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2023兩廳院永續年會側記「台灣藝文永續發展」:連結產官學,台灣永續行動的處處開花

2023兩廳院永續年會側記「台灣藝文永續發展」:連結產官學,台灣永續行動的處處開花
Photo Credit: 國家兩廳院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永續藝文發展」邀請表演藝術聯盟秘書長廖舒寧、人力飛行劇團製作人張寶慧、台南市文化局副局長張修程與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技術總監楊金源,具體提供台灣現階段在產業界、公部門與學院的永續實踐案例。

文:黃馨儀

永續年會第二天上午主題為「台灣永續藝文發展」,邀請表演藝術聯盟秘書長廖舒寧、人力飛行劇團製作人張寶慧、台南市文化局副局長張修程與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技術總監楊金源,具體提供台灣現階段在產業界、公部門與學院的永續實踐案例。

表演藝術聯盟:《劇場綠皮書》的在地盤點與倡議

《劇場綠皮書》(Theatre Green Book)由英國劇場協會與英國信託基金會發起,以永續製作、日常營運、場館建設為主題,分為三冊,提供劇場具體的永續策略,目前在歐洲已有超過20個國家的藝術節參與響應,儼然成為新的劇場共通語言,亦作為場館與團隊在國際交流時的對話標準。

日本和韓國皆已完成第一冊「永續製作」的出版,台灣也會在今年出版,並預計於2024年完成三冊發行。廖舒寧分享永續製作需以團隊組成、概念發展、製作採購、拆台處理等4步驟貫串設想,帶入每一個劇場的工作角色,在製作過程中個別都有具體實踐的目標,並藉此建構永續意識。

《劇場綠皮書》轉譯過程需要大量與團隊和場館溝通。表演藝術聯盟已完成八場業界交流,並整理出四項產官學所需的準備。

  1. 尊重專業人員分工,促進跨部門與組織的對話
  2. 取得補助政策面支持,增加組織與流程法規的彈性
  3. 增加資源及資訊的整合流通,建立倉儲系統與永續循環產業清單
  4. 克服慣性思維模式,培養建立永續思維人才

廖舒寧亦指出:「《劇場綠皮書》是啟動與交流永續的鑰匙,並非數字標準規範,而是提供方向、引導實作,驗證我們已經正在努力的每一步。」並呼應#metoo時事,提醒性別平等亦是永續指標之一,如何增進友善安全和平等的工作環境,亦是劇場永續需要努力的方向。

圖1:邀請表演藝術聯盟秘書長廖舒寧
Photo Credit: 國家兩廳院提供
邀請表演藝術聯盟秘書長廖舒寧

人力飛行劇團:綠色製作的實務分享

張寶慧以劇場製作人的身分,從設定製作指標開始、進行製作分析,再進到製作管理,提供綠色製作的具體做法。

製作指標的設定牽涉團隊對作品的定位,關乎作品類型、脈絡與標的,進而影響演出規格。張寶慧分享,這樣的過程有很多關於創作動機的叩問。

而因為演出規格和移動成本有緊密關聯,人力飛行劇團會製作規格標準清單,盤點檢視國內外巡演與年度性演出,除了便於掌控預算,也評估作品的生命週期,而有了製作規格標準清單,也能再進入綠色製作思考。

製作分析則聚焦於內容,張寶慧提出以下三個切入點,以利檢視作品與社會的關係:藉由「文明開放性」思考作品即時反映現實的能力、看見「當下的未來」,將歷程有效檔案化,方便未來重置或提取創新的能力,及發展「友善的永續性」,面對永續製作可能提高的製作費和當前的通膨狀態,也會需要政府政策支援,商議出更好的方式,不轉嫁永續帶來的成本去影響文化平權與近用權。

就此製作管理上也需再從資產活化、資源整合及風險管理做準備。跳脫過往以節目製作建檔的格式,而改以「舞台裝置」作為資料夾,有效循環使用現有資產,也更能再去整合場館與團隊資源,迎向永續所需的夥伴時代。

除了行政與管理可做的事,張寶慧更提出綠色製作應當連動去思考氣候行動、台北以外城市的文化近用,及性別平等和兒童福利等,強調永續影響的文化面,並提問創作和社會互動的可能。

圖2:人力飛行劇團製作人張寶慧
Photo Credit: 國家兩廳院提供
人力飛行劇團製作人張寶慧

台南市文化局:由政府帶頭的文化永續政策

接續地方文化近用的討論,陳修程以自身從文化中心到文化局23年的經驗提出思考,並分享近年台南市文化局和藝文工作者的合作案例。

對陳修程而言,推廣永續是政府不可迴避的政策責任,需由政府帶頭培養觀念和態度,以身作則建構藝文環境,並給創作者實踐理念的支持。公部門應視創作者為夥伴而非廠商,接受想法與批判、共同創造。

相比煙火式的地方節慶,陳修程更希望將經費投注於培養地方創作者。近年文化局以策展方式規劃台南藝術節,邀請策展人提出構想,以現地製作、環境劇場等方式,藉由藝術家之眼打開官方視野。

限地製作也能減少不必要的布景,就地取材;內容上也鼓勵舊作新編,重新詮釋以往作品,減少重零開始的工作成本,並提供小型製作再發展的機會。

近年台南藝術節以「城市舞台」系列鼓勵非典型空間演出,讓台南場域自成舞台,因此有如TAI身體劇場於古水道演出的《道隱》。文化局也支持「倡議型藝術季」,如2022年的Mattaw大地藝術季,即以3年規劃策展,邀請獵人帶路,認識曾文溪流域,並藉由作品重新省思人類文明發展帶來的破壞。為了讓偏鄉兒童也能參與表演,藝術節也會安排團隊到非中心區域進行創作,開啟更多相遇的可能。

陳修程認為,政府應該支持好的想法被實踐,建構友善藝文環境,累積實踐,協助創作者從自己的環境創造屬於自己的東西:「讓藝文展演遍地開花,枝繁葉茂,台灣的文化主體性自然會處處顯現。」

圖3:台南市文化局副局長陳修程
Photo Credit: 國家兩廳院提供
台南市文化局副局長陳修程

台北藝術大學:技術劇場的教育實驗

在劇場設計學系任教21年,楊金源指出校內雖會使用制式的庫存平台與景片,但因每檔演出的創作表現差異,難以全部運用庫存材料製作,每次演後都會產生大量垃圾。

為尋找舞台設計的永續解方,他參考經年巡演偏鄉小學的秋野芒劇團,將布景道具精簡到一輛卡車的容量,以及回收馬克膠再利用的做法。

此外,2022年北藝大舉辦的藝術永續國際論壇中,Sandra Glodmark的分享也點醒他對「永續是否會對創作造成限制」的迷思——演出製作的預算、人力、時間都有限制,甚至卸貨口、貨梯全部都有尺寸限制,那為了永續,多增加減量和回收的材料限制,又有什麼關係?

在這些刺激下,楊金源於今年6月學期製作《尤利西斯》帶領學生一起尋找更環保的做法,像是以大桁架(Truss)取代木料作為製作的主結構;場上所需的大床墊不使用一次性海綿,而以體育室的廢棄體操墊鋪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