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2023女性影展】《哭聲》導演陳曉欣專訪:從防疫旅館的感受,想到近年香港政治帶來的恐懼

【2023女性影展】《哭聲》導演陳曉欣專訪:從防疫旅館的感受,想到近年香港政治帶來的恐懼
Photo Credit: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針對國家力量對於人民意識形態的干涉,陳曉欣以前一部短片作品《於是我安靜了》為例,原先該片預計在今年春季於香港公開播映,但香港電影、報刊及物品管理辦事處卻以片中畫面「可能具煽動意圖」為由而拒發准映證。爰此,陳曉欣希望能透過《哭聲》片中的安排傳達她的信念與支持:「我覺得可以說出來,因為錯的不是我們。」

採訪:潘雅鈺、梁潔微、褚安
文字整理:潘雅鈺

今夏,執導短片《哭聲》的陳曉欣導演首次現身女影辦公室,一身黑的打扮及含蓄的笑容,充分展現出陳曉欣本人的內斂性格。陳曉欣過去曾與香港短片創作組織豐美股肥合作,在2021年以短片《於是我安靜了》初試啼聲,此次參與女性影展台灣競賽的《哭聲》則是陳曉欣首部在台灣以導演兼編劇身分製作的短片。

《哭聲》的故事時間點落在新冠疫情肆虐的台灣,講述一陣詭異的哭聲迴盪整層防疫旅館,某間房內的香港留學生為此感到焦慮及恐慌,而在另一個房間中,男童對哭聲的好奇心則遭到母親以言語威嚇制止。本部短片《哭聲》的創作構思為何?《哭聲》背後的真相到底是什麼?今日就由導演陳曉欣為我們親自揭密。

哭聲_導演1
Photo Credit: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提供
陳曉欣

從現實恐懼到影像創作

短片《哭聲》的故事源自陳曉欣導演於2021年在台灣防疫旅館的親身經歷。在長達14天的隔離期間,陳曉欣於某日凌晨忽然聽見房外傳來奇怪的哭聲,因隔離困在房內且無法在深夜聯絡親友的她,只能隻身一人待在房內擁抱自己的恐懼。在靈機一動之下,陳曉欣決定將自身經歷化作筆下素材,最終順利完成《哭聲》的劇本。

除了將自己在防疫旅館的經歷及感受呈現在作品當中之外,陳曉欣也在《哭聲》的劇本中加入男童及男童母親這兩個由她想像出來的角色,前者展現出自己過往身為孩童的經歷與性格——不但充滿好奇心,也展現出勇敢;後者則投射出她腦海中的母親印象——總是優先否認孩子的想法,也慣於以恐嚇的方式與孩子進行溝通。

「我覺得每一個角色都有我自己的經歷在裡面。」

誠如前述,《哭聲》片中的香港留學生角色,實際上背負著導演本人或者所有香港人的歷史記憶。陳曉欣直言,當時在防疫旅館內的經歷及感受,讓她不禁連想到近年來香港的政治事件所帶給她的恐懼。

因此,她試圖以本片故事中由哭聲擴散出的懸疑氣氛,以及不同角色呈現出的性格與互動方式,對映著威權擴散為人們帶來的恐懼和傷害。

哭聲_劇照2
Photo Credit: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提供
《哭聲》劇照

恐懼的牆外,是自由的展現

在《哭聲》的片末,鏡頭帶到香港留學生衣服背面上的字樣「On the other side of FEAR lies FREEDOM」以及下方的二維條碼(QR Code),這便是陳曉欣為了替港人發聲所安排的巧思之一。

陳曉欣透露,衣服上的二維條碼其實是「光復香港,時代革命」這八個字的數位形式,而當初會選擇將這句口號放入片中,目的就在於她想要大聲說出「有人不讓說」及「旁人不敢說」的話。

「當時候這個口號已經是犯法,有人因為喊口號而被告。我覺得很荒謬,因為它就只是一句口號,然後很多人不敢去說、不敢去講。」

針對國家力量對於人民意識形態的干涉,陳曉欣以前一部短片作品《於是我安靜了》為例,原先該片預計在今年春季於香港公開播映,但香港電影、報刊及物品管理辦事處卻以片中畫面「可能具煽動意圖」為由而拒發准映證。爰此,陳曉欣希望能透過《哭聲》片中的安排傳達她的信念與支持:「我覺得可以說出來,因為錯的不是我們。」

儘管如此,陳曉欣仍舊擔心自己的言論及行動可能影響到身邊人的安危——尤其是香港人——並為他們帶來政治上的麻煩,所以在進行拍攝之前,陳曉欣也不忘事先知會演員及劇組《哭聲》劇本內所蘊含的政治意涵。

「她(指片中飾演留學生的香港演員)當時給我的反應就是:『沒問題』。我覺得很感動,有一種還是有人可以跟你一起去冒險的感覺。」

哭聲_劇照1
Photo Credit: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提供
《哭聲》劇照

拍攝《哭聲》的難與不難

在過去,陳曉欣曾相信香港與台灣的文化及語言相近性,不會為拍攝作業帶來麻煩,但當《哭聲》進入正式拍攝之後,香港與台灣兩地在使用粵語和中文慣用語的相異性逐漸凸顯,使得陳曉欣與劇組之間曾一度產生溝通障礙,但她卻也從中獲得工作的新鮮感,並頻頻笑稱「需要多向其他人學習」。

另一個來自拍攝作業的挑戰,莫過於指導《哭聲》片中的男童演員。陳曉欣表示,指導兒童演員進行表演的困難度,在於兒童演員不易理解導演的要求,因此「向演員解釋劇情」的拍攝步驟,在兒童演員身上並不適用,同時導演也必須簡化指令並運用小技巧,才能使兒童演員呈現出自然的表演。

例如,在《哭聲》裡的其中一幕,男童母親必須在浴室中責罵並言語威嚇男童,此時飾演母親角色且較具劇組經驗的演員方亭,便給予了陳曉欣在拍攝上的建議。

「方亭幫了我很多,因為我從來沒有拍過小孩,也沒有很多擔任導演的經驗,於是方亭就跟我溝通說這邊不要排練太多。因為我們拍戲的時候,知道用什麼語氣小孩會害怕,就只好委屈一下小孩。他可能真的以為是被罵,但我喊卡之後都會安撫他,跟他說其實我們在拍攝。」

哭聲_導演4
Photo Credit: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提供

未來的作品及展望

《哭聲》雖然僅是陳曉欣導演於就讀研究所期間完成的其中一項課堂作業,但故事已然具備成為長片的潛力,就連學校教授也曾建議可以將劇本寫長再拍;然而,陳曉欣認為,除非另有新的契機,否則未來並無太大的可能性再修改劇本並拍攝為長片。不過,陳曉欣也大方地透露,她目前正在拍攝一部關注流亡在台灣的香港拳擊手的紀錄片,並期許在片中將社會運動與拳擊運動進行連結。

從執導劇情片到紀錄片,會有什麼不同的拍攝經驗嗎?陳曉欣認為,在拍攝紀錄片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被攝者及導演之間的信任關係的不同之處,尤其是當這部紀錄片關乎政治議題,並且涉及被攝者的隱私及人身安全的時候。於是,陳曉欣如此評論拍攝紀錄片及劇情片的差異:「紀錄片就是你要顧慮對方可以承受到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