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身為第一線教師我也反對「一字不漏」背注釋,但也能理解教學現場為何會出現這樣的要求

身為第一線教師我也反對「一字不漏」背注釋,但也能理解教學現場為何會出現這樣的要求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當然背注釋是無趣的,但哪種基礎訓練是很有趣的呢?身為教師,當然知道引發閱讀興趣進而大量閱讀,是學習語文更有趣的方式,然我們要面對的是程度參差不齊、家庭背景資源不一的學生們,要對抗的是不喜歡閱讀的學生背後,那已長期浸染於3C世界的世代文化。真的很難有一種皆大歡喜的方式。

文:Pin Wu(國中教師、台大中文所博士)

前陣子,知名作家許榮哲因為讀國中的女兒背注釋問題,在臉書發文「一字不漏背下國文注釋,生命應該浪費在這裡嗎?」,此話題經發酵延燒,引發不同觀點與角度的討論。甚至上了新聞,出現〈國中師要求背注釋 標點符號「一字不差」作家喊:駭人聽聞 〉這樣的標題。

這波「一字不漏背注釋」的討論,還在延燒中,且從「一字不漏背注釋」演變為對「背注釋」的質疑,並隱然形成兩大對立趨勢:一邊是權威人士及其話語效應下形成的對當今國文教學方式的批評或不滿聲音,一邊是隨之被激發的第一線教師們在教學現場實際經歷的困難百態與滿腹委屈。對「背注釋」的質疑聲音背後有不同的動機與脈絡,有出自己的學習經驗,也有純粹厭惡背誦等等原因。身為第一線教師,本人也反對「一字不漏」背注釋,但也能理解:教學現場為何會出現這樣的要求。

背注釋沒有好處嗎?

首先,就長期觀察,背注釋這件事對中等程度以上的學生來說,的確不是必需的,然未必沒有好處,閱讀量夠的孩子,可根據前後文脈絡推敲詞彙意義,也讀得懂文章,但未必能確切的完整詮釋一個詞彙的意義,此時,背注釋有助於詮釋能力。而對於學習成就低落的孩子來說,幫助就更大,此類孩子通常自小沒有平時閱讀的習慣,不但詞彙量少,句子組織能力也弱。在老師教學時間與心力極度有限的情況下,要求背注釋或許是他們能夠增加詞彙量與練習句子組織力較為簡便、易於驗收又有效率的方式。根據觀察,長期的背注釋訓練,真的有助於學習低成就孩子寫出通順的句子,進而成文。

當然背注釋是無趣的,但哪種基礎訓練是很有趣的呢?身為教師,當然知道引發閱讀興趣進而大量閱讀,是學習語文更有趣的方式,然我們要面對的是程度參差不齊、家庭背景資源不一的學生們,要對抗的是不喜歡閱讀的學生背後,那已長期浸染於3C世界的世代文化。真的很難有一種皆大歡喜的方式。當然,也會有人質疑:可以背誦文章,背文章當然也有好處,但就學生的立場,負擔更大,引發的反彈也想必更大。不少人只從自己的學習經驗出發,就批評背注釋是「僵化」、「填鴨」,實是簡化了問題。

以上說的是白話文注釋,如果是文言文,涉及古今詞義不同的問題,對初學者來說,背注釋對於讀懂文章來說就更不可或缺了!不少畢業學生回應:文言文課文的背注釋訓練,真的有助於讀懂文言文。

增加詞彙量的操作與驗收問題

身為第一線的教師大概很少會否認背注釋有助於學生增加詞彙量吧!認知語言學的觀點認為:詞彙是人認知與想像世界的憑藉,沒有相應的詞彙,就無從產生從該詞彙而來的認知途徑。誠如無印良品藝術總監原研哉說的:「語言是在非常曖昧、纖細的事物上,不斷地刻劃自己感受到的輪廓。如果不能刻劃出輪廓,就會因為曖昧不明而被忽略。」(《為什麼設計》)。

而詞彙量正是讓「曖昧不明」得以清晰化的助力之一,新詞彙可以拓展人的認知邊界,而母語中沒有的詞彙,我們就比較無法想像或理解,譬如: 英語中「name-drop」一詞,雖也可翻成中文:「頻頻提到名人借以自抬身價」,但沒有被詞彙化,就不一定能進入人們的意識領域,不像英文有此詞彙而簡潔易懂,所以歷史上的極權主義實施獨裁,往往從消滅「危險」的詞彙開始。

而詞彙量的多寡與學習效應的關聯性,也有專家為文談過(見〈孩子的詞彙量,就像「漁網」,詞彙愈多、漁網愈密;在課堂上就能撈住愈多知識〉一文)。問題來了!在公校的常態班,國文老師要如何增加並驗收學生詞彙量?許榮哲先生臉書上引權威人士的話:「從『認知科學』的角度來看,一字不漏的『硬記』下來,對學習幫助真的很有限,長期下來更是壞處多過好處。如果能讓學生換句話說,用自己的話,說出該名詞或概念的意思,這其實是『更高層次』的訓練。這樣做,除了訓練到記憶,還訓練到了『理解』的能力。」其中「壞處多過好處」不知是否有事實證明?此外,這方式聽起來很理想性,實際操作呢?

這牽涉到制度面、現實面與工作量的問題,不少老師紛紛在各種平台回應過了!在教學時數有限(每週五堂)、學生程度天壤不齊的情況下,第一線的老師都知道執行的困難度。粗略計算,以一位國文老師的上班時數與師生比來說,表定每天工作八小時(實際上常超過很多),導師兩班學生60人左右,非導師三班學生90人左右,平均每位學生一天分得5-8分鐘,這5-8分鐘包含備課、改作業、改作文、親師溝通、輔導學生(日益增多的各種衝突與身心問題,一起事件每每得花掉大半天,甚至數日)等所花的時間。這還不包括上頭的交代的必須完成,但對教學實際上沒有幫助的諸多任務。一個人的時間、精力如此有限,除非政府願意投注更多資源、增加人力,否則上述理想均是空談。

語言精確度問題

受過語言或文學教育的人應該都能了解:用字精準的重要性。詩人唐捐曾在臉書上發文:「當所有的抱怨,無論輕重,都叫做『痛批』;所有的告知,無論顯密,都叫做『爆料』;所有的詰難,無論強弱,都叫做『槓上』;所有的發生,無論快慢,都叫『驚爆』,動不動就催到極點,這是一種耗損,語言精確度的耗損。」如果連成人都如此,遑論學習中的小孩。而且作家原本的質疑是「一字不漏背注釋」,在眾人各自表述下,演變為對「背注釋」的質疑,這不也是理解精準度失真嗎?當然,「一字不漏背注釋」的確在閱卷時較為方便。老師可能做到自己親自一一改注釋,在專業性的判斷下,的確可以不要求一字不漏,然一樣是上述制度面、現實面與工作量的問題。這是身為教師的難處與立場。身為家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