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出席「沖繩戰役」70週年追悼會 群眾怒嗆「滾回去」

安倍出席「沖繩戰役」70週年追悼會 群眾怒嗆「滾回去」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沖繩戰役在二戰的尾聲爆發,被形容為太平洋戰爭最血腥的戰役之一。10萬沖繩平民喪命,約為當時沖繩人口的四分之一,8萬日軍和1萬2千美軍陣亡。

中時報導,日本沖繩縣(琉球)為紀念二次大戰末期「沖繩戰役」結束70週年,23日在美日最後的激戰地、糸滿市摩文仁和平紀念公園舉行沖繩戰歿者追悼儀式,一起為在這場日本國內最大規模的陸地戰中喪生的20多萬人默哀。沖繩縣知事翁長雄志、美國駐日大使卡洛琳.甘迺迪(Caroline Kennedy)、遺族代表等約5400人出席了追悼儀式。當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走上講台、還沒致詞時,被不滿大批美軍駐守的當地民眾嗆聲。

現場有一名老人站起來大喊「回去」,還有人對安倍高喊「騙子」。日本首相被群眾奚落幾乎是前所未聞的狀況,顯見沖繩與中央政府的衝突愈演愈烈,安倍顯得有點吃驚。他告訴現場群眾,二次大戰後數十年來,日本享受到和平的好處,「沖繩人民一向被要求承擔保障我國安全的重任,我們將持續盡全力減輕沖繩的負擔。」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聯合報導,沖繩縣知事翁長雄志在演說中抨擊美軍沖繩基地帶來的「沉重負擔」,絕不允許被美軍強制接收,被稱作世界最危險的普天間機場固定化,現場5千群眾報以熱烈掌聲。駐日美軍達4萬7千人,超過半數駐紮在沖繩。他說:「73.8%的駐日美軍設施集中在沖繩,但沖繩土地面積只占全國0.6%。我們強烈要求中央政府,終止在名護市興建新美軍基地的施工作業,再次考慮減輕沖繩美軍基地負擔的政策。」

1996年美國與日本決定,將沖繩的美軍基地遷離人口密度較高的宜野灣市,搬到較偏僻的名護市。沖繩多數民眾希望美軍基地完全搬離沖繩,但美國和日本中央政府都堅持,搬到名護市是唯一可行的選項。安倍政府積極修改安保政策,使大多沖繩縣民憂心,惟恐殘酷的戰爭歷史會再重演。邊野古附近23日也有群眾抗議。但安倍在儀式結束後向日媒表示,不能讓普天間機場固定化,將會向知事和縣民好好說明,意即,不會改變基地遷移計畫。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1945年,日本與美國在戰略地位重要的沖繩島激戰82天,10萬沖繩平民喪命,約為當時沖繩人口的四分之一,8萬日軍和1萬2千美軍陣亡。許多當地民眾在日軍威逼下引爆手榴彈自殺,還有更多人死於雙方砲火空襲。當年6月,就在系滿的儀式會場附近,有許多沖繩人在日軍「絕不能投降」的命令下驚恐跳崖,或被日軍推下斷崖喪命。

更讓當地民眾不滿的是,大批沖繩平民當年在日軍逼迫下集體自殺,但日本文部科學省今年4月6日公布預定於明年採用的初中教科書審定結果,審定合格的教科書將原先「被逼迫自殺」的措辭改成「陷入自殺絕境」,淡化日軍的責任。儀式上,數千來賓排成一列,走過刻有死者姓名的黑色大理石紀念碑,默禱哀悼並獻花致意,不少人就是當年戰役的生還者。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美軍在沖繩戰役死傷慘重,他們擔心,這預示著一旦進攻日本本州,美軍會遭受重大傷亡。不過,後來美軍並未入侵本州,部分原因是美國對廣島與長崎投下原子彈後,日本在1945年8月宣告投降。倖存者說,幾乎所有沖繩人都有親戚在這場戰役中喪命,許多家族慘遭滅門,加上戰後美軍強徵居民土地興建基地,問題延續至今,在在都是沖繩民眾極度厭戰的原因。

沖繩戰役在二戰的尾聲爆發,被形容為太平洋戰爭最血腥的戰役之一。這場戰役在英文被稱為「Typhoon of Steel」,在日文被稱為「鐵雨」或「鐵暴風」,代表戰鬥之激烈程度、火力之密度及盟軍參戰之戰艦及車輛的龐大數量。沖繩戰後一直到1972年都在美國的統治之下,目前仍有約74%的駐日美軍專用設施集中在沖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