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線最新調查揭同志照顧年邁父母之艱難,瞿欣怡分享家庭照顧者最重要4件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未婚兒女常被期待要優先承擔照顧年邁父母的責任,而這些潛在的家庭照顧者,有許多是同志。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熱線)今公布最新調查,相較於「完全出櫃者」,「完全未出櫃者」的家庭長照需求浮現時,不論與手足或父母間的溝通都有更多擔心和考驗。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則指出,即便是完全出櫃的同志,在陪同父母使用某些長照服務時,也會強烈感受到不得揭露同志身份的壓力,為保護父母,只好重新躲進深櫃中。
在觀念傳統的家庭,未婚兒女常被期待要優先承擔照顧年邁父母的責任,而這些潛在的家庭照顧者,有許多是同志。根據中研院《台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台灣每100人有5人是同志,同婚合法4年來雖有8000多對同志登記結婚,現行國家生育政策卻不支持同志生育,同志仍然是成為家庭照顧者的首要人選。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熱線)今公布最新調查,相較於「完全出櫃者」,「完全未出櫃者」的家庭長照需求浮現時,不論是與手足或父母間的溝通,都有更多擔心和考驗。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則指出,即便是完全出櫃的同志,在陪同父母使用某些長照服務時,也會強烈感受到不得揭露同志身份的壓力,為保護父母,只好重新躲進深櫃中。
未出櫃同志成為照顧者,不得不面對「家庭關係總檢討」
「2023年台灣同志與家庭照顧網路調查」由熱線創會理事長喀飛與熱線老年同志小組老同小組成員楊智鈞負責分析。楊智鈞指出,1050位同志當中有近9成介於20到49歲且未婚,過半都認為同志很容易成為家庭照顧者,也有近7成受訪者願意擔任。就像異性戀的家庭照顧者一樣,他們也會擔心照顧中斷職涯(5到7成)、與家人衝突(3成6),希望能有手足一起出錢(7成)並善用國家長照服務(6成)。
交叉分析發現,不論是照顧年邁父母或為自身老年做準備,「完全沒出櫃」的同志的處境都比「完全出櫃」的同志更艱難。
完全出櫃者4成有照顧經驗,3成跟父母討論過身後事,3成與父母討論過預立醫療決定,只有5到6成擔心成為照顧者之後會有家庭衝突、照顧責任分配不均,也有3到4成已經為自己購買保險、規劃身後事。反觀完全沒出櫃者,不到3成有照顧經驗,僅2成曾與父母討論身後事,5成從來沒跟從沒跟父母討論預立醫療決定。高達7到8成擔心成為家庭衝突和責任不均,僅1到2成已規劃自己的保險和身後事。
「是否出櫃,是同志與家庭關係的重要指標,影響同志對長照的準備和實踐。」熱線創會理事長喀飛表示,長照需求出現時和出櫃一樣,都會赤裸裸反應出家族關係好壞,可能導向和解,也可能升高衝突。這份出櫃與否的壓力,是長照中的同志與其他人最大的不同,值得進行調查。調查也顯示,獨子同志對長照資源掌握度低於有手足者,少子化社會的獨子只會越來越多,此資訊落差現象值得注意。
長照路上,有出櫃同志重新躲進深櫃,也有同志積極出櫃獲得支持
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家總)社工專員胡哲瑋表示,同婚公投前社會氛圍緊繃,當時有位男同志,時常陪媽媽去參加某反同立場宗教團體的機構活動,自己也參加了機構內的照顧者團體。即便這位男同志從小就完全出櫃,仍刻意隱瞞自己的性向,就怕萬一身份曝光,不只自己待不下去,會不會連媽媽的服務都受到限制。
「他選擇完全壓抑自己。」胡哲瑋說,照顧者團體成員大多都是中年婦女,男性比較少,這些婆婆媽媽都會關心他「怎麼不結婚?娶個媳婦分擔照顧壓力,別讓自己這麼辛苦。」這種場合對男同志可說是坐立難安,但為了媽媽,他就帶著笑容忍下去。胡哲瑋提醒,家總的專線0800-507-272,隨時準備好要協助所有的家庭照顧者,包括同志。
剛滿50歲的已婚女同志瞿欣怡,在擔任母親照顧者期間,則是毫不避諱,主動向縣市長照督導介紹「沒有媳婦,我太太就是我太太。」沒想到社工督導非常開心可以遇到兩個女生的家庭,一旁的居服員也很淡定地說「這哪有什麼,像是那個誰家啊,就是兩個男生。」
瞿欣怡說,現在社會對於多元成家的接受度已經大大提升,要歸功於2004年性別平等教育法通過後20多年的努力,同婚合法化也讓她被原本反同的阿姨重新認同。瞿欣怡的弟弟已經成家育有兩子,阿姨有次說,覺得弟弟也應該要幫忙照顧,瞿欣怡回答「他結婚了啊」,阿姨淡淡地說「妳也結婚了啊。」
家庭照顧者最重要4件事:整理保單、瞭解財務、討論醫療、資源連結
這次調查發現,為了支應照顧家人所需,超過6成受訪者願意支出2到3成收入;不過,瞿欣怡說「我們要務實,支出一定會超過50%收入。」開始照顧媽媽之後,她才發現原來媽媽沒有自己想像的有錢,檢視保單也發現醫療保障並不完備,要處理的細節和衍生費用,永遠比想像的多很多。
瞿欣怡表示,即便健保和長照2.0都做得很好,連安寧、心理諮商都有給付,還是有營養品、看護、交通費、輔具、自費醫材,通通都是錢,負擔很沈重。每個家庭成員都有各自的難處,也不見得家庭處境或感情都很好,所以好好檢視父母的保單,發現有不完備的地方,就趕快幫他們買好保險,這件事非常重要。
該怎麼掌握長輩的保單和財務狀況,瞿欣怡說,最好要在進入長照之前,就趁長輩心情好、意識清楚的時候去聊,問話方式要站在他的角度「以後我要照顧你,有什麼需要我幫忙的地方?」
至於醫療決定,瞿欣怡誇獎母親非常聰明,還在健保局當志工的時候,就已經預立醫療決定、想好身後事,也老早就把財產分配好並且詔告天下,沒人可以否定她的決定。雖然在母親病況危急的過程中,瞿欣怡還是被一問再問「要不要插管」,但有母親的聲明在先,她與親友討論時更有所依據。
瞿欣怡大力推薦衛生福利部長照專線1966,建議有長照需求的家庭,都要積極打去問問。瞿欣怡將1966用到淋漓盡致,輔具補助、心理諮商都用了,居家安寧的小手冊也幫他很多,手冊讓他認識何謂臨終,提醒她趁這段時間可以跟媽媽聊什麼。
裝修費用預算怎麼抓?設計費、工程費、監工費用該如何計算?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裝修費用/裝修預算拿捏是民眾在裝修過程中極為重視的一環,依據房子的新舊,新成屋裝修和老屋翻新的裝潢費用就會有所差距。針對這部分跟大家分享3個思考要點,掌握以上觀念,就能幫助你釐清裝修預算的比例分配,至於實際要花費多少,就看你的口袋有多深囉。
對有裝修需求的民眾而言,裝修費用/裝修預算拿捏是民眾在裝修過程中極為重視的一環,面對預算表上林林總總羅列的裝修設計費、工程費、監工管理費,到底要怎麼分辨呢?
其實,依據房子的新舊,新成屋裝修和老屋翻新的裝潢費用就會有所差距。新屋的整體室內設計與裝潢工程的費用大約落在4~6萬元;毛胚屋為6~8萬元;中古屋約莫是8~12萬,而且依據風格、選材的不同,也會大大影響整體價格。像是古典風、奢華風預算就較高,且若使用到原木、大理石等高價材料數字就會繼續向上增加,此外,如果你更動了格局與管線,費用又會再往上加……,以下《幸福空間》就為大家彙整關於裝修預算的大小事 !➤➤➤想了解裝修要花多少錢? 裝修計算機線上報價
裝修費用有哪些?
一般來說,一個完整的裝修費用包含「設計費」、「工程費」及「監工費」,其中設計費取決於設計師個人的經歷、名氣、公司規模或是難易度,而有不同的計價方式;工程費則會因為選用的建材或是施工方法不同產生很大的價差,至於監工費部分通常為總工程款的5%~10%。

【丈量費】
現場勘查、工地丈量、現場測繪、了解需求、平面繪製。
每次 3,000~5,000 元不等,有時丈量費也可以合併於設計費中。
【設計費】
大致上常見的設計費計算方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以「坪數」計價,依照實際規劃的坪數收取設計費用,視設計公司不同,平均每坪收費3000元~10000元不等;另一種情況是,工程也由設計公司承包,設計費則會以總工程款來計算,就目前市場行情來說,大約落在5%~20%不等,因此在洽詢時雙方必須溝通清楚。若希望設計公司提供3D平面圖則需額外付費,依目前市場行情,一張約5000元~8000元不等。
此外,有些設計公司會以不收設計費或監工費的行銷方式吸引屋主,要特別注意,這些費用可能無形之中已經分散到工程款項當中,因此報價單上的工程項目與收費方式要確認清楚,以免發生不必要的裝修糾紛。

【工程費】
工程費包含建材與施工項目的所有費用,以實際選用的建材、數量及工法做報價,但其中的複雜度與專業程度之高,對於一般民眾來說,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完全理解的範疇,建議要了解市場行情、多方比價,合約書內的報價單也必須確認清楚各種款項與細節,避免日後惡意追加款項的情形發生。

【監工費】
若是委託設計師代為監工,就會有監工費的產生,目前市面上較常見的收費方式,依照設計公司不同,大約會以總工程款5%~10%計算;第二種方式是,設計合約與工程合約統一交由設計公司統包,監工費則包含在工程費中。

裝修費用多少才合理?
許多人對裝修費用評估或裝修費用拿捏沒什麼概念。針對這部分跟大家分享3個思考要點:
Point01. 搞懂屋況 以利精算裝修費用
裝修達人張德良指出,民眾常有「我不會抓預算耶!總預算會不會跟需求差距太遠?有行情價可以參考嗎?」考量新成屋、毛胚屋或中古屋的裝修重點大不同,裝修預算拿捏與編列重點也會有所差異,建議買房時就應注意房子格局狀況,挑選適當的房子,有助未來裝修時能減少不必要的預算花費,並將裝修重點放在提升生活機能性與風格營造。另外,若是購買的是預售屋,則可以善用客變的優勢,省下日後調整格局、重拉管線的費用,讓資金運用更有彈性。

新成屋

毛胚屋

中古屋


Point02. 釐清3大裝修重點,分配裝修預算比重,排出優先順序
有了工程總預算之後,一般來說該如何分配呢?張德良指出,將裝修重點分成三大類:「基礎工程」、「裝修工程」、「裝飾工程」,視屋況條件與個人需求不同分配比重。
以老屋翻新為例,考量居家安全與延長使用年限,基礎工程的整頓絕對是首要重點,因此建議先將預算放在基礎工程,其次才是機能、生活滿足的設計,最後才會是風格及其他裝飾工程與擺設部分。當裝修預算有限時,建議全面性考量實際裝修需求,列出裝修項目的優先順序,建立明確裝修方向,並適時做出取捨,才能以最精準的預算分配打造最具效益的房子。

新成屋:基礎工程花費最少,因此可將更多費用著重裝修工程,滿足生活機能上。
毛胚屋:介於新成屋與全屋改造之間,考量格局與管線需要重新規劃安排,所以基礎工程上相較新成屋就會略微提高。
中古屋:裝修費用相較其他屋型而言,花費佔比高得多,主要在於管線修改、格局打掉重做,以及可能伴隨老屋漏水等問題,窗戶更新為隔音氣密窗等需求。
有了以上的認知之後,民眾就可以釐清裝修預算花到哪去了,並掌握還有多少預算可以用來強化風格設計與裝飾工程的應用。上述的總工程預算,是實際用在裝修、裝修材料上的基本費用。張德良提醒,還有所謂獨立的五大項目,包含家具、燈具、窗簾、衛浴與廚具都在其中。另外,像是設計費、工程費及監工費也都是另計!

Point03. 首購族vs .換屋族,裝修思考面向不同
如果你是首購族,請一定要相信,未來換屋的機會很高,「保值性」與「轉手性」的考量較高一點。建議買新一點的房子,來降低裝修的費用。例如買了500萬的房子,花了80萬裝修,5年後再轉手時,買方只會參考你5年前買房的價格500萬,而不會把裝修的80萬算入,那麼這80萬就不是資產,而是沉沒成本。
倘若你是換屋族,會比首購族較清楚,哪裡住起來較不方便、舒適,對空間大小也比較有概念,那麼投入較多的裝修預算,是可行的,畢竟換屋就是要改善居住品質。
掌握以上觀念,就能幫助你釐清裝修預算的比例分配,至於實際要花費多少,就看你的口袋有多深囉。

裝修費用如何付?
動輒上百萬的裝修費用,一般會分多個階段付款。而各家設計公司的付款方式不大相同,須以合作的設計公司為準,建議在簽約時就訂出各階段的驗收項目,並於確認進度與項目後再匯入工程款。目前,最常見的付款模式俗稱「3-3-3-1」,也就是分四個階段付:
第一期
簽約時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二期
開工後,拆除工程、基礎工程完工後,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三期
油漆工程進場前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四期
驗收合格後收最後10%款。


本文章內容由「幸福空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