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寵物溝通只憑「第六感」賺錢其實也沒差,但用科學背書就有點不道德了

寵物溝通只憑「第六感」賺錢其實也沒差,但用科學背書就有點不道德了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任何要去找寵物溝通師的飼主,要想清楚。當溝通師說自己有執照,要先問對方是用什麼方式跟動物溝通。如果溝通師說自己純粹靠第六感與對飼主的心理學判讀,來跟寵物溝通,那就看飼主能否接受。同樣的,通靈、占卜或附身之類的,也是,就看飼主能否接受。

最近,因為一篇臉書貼文寵物溝通又成為話題。

台灣何時開始玩寵物溝通,算是已無可考。因為人跟其他動物天人交感、心領神會的舉動,自古史以來,從漢人的通靈、天生異稟,到台灣原住民的文化,多有相關事蹟。並不罕見。不過一般在說寵物溝通,大概是指台灣出現「寵物溝通師」,坊間出現「寵物溝通」商業服務開始,寵物溝通一詞才開始流行。

在這個基點下,寵物溝通,本來就是商業行為。60年代,新世紀宗教在歐美盛行,非科學,又非傳統宗教的靈性議題,就此慢慢傳播到全世界。寵物溝通在西方開始流行,約莫是30多年前的事。其實也就是嬰兒潮世代後,全世界傳統家庭模式崩毀,都市人溺愛寵物的文化開始盛行,寵物產業發達,所已寵物溝通也乘勢而起,目的是為了賺寵物主人的錢。

也就是說,寵物溝通來自於商業行為。因為商業行為,所以也成了一種消費文化的現象。台灣同樣面臨都市化、少子化,現代人心靈空虛的問題,隨著寵物產業在台灣的興盛,寵物溝通也就成為一個產業。

到底,寵物溝通是否真有其事?原理又是什麼?其實眾說紛紜。

根據台灣動物溝通中心(TACC)的說法,大概分成直接溝通跟間接溝通兩種。其實這是比照全世界邪教、傳銷、社會學的「擬學術」的說法。像台灣動物溝通中心這樣的組織,為了取信於社會大眾,就好像社會學自比為科學一樣,透過類似學術的方式,發展理論,設定學習方式,給於授課證書,向政府立案申請,一如西方協會的做法,使寵物溝通變成一種社會可接受的「方式」。

台灣動物溝通中心,以榮格集體無意識的理論為本,用所謂的超感官知覺(extra sensory perception,簡稱ESP),亦即透過第六感,接收或自發性感覺到動物的影像、聲音、氣味、情緒或觸覺等狀態,然後進行所謂的動物溝通。他們把其他類型的動物溝通,例如透過通靈、占卜、魔法、宗教的方式,稱為間接溝通。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
到期自動續訂,可隨時取消,詳情請見訂閱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