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離開的人》導演陳芯宜談VR的挑戰與未來:如何突破傳統電影和劇場的界限?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憑藉《無法離開的人》在威尼斯獲獎的陳芯宜表示,雖然VR的商業化仍在發展階段,回收成本也是很大的挑戰,但這並不代表完全不可能,她仍樂觀以對。此外她也提到VR未來可能的趨勢,包括Apple的Vision Pro和穿透技術的應用,可能會推動VR與現實更緊密地結合,提供更多元化的體驗。
文:黃上容(數位藝術基金會)
國家兩廳院(以下簡稱兩廳院)從2018年開始開始了數位轉型,從內部的劇場展演系統、場地租用申請服務,一直到外部售票系統的建立,積極進行一連串的改變。近三年的疫情更進一步加速兩廳院在科技與藝術創作上的融合,思考如何讓兩廳院為表演團隊最強而有力的支援與後盾。
為了將積累的製作經驗轉化成實際應用的工作方法,同時梳理臺灣科技表演藝術的現況,兩廳院於8/24(四)起至9/1(五)為止,於國家戲劇院交誼廳及實驗劇場舉行「科技表演藝術系列講座」及「5G技術應用實務工作坊」。
除了分享5G技術使用、空間運算、虛擬成像、多機轉播與燈光控制等技術主題交流外,更藉由講座梳理臺灣科技表演藝術的現況與發展。系列講座並與數位藝術基金會合作側記,希望能為劇場的數位化歷程留下文字足跡。
講座第三場邀請從2017年開始關注於虛擬實境(VR)藝術的影像工作者陳芯宜,藉由闡述《留給未來的殘影》、《無法離開的人》等作品,分享如何透過實拍360度攝影挑戰傳統電影和劇場的界限。

VR製作的技術挑戰:從電影到虛擬實境
陳芯宜的作品跨足紀錄片、劇情片和電視劇集,首部劇情長片《我叫阿銘啦》(2001)獲台北電影節最佳劇情片獎,開啟了她的導演生涯。
2017年,陳芯宜轉向虛擬實境(VR)影像製作;2022年,陳芯宜以VR短片《無法離開的人》在第79屆威尼斯影展的「沉浸式競賽單元」中脫穎而出,贏得「最佳VR體驗獎」。她的作品擅以魔幻寫實的方式探討社會議題,從而突顯現實中的荒謬之處,觸及人性和結構性問題。
雖然有拍攝紀錄片與劇情片的背景,但陳芯宜提及,將傳統電影語言直接套用到VR製作是不可行的,因為VR具有獨特的觀看方式和互動性;她認為VR電影更接近劇場的概念,具有燈光、時間和空間的變化,不同於電影的剪接和鏡頭轉換,如果仍套用2D電影邏輯,將浪費這個媒體的潛力。
使用VR這個媒材,需要重新思考敘事和表現方式,同時考慮設備和觀眾的身體感受。而她也拋出提問:「為什麼要用VR?有什麼東西是VR做不到的,或者有什麼東西是其他媒體做不到的?」
《留給未來的殘影》:情感、記憶和科技的交匯
在討論《無法離開的人》之前,陳芯宜先分享2018年應高雄電影節之邀參與「VR FILM LAB」單元,與舞蹈家周書毅跨界合作的《留給未來的殘影》VR短片。故事描述了一名即將面臨生命終結的男子,利用了「生前記憶續存」的科技服務,將層層交疊的回憶、場景以虛實交錯的方式呈現給觀眾,觸發感官體驗與思維。
當時是第一次製作VR影像,陳芯宜與Funique VR技術總監全明遠合作,透過不斷嘗試與實驗,將現實與虛擬融合,設計各種元素創造出更具沉浸感的體驗。
比如在富川國際奇幻影展,工作人員散落紙張,配合風的吹拂,讓觀眾在觀看VR時有如碰觸紙的真實體驗。或在被稱為「Magic Hour」的魔幻時刻,利用太陽落下時放映,創造出一種獨特的光線和氛圍,讓觀眾在短短的十七分鐘內感受到空間轉換和情感變化。
陳芯宜提及,之所以選擇以記憶、夢境和意識回溯為主題,除了貼近人類情感外,VR的沉浸感會讓觀眾彷彿置身於夢境中,沒有剪接畫面跳接的干擾。觀眾的感知被影像、聲音導引,歷經從現實到虛擬再回到現實的轉變。
有趣的是,這樣的轉變會造成認知反差:觀眾對虛擬世界中的角色產生真實性,同時對現實中的角色抱持虛假的感受,這表示在虛擬環境中,即便觀眾處於虛假的情境,亦能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這種深度的投入感超越了媒體本身所設限的範疇,引起陳芯宜對體驗設計以及互動性更為深層的探索欲望。
《留給未來的殘影》片名也隱含了後設性,隨著科技不斷演進,未來將出現更高科技的媒材與技術,之後的觀眾能否體驗到這部影片成為未知數,讓這部影片有了時空膠囊般的性質;而影片勾勒未來人類或許能夠上傳記憶的概念,這同樣具有後設性,不僅與影片的內容相契合,也含蓄地預示科技可能的發展方向。
《無法離開的人》: VR藝術中的歷史復刻
在完成《留給未來的殘影》之後,陳芯宜曾一度考慮不再涉足VR領域。不僅是因為虛擬實境相對於傳統電影製作的複雜,成本也更為昂貴:由於360實拍VR製作不僅需要拍攝,還要進行每一個影格動態影像的縫合,這將導致在製作方面產生龐大的成本。在2018年至2022年期間,虛擬實境360度影片仍然未能突破拍攝的種種限制,在業界被稱為「VR360電影已死」。
但在2022年,國家人權博物館委託陳芯宜創作一部與白色恐怖有關的VR作品,讓她想起二十年前在綠島蠟像館(新生訓導處第三大隊展示館)看到的監獄復刻,場景彷彿是前人生命凝固、時間停滯的模樣,讓她在當時就埋下了拍攝作品的種子,接到人權館的委託,讓她埋藏心中二十年的概念又重新萌芽。
《無法離開的人》為陳芯宜第二部VR作品,聚焦於白色恐怖時期,融合多位政治受難者的經歷,以一封無法送達的遺書為引子,跨越歷史和時間的障礙,重新還原白色恐怖的時代氛圍。
透過VR的沉浸式體驗,企圖喚起不同世代觀眾對這段歷史和這些人物的情感共鳴。雖然《無法離開的人》的播放時間僅約30分鐘,但它蘊含了陳芯宜二十年來的積累和深刻思考。
在《無法離開的人》中,陳芯宜挑戰360度敘事的極限,設定位置讓觀眾可透過自由轉動頭部以改變視角、利用立體聲音提供方向感、模擬虛擬光源創造真實感。透過鏡頭的巧妙移動,使用影像縫合技術,觀眾可以在自然的狀態下察覺不同時空場景處於同一個空間。
她也嘗試讓觀眾透過自我意識剪接故事,這個意思是,正因為同個空間中有不同的場景,觀眾可以自己選擇觀看不同情節,讓敘事也成為觀眾創造的一環。這種互動賦予故事更多層次的含義,且不妨礙整體故事的連貫性。
VR的困境與未來趨勢
講座的最後,現場學員直接點出了製作成本和回收問題,陳芯宜表示,雖然VR的商業化仍在發展階段,回收成本也是很大的挑戰,但這並不代表完全不可能,她仍樂觀以對。
此外她也提到VR未來可能的趨勢,包括Apple的Vision Pro和穿透技術的應用,可能會推動VR與現實更緊密地結合,提供更多元化的體驗。
陳芯宜與團隊接下來也希望挑戰如何將實拍的影像質感做得更逼真、實現觀眾可以更自由在空間遊走和互動的可能性。這些目標也需要依賴最新的技術,例如AI演算法的進步以及3D掃描技術的改進,科技的變革將為未來的虛擬實境體驗帶來更多可能性。
延伸閱讀
- 兩廳院科技表演藝術系列講座側記:A加B等於C,C是一個不可預期的結果
- VR沈浸式展覽《無法離開的人》:直面白色恐佈,半世紀前的受難者「如何讓更多人看見」?
- 台灣VR作品、創作者持續於威尼斯亮相,《無法離開的人》陳芯宜出任「沉浸式競賽」評審團主席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綠領人才」現正夯,綠領職業大揭秘!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一起來認識近年新興的「綠領人才」吧!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使得近年來綠領工作需求成長快速,無論是節能、創能、儲能、系統整合,都需要更多人才投入;一起來認識這些綠領人才的工作內容!
綠領人才1:光電案場規劃師
光電案場規劃師是負責規劃和設計太陽能光電案場的靈魂人物,在太陽能發電項目的早期階段,負責評估場地、分析建物現況、土地利用、考慮環境因素,並規劃如何最有效地配置太陽能光電設施。
這些專業人員需要考慮光電模組的布局、設備的選擇、發電量的預估,同時要確保設施的安全性、環境平衡以及與當地社區的協調,需要同步評估技術、政策、法規、成本等多方面的考量。包含評估技術的可行性、效率及成本;處理預算和籌資,確保有足夠的資金來支持建置和運營光電案場,與銀行、投資者等對象進行談判和合作。同時也會參與詳細的建物與土地利用規劃、設計太陽能裝置的配置,最後擬定適當的執行方案。
適合有這些技能的人才:工程和技術知識、專案管理能力、太陽光電技術士、具電腦繪圖能力者、安全衛生管理、現場工務工程師、系統整合工程師。

綠領人才2:離岸風場施工經理
隨著離岸風電產業的從無到有,這項與海相伴的新興職業也因應而生,離岸風場施工經理作為「海上工頭」,需要管理船上的施工團隊。該職位作為施工船船長以及業主間的橋樑,在施工過程中扮演協調、判斷、下指令的關鍵角色,並同時負責管理設備運作的安全性,確保風場設備能安全順暢地運作,也需要臨場反應與即時調度,除了擁有豐富的工程知識,也需具備高度的專業和隨機應變能力。
此類人才所需技能可包含(但不限於):離岸風場施工專案(尤指大型施工船舶類)管理與協調溝通能力、鋼結構工程焊接技術、大型起重機操作經驗、安裝和拆除工程技術等

綠領人才3:綠電調度員
「讓每一度綠電發揮最大價值」是綠電調度員的終極使命。身為售電業中的綠電調度員,需要解讀電廠發電數據(供給)和企業用電數據(需求)的能力。由於再生能源會受到天氣影響發電量的高低,必須利用過往經驗和電力數據資料,透過事前預測和事後調整,制定適宜的綠電匹配規劃,確保每一度電廠發出的綠電,盡可能地為企業客戶所使用。
適合具備這些技能的人才:電力系統知識、數據分析、計算機科學、風險管理、團隊管理

綠領人才4:綠能融資顧問
綠能融資顧問是指在再生能源領域提供融資和財務建議的專業顧問。這些顧問必須擁有豐富的金融、投資和相關產業知識,致力於協助業者成功獲得綠能融資。
綠能融資顧問的工作涉及財務、工程、保險、法律等四大領域的盡職調查(註1),和一般企業融資不同的是,專案內容涉及電廠等能源基礎建設,綠能融資顧問需要親自至再生能源案場勘查,實地檢視專案進度、了解業者如何經營當地社區關係以及環境生態的維護,並透過上述資訊判斷潛在風險,針對案場的可融資性提出建議。也因為這份工作和能源轉型的永續發展相關,所以也對環境懷抱著「使命感」,期許自己的貢獻能讓臺灣乃至於全世界,都能更加靠近淨零永續的願景。

※註1:盡職調查(due-diligence, DD)為企業投資和併購案中常見的流程,旨在整理並評估有關特定業務、投資或交易等專案的重要資訊,通常包含財務、法律和技術等面向,以確保決策者在做出重要決策前有全面的瞭解,並能夠最大程度地降低潛在風險和不確定性。
*以上資訊部分由大同智能、伯威海事、陽光伏特家、富邦銀行提供。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