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兩廳院永續國際年會側記:由裡到外、從小處著手,兩座劇院的永續改造行動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小處著手,「綠色製作」也能帶來驚喜,而最大差別不在價格而在溝通成本。像是面對綠色的環保議題,有觀眾好奇,當兩廳院和會員與一般大眾溝通永續的概念時,會員堅持要紙本怎麼辦?
文:朱安如
永續年會第一日下午,就永續建築、硬體設備、綠色製作、後台管理等面向,邀集兩廳院相關部門主管、駐館藝術家與藝術基地計畫成員,分享實際經驗及延伸思考。
永續建築,持續更新
首先,工務部機電組組長李萬章指出,兩廳院空調約占耗能63%,從檢討工作模式下手就可提升節能效果。他也強調汰換老舊耗能設備的重要性,如更換冰水主機及LED燈管等,在兩年至兩年半間即可回收成本。再輔以導入能源管理系統與 IE3 超高效率馬達,計算台電契約容量與時間電價,相較於兩廳院開幕時2400萬度的用電,去年已降至約1200萬度,成效卓著。
演出技術部技術管理組組長許玉蕾也分享更新設備的經驗。她表示,2014年美國停用白熾燈泡,2018年歐盟禁用鹵素燈泡,都迫使全球劇場人更新使用LED等節能光源。兩廳院在今年初將音樂廳與演奏廳全面換為LED燈具,在堅持 fade in/out的平順與細緻下,兩者平均節約用電量達75%。接下來戲劇院也會逐年更換,並更新調光系統。

綠色製作:從小處著手,帶來極大驚喜
此外,兩廳院也啟動「綠色製作」。節目企劃部黃靖媛以自製節目《寫給滅絕時代》為例,這是隨2022年兩廳院參與歐洲永續劇場聯盟而加入的跨國製作,達成了包含劇本在地化、演出全程不使用超過150瓦電力、須以當地少數族群女性為主角等規則。此外,兩廳院目前與委託製作及邀演作品簽約前,也會與團隊討論永續執行方案。
兩廳院駐館藝術家鄭嘉音及無獨有偶工作室,也由「團體」核心體質出發,分享劇團的探索。鄭嘉音表示,劇團從製偶工廠的分類和收納、善用通訊軟體共享實作知識等方面著手,目前已從日本導演等合作方獲得諸多正面回饋。他們也持續思索:「劇團還能為社會提供什麼?如何找尋結盟夥伴?」
統籌管理組黃瑀薇接力說明後台管理的實例。兩廳院從去年4月迄今持續推動後台工作無紙化,一年約可省下超過1萬張紙。就演出製作面來看,比如今年的TIFA,不同節目的統籌舞監都致力於相互聯繫、溝通,提升循環利用舞台和道具的可能。年會現場的 LED 屏幕也是取代一次性活動背板的嘗試。
從小處著手,「綠色製作」也能帶來驚喜,今年度兩廳院藝術基地計畫Gap Year成員高培綺分享的「永續餐盒」便是佳例。相較於使用一次性餐盒的便當,最大差別不在價格而在溝通成本,如環保餐盒在進劇場前兩至三週就需聯繫。
另環保餐盒較重,人員配置、接送餐路徑、運送方式等都需考量;而可清洗餐盒的洗手台、如何衛生收納讓店家隔日回收等,也都需與館方溝通。實際執行下,永續餐盒不但讓用餐時刻充滿驚喜,相關設想之周到、體貼也贏得年會現場觀眾的掌聲。


拓展永續:青銀共創與先驅計畫
當然,「永續」並不止於「環保」。公共溝通部各組輪番上陣,分享「青銀共創」及「先驅計畫」。藝術推廣組張名君表示:「永續不只希望自己好,也希望親友、土地、社會、下一代都共好。」兩廳院由此規劃讓18至35歲的「青」年與55歲以上的「銀」髮族群,透過表演藝術開展世代間的學習。
「青銀有約」和陳懷萱老師合作,借助議題工作坊轉換表演元素,深化世代間的對話。和雲門合作的《薪傳》計畫則由陳韻文老師帶領,不但跳舞也創造一起去永續農園插秧等交流機會,讓青銀間能分享更多生命故事。
藝術推廣組組長王萱儀則轉譯去年國家衛生研究院調查數據並提問:在50歲以上人口憂鬱症盛行率達16.3% 的情形下,假設有100人得到憂鬱症,其中只會有3名去醫院並獲得有效治療,其他97人怎麼辦?
她引用由英國發起、後經世衛組織擴大運用的「社會處方箋」概念,提出兩廳院規劃的「舞蹈處方箋」、「戲劇處方箋」、「聆聽處方箋」等,針對55歲以上潛在憂鬱者辦理持續性活動,提升社會共融。
易讀改變行銷意義,讓會員成為行動者
審視社會共融的執行最前線,兩廳院易讀服務不容忽略。兩廳院4年前起持續與三明治工及障礙團體合作,設計供智青使用的節目易讀手冊。易讀版細心調整版面、用字措辭、插畫搭配,如為難讀字加注音,或為票價標示區塊加註標題「買票的價錢」等。
行銷組莊宇恒說:「易讀本的製作溝通很花心力,但為了讓所有族群觀眾都能享有接收的權利,易讀手冊是行銷組持續要做的事。」
從永續角度出發,行銷的意義有所改變,「會員」不再只是消費者,而是兩廳院的支持者和親密夥伴。會員組組長陳惠琪說明,永續不只是單一專案,而是要融入所有業務日常,因此,兩廳院讓會員成為行動者、參與者,以擴散影響漣漪。
如今年4月將廳院迷的紙本贈送升級為數位全閱覽時,即以「種子紙」為溝通載體,讓會員參與行動,結果得到比預期更多的正向回饋。
當代PR的永續責任與價值選擇
接著,公關組洪雪舫從去年底,因一位輪椅席觀眾於臉書貼文表達不滿而掀起討論說起。事件圓滿落幕後,公關組仍在思考:好不容易開啟的對話,要停在這裡嗎?公關組能否跳脫化妝師角色,帶動社會議題討論?
因此,兩廳院邀請共融顧問易君珊上法律白話文運動Podcast節目「法客電台」持續拓展議題。隨後兩廳院自媒體「好哲凳」也由主持人朱家安從哲學角度深探障礙為何,延續討論。
公關組組長蔡宛凌也指出,就藝企合作來說,以往企業多聚焦於支持節目,現則出現愈來愈多企業和個人關注、支持價值的選擇,如藝術零距離計畫(邀請偏鄉學生、不同障礙別的障礙者、弱勢團體觀看演出)及共融服務(情境字幕、口述影像、手語導覽、觸覺導覽)等。同時,企業的加入也幫助更多有需求的單位得知兩廳院的相關服務。
Tags:
能源轉型看數字說話!臺灣成為拚進亞洲第二的淨零優等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實踐能源轉型,近年來我國再生能源的設置量已大幅成長,不僅光電和風電合計裝置容量已是2016年的7倍,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更可望達到一成;綠電增加,能源效率亦逐年提升,能效評分已躍升亞洲第二;透過綠能優先、燃氣搭配,同時大減舊型亞臨界燃煤機組使用,空氣品質更是持續改善。為了更好的未來,臺灣將持續加緊轉型腳步,實現2050淨零願景。
再生能源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
依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所發布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統計,近5年(2018-2022年,以2017年為基期)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年複合成長率為9.1%;同期臺灣的年複合成長率為21.9%,表現優於全球平均。
2023年9月我國風電與光電裝置容量達14.137GW,為2016年之7.33倍;尤其離岸風電更是在政府與民間協力下,從無到有開始建立產業鏈,累積至2023年11月已有281座離岸風機屹立於海上,裝置容量突破2GW。
風光加速布局
2022年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達142.2億度,為2016年的5.5倍,及時提供了產業界最需要的綠電,支持供應鏈的綠色與低碳轉型。

國際能效評分躍升亞洲第二
能源密集度即生產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反映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標,根據能源署統計資料,近10年來臺灣能源密集度年均改善2.9%;根據美國能源經濟學會(ACEEE)最新(2022)發表之「國際能源效率評分卡」(Intern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Scorecard),臺灣能源效率從13名(2016)進步到世界第8(2022);亞洲僅次於日本。在整體政策(national effort)、建築、工業、運輸等四個面向的評分中,整體政策得分最高,名列全球第5;顯示臺灣能源效率持續提升,是產業與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空汙減排有感
透過發電結構調整、機組汰舊換新、空污改善措施,台電公司火力電廠整體空污排放量已從2016年約10.7萬公噸,降至2022年約4.2萬公噸,減少61%。近年來台電持續落實增氣減煤,不僅有助於提升發電效率,空氣品質也不斷改善,顯示能源轉型過程兼顧環境永續。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不僅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影響,再生能源也穩健成長,持續提升我國能源自主與改善環境品質,帶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將持續深耕再生能源發展路徑,重點放在極大化發展光電場域、離岸風力及前瞻能源等綠電領域,搭配儲能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回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發電特性,能源供應更穩定。同時,亦積極推動強化電網韌性的措施,透過多方努力,將如期如質達成政策目標,逐步實現能源轉型,為臺灣打造更加永續、綠色的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