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囤房稅2.0」稅率最高達4.8%,非自住平均每戶增稅逾4000元,逾百萬戶權益6關鍵一次看

「囤房稅2.0」稅率最高達4.8%,非自住平均每戶增稅逾4000元,逾百萬戶權益6關鍵一次看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行政院會昨天通過俗稱囤房稅2.0的房屋稅條例修正草案,未來房屋稅將改採全國歸戶,多數非自住持有者稅率調高為2%至4.8%,將影響96.8萬戶至135.8萬戶。財政部期盼最快明年7月上路,也就是說,民眾114年將收到囤房稅2.0稅單,這項牽動逾百萬戶權益的囤房稅2.0,彙整6大關鍵一次看。

楊金龍:平均地權條例與囤房稅2.0,有利房市軟著陸

(中央社)中央銀行理監事會昨(21)日未祭出新一波房市管制措施,央行總裁楊金龍表示,平均地權條例與囤房稅2.0,已有助房市軟著陸。

央行理監事會昨天決議不升息,利率「連2凍」,且未再祭出新的房市管控措施,雖然央行並未加嚴房市政策,不過昨天行政院會通過俗稱囤房稅2.0的房屋稅條例修正草案。

央行說明,今(2023)年以來,全體銀行建築貸款與購置住宅貸款餘額成長走緩,不動產貸款的逾放比也維持低檔,顯示信用品質尚屬良好,加上政府相關部會落實「健全房地產市場方案」,房市交易減緩,房價漲勢也趨緩,預期政策效果將持續發酵。

楊金龍進一步指出,7月上路的平均地權條例、財政部推出的囤房稅2.0,這些措施有助於房市軟著陸。

楊金龍強調,就央行立場,不希望房地產信用過於集中,否則將排擠一般企業的信用資源,且應關注房地產穩健性,避免產生泡沫。

楊金龍以中國大陸房地產為例,先前房市大力成長,帶動整體經濟往上發展,中國後來發現好像不行,因而在2020年祭出「3道紅線」監管,包括剔除預收款的資產負債率不得大於70%、淨負債率不得大於100%、現金短債比不得小於1倍。結果整個房市被打趴,拖累整體經濟下行。

楊金龍表示,回到台灣房市秩序,政府健全房地產措施的目的是讓房市健全發展、不要形成泡沫,並讓炒房者退出市場。

他重申,央行推選擇性信用管制目的是避免泡沫發生,否則對金融市場穩定及銀行營運都相當不利。

央行昨天也在新聞稿中表明立場,雖然未祭出新的選擇性信用管制,未來仍將持續檢視不動產貸款情形與房地產市場發展情勢,以及管制措施的執行成效,適時調整相關措施內容,以促進金融穩定及健全銀行業務。

囤房稅2.0拚上路,財部估非自住平均每戶增稅逾4000元

(中央社)行政院會昨天通過俗稱囤房稅2.0的房屋稅修正條例草案,多數持有非自住房屋者,適用稅率將提高,估計影響房屋數約89萬戶至128萬戶、稅收增加約新台幣45億元至55億元,財政部粗估每戶平均增加稅額4300元至5000元不等。

現行房屋稅條例針對住家用房屋區分成「自住」及「非自住」,其中「自住」限3戶、稅率1.2%,第4戶起視為「非自住」、稅率介於1.5%至3.6%,由地方政府決定是否採用差別稅率,俗稱囤房稅。

為合理化房屋稅負,打擊囤房者,行政院會議昨天討論通過財政部擬具的「房屋稅條例」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房屋稅將改採全國歸戶,後續財政部將與立法院朝野各黨團溝通,希望囤房稅2.0方案能自民國113年7月1日起實施。

未來單一自住房屋現值在一定金額以下(排除豪宅),將享房屋稅率1.2%降至1%的優惠;若本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合計持有2戶、3戶,仍屬自住範圍,適用稅率為現行的自住稅率1.2%。

若想要適用自住房屋稅率,除現行規定需實際居住等,修法後,將新增本人、配偶或直系親屬「辦完戶籍登記」這一必要條件。

在「非自住」房屋方面,未來除採全國歸戶,法定稅率從原1.5%至3.6%,整體調升為2%至4.8%,但特定房屋除外,包含符合一定條件的出租、繼承、建商餘屋。

據財政部估算,調降全國單一自住房屋稅率,預估受影響房屋數約310萬戶、稅收減少約新台幣23億元。

其餘修正部分,主要是調整非自住房屋稅率,預估受影響房屋數約89萬戶至128萬戶、稅收增加約45億元至55億元;低價免稅屋以自然人持有「全國3戶為限」,估計影響7.8萬戶、稅額增加7000萬元。

財政部賦稅署長宋秀玲在記者會中指出,以今年住家用房屋稅額415.63億元為例,多數非自住房屋稅率提高影響稅額約45億元至55億元,換算下來,將帶來稅增約1成。

若進一步計算對非自住房屋族群影響,以受影響房屋數約89萬戶至128萬戶、稅收增加約45億元至55億元換算,粗估每戶平均將增加稅額4300元至5000元不等,但實際稅額仍需端視地方政府端出的課稅模組為何。

所謂課稅模組,就是指依持有戶數,設有對應稅率級距。持有戶數愈少、適用稅率會較低,反之,持有戶數愈多,稅率將隨之攀高。財政部會設計參考基準給地方政府,但最終如何課徵,仍由地方因地制宜訂定。

szrkhyp674hfcp9tzqkibtkpix1wnx
央行總裁楊金龍。Photo Credit: 中央社
楊金龍強調,就央行立場,不希望房地產信用過於集中,否則將排擠一般企業的信用資源。

囤房稅2.0建商寬限期2年,財部:參考地方經驗與市況

(中央社)財政部推動囤房稅2.0,建商喊2年合理銷售期過短,賦稅署長宋秀玲昨天表示,2年是參考地方實施囤房稅經驗,加上實際了解市場情形,多數訂價合理的建案在2年內可銷售約7成。

囤房稅2.0草案中,在「非自住」房屋方面,建商餘屋持有年限2年以內的法定稅率,區間將落在2%至3.6%,超過2年則適用一般非自住稅率2%至4.8%,盼促使建商積極加速釋出餘屋。

針對建商意見,宋秀玲表示,已實施非自住住家差別稅率(俗稱囤房稅)的地方政府中,對於建商合理銷售期(寬限期)多訂在3年,台北市則訂在1.5年,財政部折衷取2年,同時也去了解市場狀況,訂出來的合理銷售期2年有憑有據。

宋秀玲表示,事實上,建商手中餘屋並無外界想像那麼多,財政部訂定合理的2年寬限期,超過2年則回到一般非自住稅率(2%至4.8%),就是希望引導建商評估後續稅負成本,調整訂價策略進行出售。

囤房稅2.0課徵參考模組,財政部朝六都、非六都規劃

(中央社)行政院會昨天通過攸關囤房稅2.0的房屋稅修正條例草案,房屋稅將採全國歸戶,各縣市差別稅率由地方因地制宜訂定,財政部也將考量城鄉差距,端出至少2種參考基準給地方政府,朝六都、非六都方向規劃。

行政院會議昨天討論通過財政部擬具的「房屋稅條例」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後續財政部將積極與立法院朝野各黨團溝通,希望囤房稅2.0方案能自民國113年7月1日起上路。

現行房屋稅條例針對住家用房屋區分為「自住」及「非自住」,其中「自住」限3戶、稅率1.2%,第4戶起視為「非自住」、稅率介於1.5%至3.6%,由地方政府決定是否採用差別稅率,俗稱囤房稅。

未來單一自住房屋現值在一定金額以下(排除豪宅),將享有房屋稅率1.2%降至1%的優惠;若本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合計持有2戶、3戶,仍屬自住範圍,適用稅率為現行的自住稅率1.2%。

在「非自住」房屋方面,未來除採全國歸戶,法定稅率從原1.5%至3.6%,整體調升為2%至4.8%,但特定房屋除外,包含符合一定條件的出租、繼承、建商餘屋。

所謂房屋稅差別稅率課徵模組基準,就是指持有多少戶按多少稅率課徵,財政部次長李慶華會後受訪表示,仍由地方因地制宜訂定,但財政部會將考量城鄉差距,設計模組給地方政府參考,細部方案仍待與地方溝通。

財政部官員補充,模組將至少區分六都、非六都兩種,但是否需要針對非六都的縣市進一步劃分,會再討論。

此外,單一自住房屋將享稅率降低的優惠,並排除豪宅,李慶華指出,在豪宅的界定上,財政部也會設計基準給地方政府參考,而財政部端出的基準,是以目前各縣市的平均使用房屋面積、標準單價為準據;她強調,最終課徵標準,基本上仍授權給各縣市政府訂定。

未來財政部端出參考基準,縣市若已依基準訂定,仍出現稅損,中央將補足;如果縣市訂得比財政部基準更寬鬆而有稅損,中央將不予補貼;針對消極不推動囤房稅的縣市,則將直接照財政部的基準來課稅。

政院通過囤房稅2.0,專家:促部分區域租客買房意願增

(中央社)行政院會昨天通過房屋稅修正條例草案,規劃將非自住房屋的法定稅率調升為2%到4.8%。專家分析,未來若實施,恐使租金穩步上漲,並使部分地區租屋族轉租為買,但因房屋稅占總價比例不高,除非市場出現明顯價格修正,否則難出現明顯拋售潮。

行政院會昨天通過俗稱囤房稅2.0的房屋稅修正條例草案,針對被視為「非自住」的第4戶起,未來除採全國歸戶,法定稅率也從原1.5%至3.6%,整體調升為2%至4.8%,但特定房屋除外,包含符合一定條件的出租、繼承、建商餘屋。

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執行總監徐佳馨接受電訪時指出,若囤房稅2.0未來在立法院拍板通過,不排除房東會將增加的稅金成本轉嫁到房租中,其中又以六大都會區最有感,甚至可能使部分租屋族考慮轉租為買。

不過因雙北地區房價較高,徐佳馨認為,轉租為買現象較有可能發生在非雙北縣市,如桃園、台中、台南、高雄等,預料未來若囤房稅2.0上路後,這些地區租住5年內新成屋的租屋族,可能會因為租金與購買中古屋的金額相差不大,轉而買房。

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受訪指出,對於多數房東來說,若囤房稅2.0未來在立法院通過並上路,收到新制稅單時間點可能在2025年,屆時才能觀察是否有漲租潮,另對於屋齡10年的舊屋來說,稅率調漲的衝擊較小,所以並非所有房東的持屋成本都會提高。

曾敬德指出,相較於稅率,全國歸戶帶來的影響會較大,主因是民眾無法再透過在全台各地分散置產節稅。

不過因為房屋稅占總價比例甚低,曾敬德認為,屋主不太可能會因為單一政策而拋售房屋,舉例來說,以竹北市新屋1.2%稅率計算,每年房屋稅約新台幣1.5萬元,若持有至第4間,稅率採2%,房屋稅可能增至2.5萬元,對比2000萬的房屋總價來看,占比不高,除非市場出現價格明顯修正,否則不會出現明顯拋售潮。

l9b4pxc3n0f7ry70njcqhtinqddgqc
Photo Credit: 中央社
行政院會昨天通過房屋稅修正條例草案,規劃將非自住房屋的法定稅率調升為2%到4.8%。

囤房稅2.0稅率最高達4.8%,逾百萬戶權益6關鍵一次看

(中央社)行政院會昨天通過俗稱囤房稅2.0的房屋稅條例修正草案,未來房屋稅將改採全國歸戶,多數非自住持有者稅率調高為2%至4.8%,將影響96.8萬戶至135.8萬戶;財政部估計有望增加稅收約新台幣45.7億元至55.7億元。

財政部期盼最快明年7月上路,也就是說,民眾114年將收到囤房稅2.0稅單,這項牽動逾百萬戶權益的囤房稅2.0,彙整6大關鍵一次看。

問:囤房稅2.0方案為何?何時上路?

答:現行房屋稅條例針對住家用房屋區分成「自住」及「非自住」,「自住」限3戶、稅率1.2%,第4戶起視為「非自住」、稅率介於1.5%至3.6%,由地方政府決定是否採差別稅率,俗稱囤房稅。

為進一步合理化房屋稅負,財政部端出囤房稅2.0方案,地方政府必須訂定差別稅率,最快民國113年7月實施新制,114年5月開徵。

未來單一自住房屋現值在一定金額以下(排除豪宅),將享房屋稅率1.2%降至1%的優惠;若本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合計持有2戶、3戶,仍屬自住範圍,適用稅率為現行的自住稅率1.2%。

若想要適用自住房屋稅率,除現行規定需實際居住等,修法後,將新增本人、配偶或直系親屬「辦完戶籍登記」這一必要條件。

「非自住」房屋方面,法定稅率從原1.5%至3.6%,整體調升為2%至4.8%,但特定房屋除外,包含符合一定條件的出租、繼承、建商餘屋。

問:囤房稅2.0影響範圍?

答:財政部預估,調降全國單一自住房屋稅率,受影響房屋數約310萬戶、稅收減少約新台幣23億元。其餘修正部分,包含調整非自住房屋稅率,預估受影響房屋數約96.8萬戶至135.8萬戶、稅收增加約45.7億元至55.7億元。

換算下來,粗估單一自住平均每戶省稅逾700元,囤房等非自住房屋每戶平均增加稅額4300元至5000元不等。

問:囤房稅2.0上路後房東會被加稅?繼承共有、建商餘屋怎課徵?

答:出租且誠實報稅,租金所得達一定標準的房東,稅率將從現行的1.5%至3.6%,降低到1.5%至2.4%。

繼承取得共有住家房屋,稅率將從現行的1.5%至3.6%,降低到1.5%至2.4%。

建商待銷售住家房屋,持有2年以內的部分,稅率由1.5%至3.6%,調整到2%至3.6%。不過,若建商餘屋持有逾2年,稅率將落在2%至4.8%。

問:房屋稅持有戶數怎計算?

答:新制上路後,房屋稅以每年2月最後一天為納稅義務基準日。同時,房屋稅維持每年5月1日起至5月31日止徵收。

房屋使用情形若有變更,將牽動適用不同稅率,納稅義務人應於每期房屋稅開徵40天、即當年3月22日前,向當地主管稽徵機關申報。

也就是說,民眾全年有幾間房需繳納房屋稅,端視2月底納稅義務基準日當天持有戶數;3月22日則是根據使用情形,決定每個房屋適用的稅率為多少,若想適用較低的「自住」稅率,民眾需在3月22日前遷入戶籍,並向稽徵機關申報。

問:切割小坪數、信託房屋可規避囤房稅2.0?

答:現行住家房屋現值在新台幣10萬元以下免徵房屋稅,但為避免有人動腦筋想增編門牌號碼,把房屋分割為小坪數、拉低現值避稅,未來免稅適用對象,以自然人持有「全國3戶為限」,並排除法人等非自然人適用。

不過,基於公平合理,若免稅屋在3戶以內,將免計入全國歸戶。

此外,房屋所有人是未成年子女、高齡長輩時,為避免房屋遭挪用,信託可約定,不動產在特定條件下才能處分,或是到達指定年齡後,由銀行將不動產返還受益人。

信託關係存續中,房屋稅的納稅義務人是受託人(比如銀行業等),為防杜多屋族利用信託方式,降低自己的房屋歸戶數量,以規避較高稅率,修法後,持有戶數計算將歸在委託人,而不是受託人。

若是「他益信託」,也就是信託的委託人、受益人不是同一人,當受益人已確定並享有所有信託利益,歸戶時,這類信託房屋就要併入受益人戶數計算。

問:商辦等非住家用房屋也納入囤房稅2.0範圍?

答:商辦等使用執照上所載用途為「非住家用」房屋,也可能作住家使用,持有多戶這類房屋、且未作有效使用者,也宜適用較高稅率,因此這次修法增訂授權地方政府「得」視需要,訂定差別稅率,採縣市歸戶。

此外,財政部指出,公有房屋、勞工宿舍等,目前不宜納入全國歸戶、按戶數適用差別稅率,因此未來訂定持有戶數認定相關子法時,上述類別房屋可望排除。目前已推動囤房稅的地方政府,也針對這種房屋設有排除條款。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