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無法離開的人》導演陳芯宜談VR的挑戰與未來:如何突破傳統電影和劇場的界限?

《無法離開的人》導演陳芯宜談VR的挑戰與未來:如何突破傳統電影和劇場的界限?
Photo Credit: 兩廳院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憑藉《無法離開的人》在威尼斯獲獎的陳芯宜表示,雖然VR的商業化仍在發展階段,回收成本也是很大的挑戰,但這並不代表完全不可能,她仍樂觀以對。此外她也提到VR未來可能的趨勢,包括Apple的Vision Pro和穿透技術的應用,可能會推動VR與現實更緊密地結合,提供更多元化的體驗。

文:黃上容(數位藝術基金會)

國家兩廳院(以下簡稱兩廳院)從2018年開始開始了數位轉型,從內部的劇場展演系統、場地租用申請服務,一直到外部售票系統的建立,積極進行一連串的改變。近三年的疫情更進一步加速兩廳院在科技與藝術創作上的融合,思考如何讓兩廳院為表演團隊最強而有力的支援與後盾。

為了將積累的製作經驗轉化成實際應用的工作方法,同時梳理臺灣科技表演藝術的現況,兩廳院於8/24(四)起至9/1(五)為止,於國家戲劇院交誼廳及實驗劇場舉行「科技表演藝術系列講座」及「5G技術應用實務工作坊」。

除了分享5G技術使用、空間運算、虛擬成像、多機轉播與燈光控制等技術主題交流外,更藉由講座梳理臺灣科技表演藝術的現況與發展。系列講座並與數位藝術基金會合作側記,希望能為劇場的數位化歷程留下文字足跡。

講座第三場邀請從2017年開始關注於虛擬實境(VR)藝術的影像工作者陳芯宜,藉由闡述《留給未來的殘影》、《無法離開的人》等作品,分享如何透過實拍360度攝影挑戰傳統電影和劇場的界限。

DSC00846
Photo Credit: 兩廳院提供
陳芯宜

VR製作的技術挑戰:從電影到虛擬實境

陳芯宜的作品跨足紀錄片、劇情片和電視劇集,首部劇情長片《我叫阿銘啦》(2001)獲台北電影節最佳劇情片獎,開啟了她的導演生涯。

2017年,陳芯宜轉向虛擬實境(VR)影像製作;2022年,陳芯宜以VR短片《無法離開的人》在第79屆威尼斯影展的「沉浸式競賽單元」中脫穎而出,贏得「最佳VR體驗獎」。她的作品擅以魔幻寫實的方式探討社會議題,從而突顯現實中的荒謬之處,觸及人性和結構性問題。

雖然有拍攝紀錄片與劇情片的背景,但陳芯宜提及,將傳統電影語言直接套用到VR製作是不可行的,因為VR具有獨特的觀看方式和互動性;她認為VR電影更接近劇場的概念,具有燈光、時間和空間的變化,不同於電影的剪接和鏡頭轉換,如果仍套用2D電影邏輯,將浪費這個媒體的潛力。

使用VR這個媒材,需要重新思考敘事和表現方式,同時考慮設備和觀眾的身體感受。而她也拋出提問:「為什麼要用VR?有什麼東西是VR做不到的,或者有什麼東西是其他媒體做不到的?」

《留給未來的殘影》:情感、記憶和科技的交匯

在討論《無法離開的人》之前,陳芯宜先分享2018年應高雄電影節之邀參與「VR FILM LAB」單元,與舞蹈家周書毅跨界合作的《留給未來的殘影》VR短片。故事描述了一名即將面臨生命終結的男子,利用了「生前記憶續存」的科技服務,將層層交疊的回憶、場景以虛實交錯的方式呈現給觀眾,觸發感官體驗與思維。

當時是第一次製作VR影像,陳芯宜與Funique VR技術總監全明遠合作,透過不斷嘗試與實驗,將現實與虛擬融合,設計各種元素創造出更具沉浸感的體驗。

比如在富川國際奇幻影展,工作人員散落紙張,配合風的吹拂,讓觀眾在觀看VR時有如碰觸紙的真實體驗。或在被稱為「Magic Hour」的魔幻時刻,利用太陽落下時放映,創造出一種獨特的光線和氛圍,讓觀眾在短短的十七分鐘內感受到空間轉換和情感變化。

陳芯宜提及,之所以選擇以記憶、夢境和意識回溯為主題,除了貼近人類情感外,VR的沉浸感會讓觀眾彷彿置身於夢境中,沒有剪接畫面跳接的干擾。觀眾的感知被影像、聲音導引,歷經從現實到虛擬再回到現實的轉變。

有趣的是,這樣的轉變會造成認知反差:觀眾對虛擬世界中的角色產生真實性,同時對現實中的角色抱持虛假的感受,這表示在虛擬環境中,即便觀眾處於虛假的情境,亦能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這種深度的投入感超越了媒體本身所設限的範疇,引起陳芯宜對體驗設計以及互動性更為深層的探索欲望。

《留給未來的殘影》片名也隱含了後設性,隨著科技不斷演進,未來將出現更高科技的媒材與技術,之後的觀眾能否體驗到這部影片成為未知數,讓這部影片有了時空膠囊般的性質;而影片勾勒未來人類或許能夠上傳記憶的概念,這同樣具有後設性,不僅與影片的內容相契合,也含蓄地預示科技可能的發展方向。

《無法離開的人》: VR藝術中的歷史復刻

在完成《留給未來的殘影》之後,陳芯宜曾一度考慮不再涉足VR領域。不僅是因為虛擬實境相對於傳統電影製作的複雜,成本也更為昂貴:由於360實拍VR製作不僅需要拍攝,還要進行每一個影格動態影像的縫合,這將導致在製作方面產生龐大的成本。在2018年至2022年期間,虛擬實境360度影片仍然未能突破拍攝的種種限制,在業界被稱為「VR360電影已死」。

但在2022年,國家人權博物館委託陳芯宜創作一部與白色恐怖有關的VR作品,讓她想起二十年前在綠島蠟像館(新生訓導處第三大隊展示館)看到的監獄復刻,場景彷彿是前人生命凝固、時間停滯的模樣,讓她在當時就埋下了拍攝作品的種子,接到人權館的委託,讓她埋藏心中二十年的概念又重新萌芽。

《無法離開的人》為陳芯宜第二部VR作品,聚焦於白色恐怖時期,融合多位政治受難者的經歷,以一封無法送達的遺書為引子,跨越歷史和時間的障礙,重新還原白色恐怖的時代氛圍。

透過VR的沉浸式體驗,企圖喚起不同世代觀眾對這段歷史和這些人物的情感共鳴。雖然《無法離開的人》的播放時間僅約30分鐘,但它蘊含了陳芯宜二十年來的積累和深刻思考。

在《無法離開的人》中,陳芯宜挑戰360度敘事的極限,設定位置讓觀眾可透過自由轉動頭部以改變視角、利用立體聲音提供方向感、模擬虛擬光源創造真實感。透過鏡頭的巧妙移動,使用影像縫合技術,觀眾可以在自然的狀態下察覺不同時空場景處於同一個空間。

她也嘗試讓觀眾透過自我意識剪接故事,這個意思是,正因為同個空間中有不同的場景,觀眾可以自己選擇觀看不同情節,讓敘事也成為觀眾創造的一環。這種互動賦予故事更多層次的含義,且不妨礙整體故事的連貫性。

VR的困境與未來趨勢

講座的最後,現場學員直接點出了製作成本和回收問題,陳芯宜表示,雖然VR的商業化仍在發展階段,回收成本也是很大的挑戰,但這並不代表完全不可能,她仍樂觀以對。

此外她也提到VR未來可能的趨勢,包括Apple的Vision Pro和穿透技術的應用,可能會推動VR與現實更緊密地結合,提供更多元化的體驗。

陳芯宜與團隊接下來也希望挑戰如何將實拍的影像質感做得更逼真、實現觀眾可以更自由在空間遊走和互動的可能性。這些目標也需要依賴最新的技術,例如AI演算法的進步以及3D掃描技術的改進,科技的變革將為未來的虛擬實境體驗帶來更多可能性。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