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遊嚮導】9/19-9/25:舞台劇《謝謝大家收看》、《Kialreba重返霧臺》特展、優人神鼓《墨具五色》2.0,本週藝文活動精彩可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電視老兵王偉忠帶來最後一齣親自演出的全新舞台劇作品《謝謝大家收看》,面對歲月風暴來襲,該怎麼迎接人生的秋冬?台博館推《Kialreba重返霧臺》特展,以原民觀點從各角度呈現魯凱物質文化的不同層面。優人神鼓經過35年淬鍊,再度回到原點,經典重現《墨具五色》2.0,以身體之磨練,再探東方身體觀。
【表演藝術】
名稱|C MUSICAL獨角音樂劇《焢肉遇見你》
時間|2023/9/21(四) - 2023/10/1(日)
地點|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台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1-1號)
備註|本活動為售票活動
詳情請點擊
To Marry, or not to Marry. 幸福的天秤,哪一邊才是正義?
對Renee而言,身為終結不幸婚姻的離婚專門律師和想要擁有「完美婚姻」的雙重角色從來不是衝突的事情;對她而言,衝擊的只是,原來理想伴侶James和她對於結婚的想像並不在同一個頻率。
33歲離婚專門女律師的追婚之旅,面對理想伴侶不願踏入婚姻,她再次遇見了當年用焢肉精神默默守候她的初戀暖男⋯⋯。
名稱|2023年度展演《關於身體的書寫——之、乎、者、也》
時間|2023/9/21(四) - 2023/9/22(五)
地點|中壢藝術館音樂廳(桃園市中壢區中美路16號)
備註|本活動為售票活動
詳情請點擊
身體可以自己存在美感與故事性,而不需要特別塑造舞意或是如劇本般的內容。
編舞家謝宜君:「我相信身體可以自己存在一個美感與故事性,而不需要特別塑造舞意或是如劇本般的內容,所以本次想要進行純肢體的舞蹈創作。而之所以選擇用語助詞之、乎、者、也,來發展舞蹈的段落,是因為這些語助詞,並沒有特殊的形體或意義存在。」
「對我來說,舞蹈就是一個動力的銜接,是一個肢體動力學,進而塑造出形體,所以我才選擇以之、乎、者、也發展舞作。又或許每個人講話都會使用很多語助詞,對我來說的重要性,就好像我們的身體,其肢體進行轉動、扭動,一切的一切很自然般的發生,就如同舞台上的肢體語言一樣。」

名稱|舞台劇《謝謝大家收看》
時間|2023/9/22(五)- 2023/9/24(日)
地點|台北表演藝術中心 大劇院(台北市士林區劍潭路1號)
備註|本活動為售票活動
詳情請點擊
電視老兵王偉忠,最後一齣親自演出舞台劇全新作品 。
「今天,我要說一個朋友的故事⋯⋯他叫做王忠偉,不是王偉忠。」忠偉事業有成,家庭和樂,和偉忠一樣是個電視人、到了高鐵半價的年紀 ,遇上長江後浪吃前浪、婚姻關係更年期,連往事都只剩回味⋯⋯面對歲月風暴來襲,該怎麼迎接人生的秋冬?
這不只是王忠偉的故事,也是你我身邊熟齡男女的心事。人生如戲,不論演什麼角色,都有機會獲得掌聲、也可能落漆被噓,經過努力,就值得一聲「謝大家收看」!
【展覽】
名稱|無垠之森
時間|2023/7/1(六)- 2023/9/24(日)
地點|台北市立美術館 地下樓E、F展覽室(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風開始湧動,讓我們邁步踏進森林的核心。
「無垠之森」試圖從仰賴載體與播放機制等「時間留存技術」之時基藝術品出發,探索生命中種種難以描摹的「中介/邊緣時刻」,以及那些無法歸類、置身此處與彼處間的曖昧時空。展名發想自村上春樹《海邊的卡夫卡》,這部頗具存在主義色彩的作品將混沌刻畫為一座森林,在這裡,空間沒有可掌握的位置,時間也全然不具意義,它是生與死的中介,也是現實與夢境的夾縫。
文學作為真實世界的折射,不僅嘗試挖掘生而為人的存在歷程,也隱喻了社會文化中的集體心理狀態與過渡儀式,讓我們不禁想探尋這些超越時空、渾沌曖昧的中介地帶存在何處?它如何帶領人們渡過生命型式的轉換及跨越?我們又是否曾在生命某個時刻感受到無以名狀的出神與顫動,就像被吞入藝術家創造的真空時刻。

名稱|未來的生命,未來的你——數位、機器與賽博格
時間|2023/9/9(六)- 2024/1/28(日)
地點|忠泰美術館(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你是否曾想像,在身體中植入機械,人機融合並化身為賽博格的自己?
人工智慧越來越普及的應用,科技、演算法的介入,逐漸影響了生命的樣貌與演化,也創造出改變環境的方法,人與科技共構了全新的生命情境。當「生命」與「身體」的定義與在認知上的流動性,讓機器逐漸可能被認可為一種生命的型態。我們已然進入「人」與「機器」交織的新關係網路時代。

名稱|Kialreba重返霧台:台博與當代霧台魯凱族的對話
時間|2023/6/20(二)- 2024/3/10(日)
地點|國立台灣博物館 本館一樓東展間(台北市中正區襄陽路2號)
陌生的原住民文化,在百合花精神和沒有文字的傳承下,以百合精神作為準則口傳至今。
本展展出超過百件魯凱族藏品,以「barianglai百合花」六辦的形象將展覽分類為六個面向,包括「百合花的精神」、「勇者的姿態」、「母親的手」、「通天達地的背負者」、「糧食.量時」、「禮尚往來」等單元,從各種角度呈現魯凱物質文化的不同層面,反映霧台鄉魯凱族的特色。觀眾得以回顧百年前的魯凱生活常情及人們的精神世界。
本展的部落田調自2018年夏天進行至2021年的春天,霧台鄉魯凱族文物館田調組,四或一人成隊,帶著國立台灣博物館所提供的魯凱族霧台區百年文物件之照片,走訪了霧台鄉八個部落,以焦點團體訪談的方式,訪談了50多位年齡介於75到94歲之間的男女長者,耆老們訴說著物件過往的生活痕跡,充滿了光榮和知識的話語,給魯凱晚輩提供了面對今日處境的指引。

【影視】
名稱|《冬日男孩》Winter Boy
上映時間|2023/9/22(五)
詳情請點擊
願每個曾對世界感到憤怒的受傷靈魂,都能找到歸屬、無畏成長。
《巴黎小情歌》名導克里斯多夫何內獻給青少年時期的一封情書。17歲的盧卡斯對待人生的方式好比野獸需要被馴服,與這世界格格不入,雖年紀輕卻必須自己重新發現希望與愛。
17歲那年冬天,對未來滿懷期待的盧卡斯,一夕之間人生變得支離破碎。父親意外驟逝,這場悲劇剝奪了這個家看似理所當然的美好。他的憤怒和絕望紊亂滋長,傷心欲絕的母親也束手無策,在巴黎生活的哥哥決定邀他前往,當作重返校園前短暫的散心假期。而傷未痊癒的他,擁抱著這座城市的新鮮刺激,探索自由、追求解放的盧卡像頭需要馴服、渴望安慰的野獸。在面對親情、傷痛、徬徨和誘惑之間,他又該如何展現真實的自我,並再次重燃對人生的希望與愛?
【音樂】
名稱|摹雍DUO《繆思的情歌與奧菲歐的悲嘆——巴洛克早期的歌樂》
時間|2023/9/24(日)14:30
地點|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表演廳(高雄市鳳山區三多一路1號)
備註|本活動為售票活動
詳情請點擊
在音樂所引起的微醺中激起我們的思古之情,仿佛聽見繆思女神們唱著情歌,遠方朦朧的身影,是奧菲歐拿著七絃琴所吟唱出的陣陣悲。
將為台灣觀眾帶來獨特僅有的巴洛克早期歌樂,這些珠玉般的小品或許鮮為人知人知,卻在音樂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這種以獨唱配以撥弦樂器伴奏的世俗歌樂,特別講究歌詞的重要性,讓音樂能模仿說話的音調與情緒,充分渲染出文本的意境,更深深影響了不久後歌劇的誕生。音樂會將聚焦卡契尼(Giulio Caccini)與佩里(Jacopo Peri)兩位作曲家的歌樂創作,除此之外還特別精選了幾首法國宮廷歌曲(Air de cour),展現跨地域的藝術風情。
名稱|優人神鼓35週年—經典《墨具五色》2.0
時間|2023/9/22(五) - 2023/12/10 (日)
地點|國家戲劇院(台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1之1號)、台中國家歌劇院大劇院(台中市西屯區惠來路二段101號)、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歌劇院(高雄市鳳山區三多一路1號)
備註|本活動為售票活動
詳情請點擊
老子言:「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又有何患?」
《墨具五色》2.0以老莊課題的角度,切入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叩問,藉由六個故事篇章,思考「道」之為何?心物整體亦或二元對立?並將加入亞洲太極好手共同深入身體探源,從形、意、心、氣的脈絡,一探老子從有身到無身之身體實踐。
本次作品呈現的不僅僅是創辧人劉若瑀、藝術總監黃誌群與老莊的對話,也是每一位演出者與當代環境危機的對話,在一連串叩問中傳遞優人的劇場美學,表達優人35年來的傳承及蛻變。
名稱|NSO國家交響樂團《琴繫東歐》
時間|2023/9/22 (五)19:30
地點|國家兩廳院 國家音樂廳(台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1-1號)
備註|本活動為售票活動
詳情請點擊
國家交響樂團2023/2024全新樂季,音樂總監準馬寇爾,攜手知名小提琴家普利欽,為樂迷呈現璀璨東歐音樂響宴!
音樂史上有不少樂曲,在首演之初不被看好,但是經過歲月淬鍊,卻成為經典之作,二十世紀奧地利作曲家康果爾德的小提琴協奏曲,就是典型的例子。柔情似水的旋律、觸動人心的情感,展現了這位好萊塢電影配樂大師引人入勝的魅力。
巴爾托克的音樂,在現代風格的外衣之下,包裹著躍動的民族情感。1943年發表的管絃樂協奏曲,色彩華麗、趣味盎然,管絃樂聲部的緊密互動,激盪出澎湃的音響效果,不只讓您感動,更令人深刻悸動。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袁齊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綠能x數位,科技助攻水產養殖產業升級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水產養殖結合太陽光電是一種創新的經營模式,讓漁場除了既有的漁獲外,更能提供綠電創造額外收益,國內更有漁場順勢導入數位工具管理養殖環境,持續提升水產質量。我們可以看到,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正在養殖漁業發生。
糧食生產是農漁業的主要功能,順應環境選擇不同的作物與耕種策略,是農漁民智慧的累積,臺灣的農漁業實力更是享譽國際。然而,由於整體產業結構轉型、生活型態轉變,傳統看天吃飯的一級產業,較不容易成為新世代就業的優先選項,如何在現有產業基礎上創造新商機、吸引年輕人返鄉,是各界都在思考的課題。
近年來,各國政府致力推動再生能源以實踐減碳,在不同場域、建物等結合光電開發的複合式發展模式,成為兼顧空間利用效率、提高單位面積產值的創新解決方案,這樣的趨勢正在農漁業現場發生。
農漁業結合光電創造附加價值
農電共生可提供自給自足的再生能源,還能保護農作物免受極端天氣影響,提高生產韌性,多餘的電力也可以躉售,提升農民收入。著眼於光電帶來的附加價值,越來越多國家看好農業結合太陽光電的發展潛力,德國、日本已有多個果園結合太陽光電從事農電共生,法國也實驗在成列的葡萄藤上安裝太陽光電模組。
不只農業,國際也開始出現結合水產養殖與太陽光電的漁電共生。例如美國切薩皮克灣(Chesapeake Bay)發展出太陽能牡蠣生產系統,不僅實現綠電自發自用,漁產收穫量更高達傳統養殖場的45倍;而在養蝦大國越南,也開始執行養蝦場結合太陽能發電的漁電共生計畫,為養殖場提供穩定電力並帶來漁獲,一舉兩得。

數位轉型為漁電共生添助力
漁電共生是利用漁業養殖場域結合太陽光電設置,期能改善生產環境、增加漁民收益,創造土地多元利用,是臺灣積極推動的重要政策方向之一。不過其他國家與臺灣的漁電共生開發型態不太一樣,其他國家多以沿海鋪設水面型光電為主,臺灣的漁電共生則採用室內養殖場搭配屋頂型光電,或室外魚塭搭配立柱型/水面型/塭堤型光電設備,近年來在許多漁民與光電業者的努力合作下,這樣的複合式土地利用模式逐漸展現效益。
不同養殖物種的環境需求不一,漁電共生導入的過程須經磨合,運用魚塭上方架設太陽能板,冬天防寒害、夏天助降溫,並配合不同物種的習性調整投料策略,同時結合數位環境監控系統調節養殖環境,進而達到提高漁獲收益之積極目的。

光電開發帶來的效益,也讓原本衰頹的產業地景重現生機,例如位於臺南七股的日運案場,原本是高鹽度的廢棄魚塭地,在養殖專家與在地青年的協力下,透過微生物、益生菌來控制池水,搭配AI數位化儀器監控養殖過程,持續累積養殖數據建立資料庫,烏魚、虱目魚、白蝦的混養模式已多次收成;四鯤鯓漁電共生案場過去同樣是廢棄魚塭,改建為室內型漁電共生案場後,能精準控制環境變數以從事精緻養殖,已成功育成一尾重達30克以上的白蝦。
由於漁電共生帶來的效益逐漸獲得認同,有別於過去多為光電業者發起的開發模式,最近也出現由漁民發起的漁電共生規劃,例如茄萣區不少養殖戶視漁電共生為吸引青農返鄉的契機,積極爭取納入漁電共生先行區;目前採用塭堤型與立柱型的光電設施,養殖的虱目魚也已開始收成。

養殖漁業正在實現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
數十年來漁民的養殖專業與經營視野,讓臺灣水產養殖產業在國際上向來有一席之地,但近年來確實也面臨產業結構轉型、從業人口老化凋零的挑戰;如今結合光電的漁電共生模式,讓原本看似傳統的一級產業開始蛻變,養殖模式、經營模式、商業模式不斷創新,也吸引更多青年關注與投入;臺灣養殖王國的美名,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將藉由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再次展現耀眼光芒。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