學程是一套系列課程,如果要完整修完,課程會包含幾個元素,以下說明是從台大領導學程官方網站中下載而來:

四大類課程,訓練專案執行的軟硬技術與核心關懷
我當時除了榮譽課程、成果發表沒有做之外(因為我中間去交換了半年,時間上兜不攏),其它的一律完成了,其中還又順道參與了半年的領導學導論助教生活,所以我想我應該還算有點資格可以介紹一下這些課程的特色。
Tags:
裝修費用預算怎麼抓?設計費、工程費、監工費用該如何計算?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裝修費用/裝修預算拿捏是民眾在裝修過程中極為重視的一環,依據房子的新舊,新成屋裝修和老屋翻新的裝潢費用就會有所差距。針對這部分跟大家分享3個思考要點,掌握以上觀念,就能幫助你釐清裝修預算的比例分配,至於實際要花費多少,就看你的口袋有多深囉。
對有裝修需求的民眾而言,裝修費用/裝修預算拿捏是民眾在裝修過程中極為重視的一環,面對預算表上林林總總羅列的裝修設計費、工程費、監工管理費,到底要怎麼分辨呢?
其實,依據房子的新舊,新成屋裝修和老屋翻新的裝潢費用就會有所差距。新屋的整體室內設計與裝潢工程的費用大約落在4~6萬元;毛胚屋為6~8萬元;中古屋約莫是8~12萬,而且依據風格、選材的不同,也會大大影響整體價格。像是古典風、奢華風預算就較高,且若使用到原木、大理石等高價材料數字就會繼續向上增加,此外,如果你更動了格局與管線,費用又會再往上加……,以下《幸福空間》就為大家彙整關於裝修預算的大小事 !➤➤➤想了解裝修要花多少錢? 裝修計算機線上報價
裝修費用有哪些?
一般來說,一個完整的裝修費用包含「設計費」、「工程費」及「監工費」,其中設計費取決於設計師個人的經歷、名氣、公司規模或是難易度,而有不同的計價方式;工程費則會因為選用的建材或是施工方法不同產生很大的價差,至於監工費部分通常為總工程款的5%~10%。

【丈量費】
現場勘查、工地丈量、現場測繪、了解需求、平面繪製。
每次 3,000~5,000 元不等,有時丈量費也可以合併於設計費中。
【設計費】
大致上常見的設計費計算方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以「坪數」計價,依照實際規劃的坪數收取設計費用,視設計公司不同,平均每坪收費3000元~10000元不等;另一種情況是,工程也由設計公司承包,設計費則會以總工程款來計算,就目前市場行情來說,大約落在5%~20%不等,因此在洽詢時雙方必須溝通清楚。若希望設計公司提供3D平面圖則需額外付費,依目前市場行情,一張約5000元~8000元不等。
此外,有些設計公司會以不收設計費或監工費的行銷方式吸引屋主,要特別注意,這些費用可能無形之中已經分散到工程款項當中,因此報價單上的工程項目與收費方式要確認清楚,以免發生不必要的裝修糾紛。

【工程費】
工程費包含建材與施工項目的所有費用,以實際選用的建材、數量及工法做報價,但其中的複雜度與專業程度之高,對於一般民眾來說,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完全理解的範疇,建議要了解市場行情、多方比價,合約書內的報價單也必須確認清楚各種款項與細節,避免日後惡意追加款項的情形發生。

【監工費】
若是委託設計師代為監工,就會有監工費的產生,目前市面上較常見的收費方式,依照設計公司不同,大約會以總工程款5%~10%計算;第二種方式是,設計合約與工程合約統一交由設計公司統包,監工費則包含在工程費中。

裝修費用多少才合理?
許多人對裝修費用評估或裝修費用拿捏沒什麼概念。針對這部分跟大家分享3個思考要點:
Point01. 搞懂屋況 以利精算裝修費用
裝修達人張德良指出,民眾常有「我不會抓預算耶!總預算會不會跟需求差距太遠?有行情價可以參考嗎?」考量新成屋、毛胚屋或中古屋的裝修重點大不同,裝修預算拿捏與編列重點也會有所差異,建議買房時就應注意房子格局狀況,挑選適當的房子,有助未來裝修時能減少不必要的預算花費,並將裝修重點放在提升生活機能性與風格營造。另外,若是購買的是預售屋,則可以善用客變的優勢,省下日後調整格局、重拉管線的費用,讓資金運用更有彈性。

新成屋

毛胚屋

中古屋


Point02. 釐清3大裝修重點,分配裝修預算比重,排出優先順序
有了工程總預算之後,一般來說該如何分配呢?張德良指出,將裝修重點分成三大類:「基礎工程」、「裝修工程」、「裝飾工程」,視屋況條件與個人需求不同分配比重。
以老屋翻新為例,考量居家安全與延長使用年限,基礎工程的整頓絕對是首要重點,因此建議先將預算放在基礎工程,其次才是機能、生活滿足的設計,最後才會是風格及其他裝飾工程與擺設部分。當裝修預算有限時,建議全面性考量實際裝修需求,列出裝修項目的優先順序,建立明確裝修方向,並適時做出取捨,才能以最精準的預算分配打造最具效益的房子。

新成屋:基礎工程花費最少,因此可將更多費用著重裝修工程,滿足生活機能上。
毛胚屋:介於新成屋與全屋改造之間,考量格局與管線需要重新規劃安排,所以基礎工程上相較新成屋就會略微提高。
中古屋:裝修費用相較其他屋型而言,花費佔比高得多,主要在於管線修改、格局打掉重做,以及可能伴隨老屋漏水等問題,窗戶更新為隔音氣密窗等需求。
有了以上的認知之後,民眾就可以釐清裝修預算花到哪去了,並掌握還有多少預算可以用來強化風格設計與裝飾工程的應用。上述的總工程預算,是實際用在裝修、裝修材料上的基本費用。張德良提醒,還有所謂獨立的五大項目,包含家具、燈具、窗簾、衛浴與廚具都在其中。另外,像是設計費、工程費及監工費也都是另計!

Point03. 首購族vs .換屋族,裝修思考面向不同
如果你是首購族,請一定要相信,未來換屋的機會很高,「保值性」與「轉手性」的考量較高一點。建議買新一點的房子,來降低裝修的費用。例如買了500萬的房子,花了80萬裝修,5年後再轉手時,買方只會參考你5年前買房的價格500萬,而不會把裝修的80萬算入,那麼這80萬就不是資產,而是沉沒成本。
倘若你是換屋族,會比首購族較清楚,哪裡住起來較不方便、舒適,對空間大小也比較有概念,那麼投入較多的裝修預算,是可行的,畢竟換屋就是要改善居住品質。
掌握以上觀念,就能幫助你釐清裝修預算的比例分配,至於實際要花費多少,就看你的口袋有多深囉。

裝修費用如何付?
動輒上百萬的裝修費用,一般會分多個階段付款。而各家設計公司的付款方式不大相同,須以合作的設計公司為準,建議在簽約時就訂出各階段的驗收項目,並於確認進度與項目後再匯入工程款。目前,最常見的付款模式俗稱「3-3-3-1」,也就是分四個階段付:
第一期
簽約時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二期
開工後,拆除工程、基礎工程完工後,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三期
油漆工程進場前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四期
驗收合格後收最後10%款。


本文章內容由「幸福空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