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兩廳院永續國際年會側記「國際藝文綠色案例」:不止是藝術創作,也是重要的社會責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國際藝文綠色案例」一場邀請了韓國獨立製作人朴知善、加拿大泛美藝術節聯合藝術總監瑪婷・戴能瓦,以及法國MC93文化中心的行政總監崔斯坦・馬賽(Tristan Marseille)與談,分別由演出製作、概念思維和場館硬體建設三軸線探討劇場永續的可能性。
文:黃馨儀
「國際藝文綠色案例」一場邀請了韓國獨立製作人朴知善(Jisun Park)、加拿大泛美藝術節聯合藝術總監瑪婷・戴能瓦(Martine Dennewald)及法國MC93文化中心的行政總監崔斯坦・馬賽(Tristan Marseille)與談,分別由演出製作、概念思維和場館硬體建設三軸線探討劇場永續的可能性。
韓國DOT:氣候危機與藝術創作的當代責任
獨立製作人朴知善為DOT製作公司(Producer Group DOT)的一員,除了國內外劇場製作外,也作為公部門的顧問與研究團隊。2014年朴知善成立亞洲製作人聯盟,而韓國與台灣同處東亞,兩國的製作體系也相近,更提供了與會者具體可行的對照。
近年來朴知善關注於邊界、氣候變遷和後人類主義等議題,並從藝術駐村、演出製作著手,以多元角度思考當代藝術面對氣候變遷能有的作為。她亦參與From Today組織《劇場綠皮書》的韓版轉譯工作。
朴知善所投入的藝術駐村基地,位於離首爾兩小時車程的華川Arts Farm Tutbat。[1]此駐村計畫以氣候變遷為主題,2020年由關注華川當地的環境議題開始,到2021年帶入全球現況、2022年討論氣候變遷和能源的關係,逐年拓展議題面向。
華川的駐村藝術家涵蓋表演藝術、視覺藝術、電影,亦邀請科學家、生態學家、社會學家等加入交流,森林砍伐、氣候難民、替代能源、石化工業及純素主義等都是工作主題。
深入的討論與多樣的觀點刺激,也豐富了藝術家的創作表現。如利用太陽能的《Sunshine Charing Station》、觀察鳥類生態與遷徙的《Let’s Birding》、探討季節性食物的《SF Restaurant》等作。
而2020年Kim Boram的《移動森林》(Moving a Forest)即以桌遊形式,討論森林砍伐帶來的環境溫度變化與危機,玩家將扮演企業家、政治人物、研究員等,嘗試尋找可能的利益平衡。後來又深入發展成不同版本,其中劇場遊戲版(Moving a Forest Theatre Game 1.0)更在2021年首爾國際表演藝術節(Seoul International Performing Arts Festival)演出。
製作過程亦帶入永續思考:一是創作過程中不製造廢棄物,所有道具和設備都會回收再利用;二是降低製作中的碳排放與用電量,以此兩項目標進行創作選擇。
接續前兩年的研究累積,2022年劇場導演Jeon Yoon-Hwan和行動研究者Kim Ji-Yeon在駐村期間合作發展了互動的演講式劇場《能源__隱形的語言》(Energy_Invisible Language),亦將於今年首爾國際表演藝術節登場,揭露能源危機下被忽視的聲音。
朴知善一直在思考藝術跟當代藝術能扮演的角色,並指出解決氣候危機不僅是政治人物的任務,藝文工作者也要負起責任,以藝術彰顯人類中心主義構成的問題,並提供對未來的可能想像,以為少數和邊緣族群發聲。

加拿大泛美藝術節:國際藝術節的去殖民生態學
生於盧森堡的瑪婷・戴能瓦2004年起便於歐洲各國的藝術節工作,策展經驗豐富,2022年成為加拿大泛美藝術節(Festival TransAmériques,FTA)聯合藝術總監。
FTA所在的蒙特婁本為原住民領地,原住民語為Tio’tia:ke(英:Turtle Island,林龜島),是以1985年創立的FTA希望破除殖民語彙,藝術節的總監交接與場館空間都十分親密,具有家庭傳承感,製作上也希望貼近所在土地與其乘載的原民性。
對戴能瓦而言,面對氣候變遷等複雜問題,若要採取適切的行動,需先梳理自身環境與過往歷程,找到自己的位置與發聲立場。是以FTA的生態行動不僅專注於硬體面——舞台道具布景的再利用、藝術節中心僅提供純素食物、盤點在地製作的環境成本、協助國際團隊減少本地巡演的運送碳排等——更核心的是「去殖民生態學」(Decolonial Ecologies)的思考。
去殖民生態學是加勒比海學者Malcom Ferdinand提出的概念[2],認為在歷史發展中因人類自認為比非人類重要,而男性又比其他人類重要,造成人類間的階級差異,產生壓迫與剝削等傷痕。
在此環境下的社會發展,充滿了殖民的斷裂與摩擦。也因這樣的歷史建構,影響了現在的生態發展,讓在地景觀與植被都被同化而變得單一。因此環境保存和去殖民應並行發展,做生態工作時也需同步思考去殖民的方式。
也是因此,當法國編舞家傑宏・貝爾(Jérôme Bel)為減少碳排放、宣稱不再搭機出國巡演時,招致墨西哥藝術家公開抗議,其行動將讓藝術資源更加集中在富裕歐洲,也讓歐洲人更難知曉其他開發中國家的社會現實。[3]
這事件揭示了全球表演藝術界中的資源差異,而各國移動的便利性也不盡相同。2023年的FTA亦將舉辦研討會和工作坊,深入探討殖民生態學的意涵。
戴能瓦進一步以2021年Lara Kramer的作品《Them Voices》為例,其以自己的身體去聆聽、展現前輩的聲音,強調討論氣候變遷不僅是在對下一代負責,也需承先啟後,連結世代。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方穎豐的小夢想成就少棒之家的大志氣!安麗與棒球校長為小小球員建立以「家」為核心的棒球夢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不會教棒球到成為少棒界的棒球校長,方穎豐憑藉著對教育的使命與對體育的熱愛,在台東成立少棒之家。這一路走來,歷經許多挫敗與艱難,幸好有各方志同道合的人支持,尤其是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十年來的贊助,讓少棒之家至今仍持續培育小小選手,在棒球的路上勇敢追夢。
談到少棒,許多人一定會立即聯想到台東,因為不少優秀的棒球選手都來自台東,其中少棒之家更可說是棒球選手的育成中心,如中華職棒統一獅的左投林詔恩、U12世界少棒錦標賽季軍成員簡紹翔。而培育無數小小球員追夢的少棒之家,背後的重要推手則是在少棒界有「棒球校長」之稱的方穎豐校長。
從事教育工作長達35年的方穎豐校長,原不是棒球專業,而是體育班的導師。因原本帶領棒球隊的教練離去,讓他因緣際會接手棒球隊。但剛開始,他才發現自己不會教棒球,連打擊都常揮棒落空。為了帶領球隊,他開始研讀棒球相關書籍,請教棒球教練、前輩,仔細、認真地觀看每一場棒球比賽。初期,棒球隊出賽常常十比零提前結束,方穎豐在球場告訴自己,「孩子在球場的每個成長階段都是重要的,我應該要對這些孩子負責任,我一定要在這紅土球場站起來。」約十年的時間,他不僅讓球隊拿到台灣區比賽的第一個冠軍,還成為球場常勝軍。

棒球是人生的縮影必須築夢踏實
對棒球如此執著,並不是因為以主流價值觀而言,棒球隊可培養孩子的團隊精神、對挫折的容忍力、強大自己的心理素養等。對方穎豐來說,棒球其實就是人生的縮影。他帶領球隊並沒有過多複雜的想法,純粹因為孩子喜歡棒球,那就讓他們好好打棒球。而棒球運動在台灣的發展又剛好有職業球隊,所以就以打到冠軍、打到職業隊作為夢想與目標。他以「築夢踏實」的精神,期望從一場場比賽中,為這群孩子建立生活的態度,面對困難、阻礙如何再站起來。
少棒之家的雛型源自張家五兄弟
為什麼會想成立少棒之家?方穎豐說到,他原先在基隆的學校服務,在偶然的機會帶隊到台東比賽,他驚豔台東的孩子打起棒球就如同他們唱歌般,個個都是天生好手,不論是球感、打擊、運動神經都非常優秀,各方面的協調性極佳。因為校長任期及家庭等因素,方穎豐請調至台東任教,之後便積極籌組棒球隊,想一圓棒球夢。
方穎豐回想,少棒之家最早的雛形來自於「張家五兄弟」。當時球隊有個阿美族的小孩張進德,擁有棒球天賦與極佳的球感,但卻因為家庭因素必須轉學,無法再參加棒球隊。於是,連族語都不會說的方穎豐,只好帶著學校裡會說族語的護理人員,一同去拜訪學生家長,想勸說張進德的阿嬤讓他繼續留在棒球隊,甚至承諾會提供張進德的三餐、住宿、球具裝備以及生活照顧等。
護士將方穎豐的承諾如實翻譯給阿嬤後,沒想到阿嬤回覆讓護士大笑說,「校長你賺到了。阿嬤說,我有五個孫子,全部都給你。」就這樣,他硬著頭皮帶回五個小孩,將校長宿舍改為兄弟五人的住所,平時除了上學、訓練外,同時提供食宿、生活起居照料。
不只是棒球隊 而是充滿關愛的「家」
方穎豐說,張家五兄弟是讓他堅持在棒球教育這條路上,一直往前走的重要因素。當時,張家大哥張進德才小學五年級,雖然球技不凡,卻有學習障礙。最小的弟弟張偉聖,也才幼稚園,正是需要有人陪伴、關心的年紀。
為照顧張家五兄弟,再加上台東學童的狀況,方穎豐開始思考,他想要的不只是棒球隊,他想要給這群孩子一個家。家不是只提供三餐溫飽,棒球訓練而己,家是有人可以輔導他們學業,照顧他們生活、關心他們的成長。所以他將棒球隊取名為「少棒之家」,讓參與球隊的學童們都一起住校,一起訓練,一起上課,他像爸爸一樣關心、照顧這群孩子的生活。
因為少棒之家給球員們的不僅是球技訓練,方穎豐如兄、如父的照顧,讓這群來自台東的棒球選手有了家的溫暖,在學習及訓練上都更加認真,日後這群選手紛紛以不凡的成績回報方穎豐的關愛。張家五兄弟中的老大張進德、老二張進龍、老三張育成以及最小的弟弟張偉聖,都在職棒的領域中有不錯的表現。方穎豐笑說,這是他有史以來投報率最好的招生,不僅一次招到五位選手,而且還有四個在職棒領域擁有傲人的成績。

「小夢想 大志氣」翻轉少棒之家的未來
少棒之家成立後,面對孩子的住宿、三餐、裝備、球具、球衣等,龐大的開銷讓方穎豐一度喘不過氣來。此時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甫成立,以「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召募公益合作夥伴,讓方穎豐看見了持續下去的希望。
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資深公關經理黃南瑄表示,安麗在三十周年慶時成立「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希望秉持著安麗以人為主、利他共好的宗旨,透過基金會幫助需要資助的團體。2013年基金會展開「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少棒之家即為第一屆頭獎的得主,因此牽起雙方的合作。

方穎豐笑說,安麗「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是他寫過最難寫的企畫案,短短6頁卻比其他機構要求的50頁還難寫。不過在安麗甄選的過程中,卻是讓方穎豐收穫最多的。他在撰寫計畫書與評審提問的過程中,逐一檢視自己有哪些沒做到,哪些可以加強,讓他在經營少棒之家時有了更多的想法,也讓少棒之家更好、更完善。
懂得感恩、惜福的少棒之家
少棒之家成立至今,方穎豐表示這是集眾人之力才有如今的成果。少棒隊球衣上繡著「惜福」二字,源自於最早支持他成立棒球隊的贊助商洪百吉先生,洪百吉不要方穎豐在球員球衣上印上企業名稱,而希望以「惜福」代替,讓孩子懂得感恩並珍惜所得一切來自眾人的力量。
十年前,安麗與方穎豐因為「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開起合作機緣。十年間,安麗的會員也陸續提供各方面的協助,例如提供營養協助,帶著孩子做營養午餐等,也由於安麗的協助,更多人看到少棒之家,瞭解少棒之家,紛紛加入資助的行列。近年,少棒之家更是安麗「愛陪伴課輔計畫」的合作對象,提供孩子課業輔導,希望孩子不僅球打得好,學業也能保持水準。
過去十年,安麗透過「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以及「愛陪伴課輔計畫」幫助弱勢的孩子,希望他們有翻轉未來的機會。未來,安麗會繼續透過多元的評審以及完善的甄選機制,針對具影響力且可持續執行的兒少專案進行合作贊助,讓弱勢孩子也能成功追夢、實現自我,擁有不一樣的未來。
◎小夢想 大志氣 追夢計畫
看更多追夢計畫故事
參與追夢計畫網路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