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BBC》調查:TikTok演算法如何讓真實世界雞犬不寧?

《BBC》調查:TikTok演算法如何讓真實世界雞犬不寧?
Photo Credit: BBC New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據《Tiktok熱潮》(TikTok Boom: China's Dynamite App and the Superpower Race for Social Media)一書作者克里斯・斯托克爾—沃克(Chris Stokel-Walker)在書中披露的一份2021年內部文件所顯示,使用者參與程度是TikTok的「頭號任務」。他告訴《BBC》,該公司想要使用者「積極投入」到應用程式中去。

《BBC電視三台》(BBC Three)一項調查發現,抖音國際版TikTok在網路上掀起的一些狂熱現象助長了現實世界中的反社會行為。

一些前僱員表示,因這家社群媒體應用企業懼怕業務增長放慢,這個問題沒有得到解決。

《BBC》透過採訪前員工、應用程式使用者,配合分析更廣泛的社群媒體數據,印證了此類狂熱現象的存在——TikTok對某些話題的參與度過高。這些狂熱現象繼而導致日常生活中的混亂和無序。

《BBC》調查發現,TikTok的演算法與設計,意味著使用者會收看到平常他們不會被推薦的影音,而這些影音通常會激勵他們在製作自己的影音發佈到平台上時,做出一些異常行為。

TikTok此前會與一些無序事件劃清界線——例如上月有人威脅洗劫倫敦牛津街(Oxford Street, London)一事。政客將事件歸咎於這款使用者數以十億計的應用程式之上。

然而,《BBC》找出了4例發生在最近幾個月,TikTok上的過度參與與有害行為有關的事件:

  1. 美國愛達荷州(Idaho)一起謀殺案在網上受到熱烈追捧,而最終導致無辜人員被誣告
  2. 英國蘭開夏郡(Lancashire)警察調查女子尼古拉・布勒(Nicola Bulley)失蹤案件時遭到干預
  3. 涉及破壞他人財產的校園抗議在英國擴散
  4. 給法國騷亂煽風點火,事態以不尋常強度擴散,並波及出乎意料的地點

一些TikTok前僱員將這種狂熱比喻為「野火」,形容它們「危險」,尤其是當這款應用的受眾很可能是易受影響的年輕人。

一名TikTok發言人告訴《BBC》,其演算法「在安全至上的前提下將不同社群聚集起來」。該公司稱其透過推薦不同類型內容來阻斷重覆的模式,移除「有害的錯誤訊息」,並降低含有未經核實訊息影音的覆蓋率。

2022年11月——美國愛達荷謀殺案

直到去(2022)年11月為止,愛達荷州莫斯科(Moscow, Idaho)這地方我聞所未聞。當時我的TikTok訊息流開始被四名學生被殺的細節洗版——四人在睡房遇害,兩名生還室友還在熟睡——當時媒體還沒廣泛報導這起案件。

關於誰是殺人兇手的揣測在TikTok上流傳,且毫無證據支持。TikTok使用者對此如癡如醉。我能找到關於這起案件的影音,從2022年11月到今年8月間,累計收看次數高達20億。相比之下,YouTube上只有8萬人次瀏覽。

一些前員工表示,這是TikTok設計的產品之一。使用者多數透過其「給您推薦」(For You)頁面來收看內容,那是由演算法挑選的短影音訊息流,旨在吸引使用者。

2022年11月美國愛達荷謀殺案四名死者生前照片(有兩名不相關者容貌被模糊處理)

Photo Credit: BBC News

有關美國愛達荷四名學生遭殺害的影音吸引超過20億人次收看,傳遍世界各地。

當你在TikTok上發表影音,TikTok認為誰會對這有興趣,便會出現在那些使用者的訊息流中,而不像別的社群媒體網路般只會向你的友人或關注者推送。

視使用者如何與該影音互動,演算法或會決定向額外數百萬使用者推送,其速度與規模似乎大於其他社群媒體平台。這些前僱員還說,當大多數社群媒體使用者傾向於只消費內容時,TikTok使用者更有可能製作並發表自己的影音。

據《Tiktok熱潮》(TikTok Boom: China's Dynamite App and the Superpower Race for Social Media)一書作者克里斯・斯托克爾—沃克(Chris Stokel-Walker)在書中披露的一份2021年內部文件所顯示,使用者參與程度是TikTok的「頭號任務」。他告訴《BBC》,該公司想要使用者「積極投入」到應用程式中去。

但對於像傑克・肖沃爾特(Jack Showalter)一樣的人來說,這可能很可怕。他被一些TikTok製片人(TikTokkers)稱為「連帽衫客」(hoodie guy),並遭誣陷與愛達荷謀殺案有關。他的姊妹譴責其家人所遭受的恐嚇與騷擾。她說:「網路偵探(internet sleuth)影音製造出許許多多的受害者。」

TikTokker奧利維亞(Olivia)不光被這千里之外的戲碼深深吸引,她甚至還坐了6個小時的飛機到現場拍攝了一個星期。至少1則她所製作的影音獲得2000萬人次收看。

奧利維亞對我說:「我覺得到很有必要去現場,挖掘答案,看看我能不能幫上忙。」

TikTok製片人(TikTokker)奧利維亞(Olivia)

Photo Credit: BBC News

愛達荷謀殺案成為熱話之際,TikTokker奧利維亞(Olivia)花六個小時飛往當地拍片一個星期。

作為一位已經發表過多條跟真實罪案有關的影音,已有相當經驗的內容創作者,奧利維亞也承認,當她到案發現場時,TikTok上的內容「效果更好」。

奧利維亞沒有明確對任何人提出不實指控,但她稱自己有別於傳統新聞媒體,能發表未經證實的爭議性指控。她說:「我就有這樣做的能力。」

奧利維亞說,TikTok上像愛達荷謀殺案這樣的話題有著很高水平的參與度,這鼓勵使用者去創作影音。「TikTok上一則影音可以被播放幾百萬次,相比之下,要是我發同一則影音到Instagram上,它最多會有200人收看。這都拜TikTok的演算法所賜。」

12月,布萊恩・科伯格(Bryan Kohberger)——一位從未被任何網路偵探所點名的人物——被警察拘捕,隨後被起訴謀殺罪名。

2023年1月——英國尼古拉・布勒失蹤案

奧利維亞尚且是一位經驗老到的社群媒體影音創作者,但網路狂潮還會把一些似乎從未發表此類內容的人牽扯進來——他們會收獲龐大的瀏覽量。

當45歲的尼古拉・布勒(Nicola Bulley)在蘭開夏郡的小村莊懷爾河畔聖邁克爾(St Michael's on Wyre, Lancashire)失蹤時,謎團徹底佔據了TikTok,讓許多人著迷,希瑟(Heather)便是其一。

一位女士舉起呼籲公眾就失蹤女子尼古拉·布勒下落提供情報的海報

Photo Credit: BBC News

警察不滿社群媒體對尼古拉・布勒(Nicola Bulley)失蹤案排山倒海的關注妨礙搜索工作。

希瑟告訴我:「當你看完一條又一則影音,同樣的內容同樣的話題,你很容易會想:我也能摻合進去吧。多我一個不多。」

她發表了一則影音,當中錯誤地暗示尼古拉的閨蜜艾瑪・懷特(Emma White)曾經裝扮成這位失蹤的好友。據希瑟所稱,影音在72小時內收獲了360萬觀看人次。

在失蹤的首三個星期內,我發現帶有尼古拉・布勒名字標籤的影音在TikTok上被收看了2.7億次。相比之下,我能在其他主要社群媒體平台上找到的影音,其收看數字遠低於此。

主流媒體鋪天蓋地的報導也被詬病,但在TikTok上,越是指名道姓的錯誤訊息傳播得越快。

《BBC》記者讀過希瑟從TikTok收到的電郵,當中鼓勵她在自己的猜測被瘋傳之後繼續發佈,並表揚她的貼文很成功。

她說這樣的關注讓她有「被賦能」和「被賦予資格」的感覺,而這足以改變人的行為。

TikTok用戶希瑟(Heather)

Photo Credit: BBC News

希瑟(Heather)稱後悔摻和TikTok上有關尼古拉・布勒失蹤的網路狂潮。

如今她說後悔參與了這場狂潮,且已經把影音全數刪除。

希瑟從未到過失蹤事件現場,但有別的TikTokkers到過。警察曾批評公眾拍攝社群媒體影音干預了調查,後來更頒布了解散令,授權警員從現場驅散人群,以防範反社會行為。

尼古拉・布勒的遺體在2月17日在距離她失蹤位置不遠處的河流中被發現,死因調查裁定她死於意外遇溺。

一名TikTok發言人對《BBC》稱,使用者「很自然地」更關注「全國性話題時刻,而24小時新聞報導加劇了這種情況」。他們還指出《BBC》也在TikTok上發表了許多此類新聞。

2003年2月與6月——示威與騷亂

發生在英國學校與法國街頭的多起事件展示了TikTok能如何讓暴力事件升級,並從一處地方蔓延到另一處地方。

2023年2月,一場有關英格蘭默西賽德郡(Merseyside)雷恩福德高中(Rainford High School)檢查女生裙子長度的抗議被放上TikTok。三天之內,超過60家學校的學生也舉行抗議並拍攝影音,一星期後,超過100家學校的學生牽涉其中。

當中不乏情況失控的例子:窗戶被砸,樹木被縱火焚燒,教師被毆打。

組圖:英國校園抗議事件的TikTok視頻

Photo Credit: BBC News

一些影音顯示,部分發生在英國學校的抗議事件需召喚警察到場處理。

前TikTok管理員(moderator)傑思敏(Jasmine)說:「我感覺TikTok如今讓人做的是,把一家學校裡爆紅的一件事情拿出來,傳到比方說整個地區,然後讓它變成一場比賽,看誰能超越其他學校,把事情弄得更極端。」

據TikTok所稱,多數影音展示學生參加和平抗議——但我所接觸到的老師和學生對所有影音的積累效應憂心不已。

學校抗議期間,我決定要利用臥底帳號來看看TikTok的演算法都會推薦哪些類型的內容。我假裝使用者是一位15歲男孩,他的嗜好很典型,比方說,足球。

在給推薦了一些關於足球和電玩的影音後,系統向我展示的第四段影音來自25歲網紅阿德里安・馬爾科瓦克(Adrian Markovac)。在宣揚自我改進之餘,他還有一些影音鼓勵反叛校規,諸如校服、功課和詢問能否上廁所,還有給老師們起冒犯性外號。

在影音下留言的包括一些英國青少年,他們說在跟從馬爾科瓦克的建議之後,遭學校停學,甚至被驅逐出校。

馬爾科瓦克在接受《BBC》採訪時說,他鼓勵年輕人「反叛荒謬的規則」,但他又說不能讓他替一小撮觀眾的差勁決定負責。

學校抗議浪潮發生幾個月後,17歲少年納赫勒・M(Nahel M)之死引發的騷亂,從巴黎擴散至法國各地。他被警員槍殺,而警員其後被起訴殺人罪。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將騷動同時歸咎於TikTok和Snapchat。

有關巴黎市郊維裏—沙蒂永鎮(Viry-Châtillon)騷亂情況的TikTok視頻截屏

Photo Credit: BBC News

在巴黎市郊維裡—沙蒂永鎮(Viry-Châtillon),市民拍下了騷亂與破壞的情況。

然而,這到底是TikTok網路狂潮再次作祟,還是法國總統在推卸責任?

納赫勒之死所帶來的不公不義情緒,意味著騷亂的開端不存在社群媒體的影響。

但我從TikTok上看到這起事件所受的關注程度遠遠高於其他平台。我所看到在Snapchat上提及納赫勒的公開影音共有16.77萬人次收看(這並不包括那些可能在私人聊天室內流傳的影音);在TikTok上,用上此標籤的公開影音累計有8.5億人次收看。

在其中一處市鎮——位於巴黎外圍的維裡—沙蒂永(Viry-Châtillon)——一些影音可見一輛巴士在焚燒,報攤遭搶掠。鎮長讓—馬里・維蘭(Jean-Marie Vilain)說,這座城鎮甚少有人抗議。

但讓他覺得「難以置信和戲劇性」的是,騷亂擴散至「各省、各市、各與世無爭的小鎮」——遠至普羅旺斯(Provence)和瓜德羅普島(Guadeloupe;位於加勒比海的海外省)。

維裏—沙蒂永鎮鎮長讓—馬里·維蘭(Jean-Marie Vilain)在辦公室內接受BBC採訪

Photo Credit: BBC News

維裡—沙蒂永鎮鎮長讓—馬里・維蘭(Jean-Marie Vilain)認為,TikTok讓騷亂升級,並擴散至從未遭亂事波及的地方。

維蘭鎮長對我說:「很不幸,騷亂爆發後,TikTok成為了一件工具,用來顯示:看這裡,我能幹成這樣,你能幹得更出彩嗎?」他的說法得到我從TikTok上所找到的影音的支持。隨著騷亂持續,影音內容越趨極端。

維蘭還說,透過跟示威者交談所得悉,對於某些人來說,在TikTok上看到破壞行為被廣傳「已成常態」。我給分享這項內容的TikTok使用者發訊息,他們也有同樣的說法。

「它擴充得太快了」

數名美國和英國的TikTok前僱員告訴《BBC》,對於這家社群媒體企業來說,限制這類有害內容狂潮並非其首要任務,因為這可能拖慢應用程式的快速增長。

其中一位——我們姑且稱為盧卡斯(Lucas)——曾在該公司數據戰略與分析部門工作。他說TikTok這應用並未凖備好,去超越只有舞蹈熱潮的應用程式。

他說:「它擴充得太快了,他們不可能跟上或者猜測這款應用的每一步發展方向。」

「但在危險內容方面,起碼我沒聽說過他們嘗試主動防範內容發酵。整體而言,他們不想這樣做。他們不想擋住讓娛樂內容在平台上迅速增長的路。」

TikTok告訴《BBC》,他們有超過4萬名「安全專業人員」,利用科技來管理內容,而「絕大多數」含有有害虛假訊息的影音從未有人收看。

發言人稱:「安全至上不僅是正確的做法,也具有商業意義。」

該公司還稱,它與學術界、執法單位和其他專家合作,以改善其流程。

本文經《BBC News 中文》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