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蘋果終於也被中方盯上了,為何特斯拉還能和中國政府一搭一唱?

蘋果終於也被中方盯上了,為何特斯拉還能和中國政府一搭一唱?
Photo Credit: GettyImage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中國政府知道無法打敗特斯拉這頭巨獸,那麼讓國內企業學習與這頭巨獸共存,便是最佳解方,即使最後會橫屍遍野,但中國政府並不在乎,他看到的反而是場上的那些倖存者,而這一連串的激進手段恐怕還未結束,相似的劇本也曾在半導體界上演過......

文:唐啟鈞(清華大學自主學習小組成員、清華大學經濟系學生)

繼封殺美光和管制稀土礦出口後,知情人士爆料中國政府要限制公部門使用蘋果產品。雖然此消息在數日後遭到中國外交部否認,然而發言人的說法顯然仍對蘋果抱有不友善的態度;而白宮亦對此事表示關切,並批中國此舉是不當報復行為。從雙方的發言可以看出,這起事件應非子虛烏有,就算還沒實施,恐怕也有機會成為中國政府未來可動用的一步棋。

就在美中科技戰打得不可開交之時,同樣是美國科技巨擘之一的特斯拉,反倒是在中國市場吃了不少甜頭。

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日前甚至自稱很了解中國,更拿台灣與夏威夷類比。事實上,馬斯克並非第一次發表這樣的言論,去年我國地方選舉前,馬斯克亦曾拋出台灣可以成為中國的特別行政區之想法,完美呈現了商人圖利手段以及美國部分右派人士對歷史的無知。這與川普於2017年訪問北京,想向習近平秀自己對中國歷史的了解時所說的「中國有5000年歷史」、「但我記得埃及更古老,有8000年歷史」有異曲同工之妙。

為何馬斯克對中國的崛起毫不擔心,反而能和中國政府一搭一唱?

電動車雖為新世代的科技產物,但並不像通訊設備直接影響國家資訊安全,也不像半導體能在21世紀代表國家實力,故中美兩國未將電動車視為科技戰的重點目標,貿易自然相對自由。

然而,特斯拉不是在今年首先在中國開啟價格戰,促使許多國內外車商在中國撐不下去嗎?為何中國始終未大動作以保護國內車企為由干涉市場?從中國政府面對國內車市價格戰血流成河的因應方式,以及最後結果來看,特斯拉顯然是中國刻意引進的一匹狼。

特斯拉打響價格戰的第一槍,中國各大車企相繼削價競爭,甚至寧願承虧也要保住市占。此時中國政府非但未提高外企在國內銷售的門檻,而是以「刺激需求」為由,提供補貼與免稅,然而此舉卻一度讓消費者呈現觀望,反倒價格戰更加激烈。在這樣價格廝殺的市場中,不夠堅強的中小企業必然最難承受,數百家車企面臨倒閉或被併購,然而這正是中國政府想看到的結果——「汰弱留強,去蕪存菁。」

起初有些新能源車大廠如蔚來、理想,表現頑強,表示不願加入價格戰,可惜這樣的倔強堅持不久,最終無法承受客戶不斷流向比亞迪與特斯拉,數月後還是只能被迫削價競爭。中小企業淘汰還不夠,今年春季上汽、天際、愛馳等車企接連傳出停產、減薪消息;中外合資車企如廣汽豐田、廣汽三菱、北京現代,同樣面臨減產、裁員的苦境。

明明電動車產業是非常具有前景,市場還未成熟就先鬧得許多企業撐不住,豈不是給外國看笑話嗎?顯然中國政府放了毒氣進來,要的不是「閉氣閉得久」,還要會自己尋找「防毒面具」自行續命。

毒氣正是指特斯拉,防毒面具則是指企業還要想辦法去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競爭力。

中國政府知道無法打敗特斯拉這頭巨獸,那麼讓國內企業學習與這頭巨獸共存,便是最佳解方。即使最後會橫屍遍野,但中國政府並不在乎,他看到的反而是場上的那些倖存者,這些倖存者適應了激烈競爭的環境,已經有能力和特斯拉共存,能夠放出去滲入其他國家的市場。如此特斯拉與中國就能一搭一唱,互為競爭卻共處而達成各自目標。

世界被中國電動車大舉入侵,顯然只是時間問題

過去,新聞多報導中國車企價格戰的慘況;如今,反倒是在報導中國電動車出口的驚人成長。中國汽車出口亮在2022年超越德國,成為世界第二;今年第一季出口量更突破百萬台,超越日本成為第一,世界各地電動車的銷售呈現「非特斯拉即中國車」的狀況。

今年第一季東南亞電動車銷售量遽增,其中中國車商的市占率已超過7成,比亞迪更佔數據多數;此外,他們還積極掌握先機布局泰國,試圖與日汽較量。

超越特斯拉  比亞迪的成功與隱憂
Photo Credit: 中央社
中國比亞迪汽車2022年賣出186萬輛車,超越特斯拉躍為全球新能源車霸主

在地球另一端的歐洲,雖還未正式被中國電動車浪潮大舉入侵,但發生與否顯然只是時間問題。

歐洲雖然在傳統汽車產業具有發展歷史,然而中國在電動車領域更有經驗,加上經歷過血淋淋的價格戰,中國電動車在訂價方面更具優勢。今年歐洲純電車的銷售中,中國品牌佔比來到8%,雖未特別突出,但與2021年的4%相比,短短時間內已有大幅成長。近年因新冠疫情及俄烏戰爭進入衰退的歐洲,民眾普遍變得比過去還窮,這種「便宜能用」的電動車,可能更具吸引力。

近期的慕尼黑車展,原先是汽車產業領頭羊之一德國的主戰場,卻在今年成為中國車廠秀肌肉的場所,歐洲車商如雷諾、福斯不得不盡快擬定策略以因應即將爆發的中國電車浪潮。

其中,福斯提出計畫要在2026年前壓低100億歐元製造成本,目的就是要與中國低價的電動車競爭。此外,除了企業意識到中國電動車發展帶來的威脅,歐盟也開始調查中國是否透過補貼刻意壓低價格破壞歐洲市場。不過與其提升境內車商的競爭力,這種防禦性的手段不見得切實際,反而可能讓中國報復,使歐洲汽車進入中國市場的門檻提高。

中國電動車產業的崛起對台灣來說有好也有壞。我們可能沒那麼本錢加入神仙打架,因此對於想開發電動車的企業,在國內市場還能佔優勢,但要外銷恐怕會面臨不少挑戰;不過,台灣比起研發,更擅長擔任供應鏈的角色。台灣許多廠商都有切入特斯拉或中國電動車供應鏈,像是胡連(6279-TW)、凡甲(3526-TW)等廠商,或許在未來還有更大塊的餅可以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