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終於也被中方盯上了,為何特斯拉還能和中國政府一搭一唱?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中國政府知道無法打敗特斯拉這頭巨獸,那麼讓國內企業學習與這頭巨獸共存,便是最佳解方,即使最後會橫屍遍野,但中國政府並不在乎,他看到的反而是場上的那些倖存者,而這一連串的激進手段恐怕還未結束,相似的劇本也曾在半導體界上演過......
文:唐啟鈞(清華大學自主學習小組成員、清華大學經濟系學生)
繼封殺美光和管制稀土礦出口後,知情人士爆料中國政府要限制公部門使用蘋果產品。雖然此消息在數日後遭到中國外交部否認,然而發言人的說法顯然仍對蘋果抱有不友善的態度;而白宮亦對此事表示關切,並批中國此舉是不當報復行為。從雙方的發言可以看出,這起事件應非子虛烏有,就算還沒實施,恐怕也有機會成為中國政府未來可動用的一步棋。
就在美中科技戰打得不可開交之時,同樣是美國科技巨擘之一的特斯拉,反倒是在中國市場吃了不少甜頭。
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日前甚至自稱很了解中國,更拿台灣與夏威夷類比。事實上,馬斯克並非第一次發表這樣的言論,去年我國地方選舉前,馬斯克亦曾拋出台灣可以成為中國的特別行政區之想法,完美呈現了商人圖利手段以及美國部分右派人士對歷史的無知。這與川普於2017年訪問北京,想向習近平秀自己對中國歷史的了解時所說的「中國有5000年歷史」、「但我記得埃及更古老,有8000年歷史」有異曲同工之妙。
為何馬斯克對中國的崛起毫不擔心,反而能和中國政府一搭一唱?
電動車雖為新世代的科技產物,但並不像通訊設備直接影響國家資訊安全,也不像半導體能在21世紀代表國家實力,故中美兩國未將電動車視為科技戰的重點目標,貿易自然相對自由。
然而,特斯拉不是在今年首先在中國開啟價格戰,促使許多國內外車商在中國撐不下去嗎?為何中國始終未大動作以保護國內車企為由干涉市場?從中國政府面對國內車市價格戰血流成河的因應方式,以及最後結果來看,特斯拉顯然是中國刻意引進的一匹狼。
特斯拉打響價格戰的第一槍,中國各大車企相繼削價競爭,甚至寧願承虧也要保住市占。此時中國政府非但未提高外企在國內銷售的門檻,而是以「刺激需求」為由,提供補貼與免稅,然而此舉卻一度讓消費者呈現觀望,反倒價格戰更加激烈。在這樣價格廝殺的市場中,不夠堅強的中小企業必然最難承受,數百家車企面臨倒閉或被併購,然而這正是中國政府想看到的結果——「汰弱留強,去蕪存菁。」
起初有些新能源車大廠如蔚來、理想,表現頑強,表示不願加入價格戰,可惜這樣的倔強堅持不久,最終無法承受客戶不斷流向比亞迪與特斯拉,數月後還是只能被迫削價競爭。中小企業淘汰還不夠,今年春季上汽、天際、愛馳等車企接連傳出停產、減薪消息;中外合資車企如廣汽豐田、廣汽三菱、北京現代,同樣面臨減產、裁員的苦境。
明明電動車產業是非常具有前景,市場還未成熟就先鬧得許多企業撐不住,豈不是給外國看笑話嗎?顯然中國政府放了毒氣進來,要的不是「閉氣閉得久」,還要會自己尋找「防毒面具」自行續命。
毒氣正是指特斯拉,防毒面具則是指企業還要想辦法去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競爭力。
中國政府知道無法打敗特斯拉這頭巨獸,那麼讓國內企業學習與這頭巨獸共存,便是最佳解方。即使最後會橫屍遍野,但中國政府並不在乎,他看到的反而是場上的那些倖存者,這些倖存者適應了激烈競爭的環境,已經有能力和特斯拉共存,能夠放出去滲入其他國家的市場。如此特斯拉與中國就能一搭一唱,互為競爭卻共處而達成各自目標。
世界被中國電動車大舉入侵,顯然只是時間問題
過去,新聞多報導中國車企價格戰的慘況;如今,反倒是在報導中國電動車出口的驚人成長。中國汽車出口亮在2022年超越德國,成為世界第二;今年第一季出口量更突破百萬台,超越日本成為第一,世界各地電動車的銷售呈現「非特斯拉即中國車」的狀況。
今年第一季東南亞電動車銷售量遽增,其中中國車商的市占率已超過7成,比亞迪更佔數據多數;此外,他們還積極掌握先機布局泰國,試圖與日汽較量。

在地球另一端的歐洲,雖還未正式被中國電動車浪潮大舉入侵,但發生與否顯然只是時間問題。
歐洲雖然在傳統汽車產業具有發展歷史,然而中國在電動車領域更有經驗,加上經歷過血淋淋的價格戰,中國電動車在訂價方面更具優勢。今年歐洲純電車的銷售中,中國品牌佔比來到8%,雖未特別突出,但與2021年的4%相比,短短時間內已有大幅成長。近年因新冠疫情及俄烏戰爭進入衰退的歐洲,民眾普遍變得比過去還窮,這種「便宜能用」的電動車,可能更具吸引力。
近期的慕尼黑車展,原先是汽車產業領頭羊之一德國的主戰場,卻在今年成為中國車廠秀肌肉的場所,歐洲車商如雷諾、福斯不得不盡快擬定策略以因應即將爆發的中國電車浪潮。
其中,福斯提出計畫要在2026年前壓低100億歐元製造成本,目的就是要與中國低價的電動車競爭。此外,除了企業意識到中國電動車發展帶來的威脅,歐盟也開始調查中國是否透過補貼刻意壓低價格破壞歐洲市場。不過與其提升境內車商的競爭力,這種防禦性的手段不見得切實際,反而可能讓中國報復,使歐洲汽車進入中國市場的門檻提高。
中國電動車產業的崛起對台灣來說有好也有壞。我們可能沒那麼本錢加入神仙打架,因此對於想開發電動車的企業,在國內市場還能佔優勢,但要外銷恐怕會面臨不少挑戰;不過,台灣比起研發,更擅長擔任供應鏈的角色。台灣許多廠商都有切入特斯拉或中國電動車供應鏈,像是胡連(6279-TW)、凡甲(3526-TW)等廠商,或許在未來還有更大塊的餅可以吃。
Tags:
【一圖看懂】能源轉型新趨勢?零碳排的潔淨能源—氫能的三大優勢一次看懂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同步全球落實「2050淨零轉型」,台灣正在積極尋找各種能源轉型路徑。氫能為當前能源轉型的重要課題之一,本篇將帶您一次看懂零碳排的潔淨能源—氫能的三大優勢。
為同步全球落實「2050淨零轉型」,台灣正在積極尋找各種能源轉型路徑。氫能為當前能源轉型的重要課題之一,目前全球有超過30個國家或地區,明確制定氫能戰略藍圖,如韓國就在2019年推出氫能經濟發展路徑圖,德國則計畫投入70億歐元,將氫能視為能源發展必備的生力軍,為全球重點發展的能源課題之一。

優勢 1:終極潔淨能源
由於氫氣的使用過程,不會產生溫室氣體和其他汙染物質,燃燒後只會產生水,不會排放二氧化碳,而且能源轉換效率比化石燃料高,因而在「氫氣本身來源無溫室氣體排放」下可被視為終極潔淨能源。
因此,氫能成為綠色能源未來的重要一環,為我們走向低碳社會提供了關鍵的解決方案。透過氫能的應用,我們不僅能夠實現能源轉型,還能同時保護環境、減緩氣候變遷,為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希望。
優勢 2:儲能能力高
氫能具有高能量密度,可以有效儲存和運輸能源,意味著氫能更適合用於高能量需求的應用,能夠遠距離運輸也是一大特點,可靈活應用於不同領域,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有利於供應能源至偏遠地區。
氫能在能量的儲存方面,可以採用氫氣、氨或合成燃料等方式,確保能源供應的穩定性。多樣化的型態使得氫能技術在面對不同能源需求和地區性挑戰時有出色的表現,是推動能源轉型的重要利器。
優勢 3:再生能源界的百變怪
相較於太陽能、風能主要使用於電力;氫能可以應用於多個領域,包括交通、工業、電力生產和暖氣等,並且可以用於不同技術,如燃料電池和去碳燃氫。
- 氫燃料電池:將氫氣轉化為電力和熱能的裝置,當氫氣進入氫燃料電池時,它與氧氣(通常來自空氣)在電化學反應中結合,產生電力、熱能和水蒸氣。除了廣泛應用於交通領域,如氫燃料電池汽車,它們以氫氣為燃料並產生電力,以驅動電動馬達。同時也用於電力生產、能源儲存和其他應用 。
- 混氫燃料:在天然氣中混入部分比例的氫氣,並作為燃料使用,目前鋼鐵業、燃氣電廠等工業使用皆引進混氫燃燒技術,台電曾指出「在每年以混氫5%運轉7000小時情況下,可減少7,130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相當於每發電一小時可減碳一公噸。」此技術為「去碳之前先減碳」的階段性任務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為落實永續發展的目標,維護環境、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成為必不可少的任務,氫能的發展便是因應這樣的使命而生。氫能作為化石燃料替代能源之一,除了能有效減少對其的過度依賴,燃燒後僅產生水的特性,也大大的減少了對環境的負擔。
現今,氫能的建設乃至於再生能源的轉型都成為全球趨之若鶩的浪潮。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