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遊嚮導】9/26-10/2:《人間條件八》、《勸世三姊妹》、馬祖國際藝術島、台北爵士音樂節,本週藝文活動精彩可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秋日最chill的「2023臺北爵士音樂節」 從9/26起為期三週熱鬧舉辦,2場大型戶外爵士音樂會與9場巷弄即興台等你來一起搖擺。第2屆馬祖國際藝術《生紅過夏》9/23將在馬祖四鄉五島展開,藝術走入常民家戶,融入島嶼的風土環境。綠光30推出新劇《人間條件八》凡人歌,在吳念真的詼諧中呈現三代相處議題。
【表演藝術】
名稱|綠光30.創藝起飛 《人間條件八》凡人歌
時間|2023/9/29(五) - 2024/1/7(日)
地點|台中國家歌劇院大劇院(台中市西屯區惠來路二段101號)
備註|本活動為售票活動
詳情請點擊
《人間條件八》靈感來自吳念真LINE對話群組,18到 80歲都有感,你不能不看的當今三代家庭問題!
凡人皆有苦,無非貪、嗔、痴。明燦,68歲,從國營事業單位退休幾年了,孫子都已上國中了。一直以來他跟家裡所有成員的溝通狀態並不是很好,基本上都保持著一種「禮貌對待」的平和狀態,但其實暗潮洶湧。之前期待的「退休生活」經過一段時間的消磨之後,日子變得單調且重複,他一直覺得自己是一個不被尊重、不被需要甚至不被聆聽的人。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他會固定去買彩券,好像隱約有一種想像:只要手裡握有一份資產,他就會被尊重、被需要且被聆聽。
有一天,他發現自己是當期彩券的第一獎中獎者,獎額11億。他在家裡的身份、地位好像真的改變了。但一個從谷底爬上來的人真的就被尊重、被需要且被聆聽了嗎?
名稱|躍演《勸世三姊妹》中文音樂劇
時間|2023/9/29(五) - 2023/10/1(日)
地點|台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台中市西屯區惠來路二段101號)
備註|本活動為售票活動
詳情請點擊
三姊妹要用自己的青春跳起一支舞,為生命裡的諸多缺憾而跳,渡這命運給予她們的大小關卡。
當三姊妹闊別多年重歸故土,回到雲林虎尾村老宅,赫然發現阿伯、阿嬸、二叔公、三嬸婆早早老起來放,全都沒變,只有時間悠悠走過這沒落所在。原本只是搶拿老家地契的三人,陰錯陽差捲入彌留大伯公的遺囑——得宋家人跳牽亡歌陣者,可獨拿獎金五百萬。三姊妹臨危受命,披掛上陣,從頭開始養成牽亡技藝想分一杯羹。當她們在小鎮裡尋尋覓覓,意外喚起關於失聯甚久的賭鬼法師父親、首席尫姨母親的回憶,疏遠的親情終於一一浮現。
風塵味重到可比霧霾PM2.5的大姊國珍,這回不僅要面對超沒自信的胖妞二妹國美,變裝皇后小弟國豪(花名安琪拉),還有自己那久沒著、堪比梅花三弄的愛情。然而國珍最大難關,是她竟能親眼目睹母親美玲鬼魂,翩然飛回,死生兩隔。過早成熟獨立的國珍,不禁想問天公伯,踮這無情世界,為啥恁祖媽的人生只有下下籤!
名稱|《愛.上.陌生人》
時間|2023/9/29(五)- 2023/10/8(日)
地點|PLAYground 南村劇場.青鳥.有.設計(台北市信義區松勤街56號)
備註|本活動為售票活動
詳情請點擊
「你的書讓我愛上你。我的書卻讓你痛恨我。」
一個舊世代文學女作家,一個新世代約會型網紅,在語言遊戲與社群媒體間的猜測與玩味。速食情欲版《愛在黎明破曉時》,網路世代的男女交鋒,邂逅兩人難以忘懷的愛戀與情欲。這些上床前就已經發生的「秘密」,妳寧願等到當下,還是現場揭曉?
君涵是老派的文學作家,哲凱是Blog起家的暢銷網紅,這兩位寫作風格迥異的陌生人,在大雨受困的山區民宿中,開始有一搭沒一搭的閒聊。過程中,君涵發現兩人有共同的朋友與職業,相較於自己的職涯際遇,身為暢銷作家的哲凱令人眼紅。然而,當兩人繼續深聊,才發現君涵與哲凱在民宿的相遇非偶然,而是哲凱刻意為之,甚至誘惑君涵「愛」且「上」他。
【展覽】
名稱|第2屆馬祖國際藝術島——生紅過夏
時間|2023/9/23(日)- 2023/11/12(日)
地點|馬祖四鄉五島
藝術不只是地景的妝點,更要作社會的酵母,承繼無數夏天的島嶼釀,重釀一罈以10年為度的酒。
藝術作為酵母在島嶼上持續發酵,邀你走進馬祖的常民家戶和軍事據點,感受生紅過夏入秋的島嶼風景。 「生紅過夏」是以閩東語講述馬祖家釀老酒釀製發酵過程的一句俗諺。
「生紅」指的是冬天新釀老酒,以圓糯米、麴菌與井水入罈發酵,開罈過濾後的酒汁呈現桃紅色澤;「過夏」指的是唯有經過加溫並細心地保存,生紅才能通過夏天的錘鍊,化作帶琥珀色澤、更溫潤順口的馬祖老酒。「生紅過夏」說的是發酵成為家釀老酒的過程,也是藝術如何成為馬祖的過程,以五屆10年為尺度進行思考的馬祖國際藝術島,就是一場生紅過夏。
名稱|《2023臺灣文博會》藝術銀行10週年暨特展「上半場比數10:10」
時間|2023/9/22(五)- 2023/10/1(日)
地點|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台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一段177號)
透過藝術家10年間創作發展的同與異、作品展示如島嶼分布的分區策略,展現臺灣藝術家特有種的原創與野性生存基因
文化部推動「藝術銀行」計畫,由臺灣美術基金會(臺美會)執行,旨在透過藝術品租賃與創意合作,營造多樣的藝術欣賞環境與活絡視覺藝術產業。今年適逢藝術銀行10周年,臺美會於2023臺灣文博會空總展區成立主題館,推出「上半場比數10:10」特展,邀請策展人胡永芬以10年作為時間維度、藝術銀行購藏作品作為空間向度,用89件作品呈現40位臺灣藝術家10年創作主題與形式的流變。

名稱|【圖坦卡門:出土百年紀念特展】
時間|2023/6/27(二)- 2023/10/15(日)
地點|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 7樓南側(台北市士林區士商路189號)
沈睡3000年後回歸世界舞台的黃金法老王,傳送全球的古埃及永生傳說。
深度介紹英國埃及考古學權威霍華德‧卡特(Howard Carter)、展出來自牛津大學格里菲斯研究所(University of Oxford, Griffith Institute)跨越世紀的真實考古資料,包括卡特100年前發現的圖坦卡門照片、大型浮空投影展示木乃伊製作過程,還有360度沈浸式劇場展開古埃及文明的各種細節⋯⋯所有的歷史軌跡與文化因素,帶來前所未有的震撼!

【影視】
名稱|《冰淇淋般的愛戀》Ice Cream Fever
上映時間|2023/9/28(四)
詳情請點擊
青春只有一次,這個炎熱的夏天,讓我們勇敢追愛⋯⋯
靜謐的街上有一家奇特的「澀谷百萬 ICE CREAM」冰淇淋店,對來訪店裡的陌生少女產生情愫的冰淇淋店員、拿過芥川獎後自此銷聲匿跡的小說家、表面樂天卻又藏著不可以讓姪女知道的祕密的女職員,在那如發燒般的炙熱夏天,女孩們在那難解的世界一隅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幸福。
【音樂】
名稱|2023台北爵士音樂節 Wow! Discover Your Jazz!
Tags:
綠能x數位,科技助攻水產養殖產業升級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水產養殖結合太陽光電是一種創新的經營模式,讓漁場除了既有的漁獲外,更能提供綠電創造額外收益,國內更有漁場順勢導入數位工具管理養殖環境,持續提升水產質量。我們可以看到,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正在養殖漁業發生。
糧食生產是農漁業的主要功能,順應環境選擇不同的作物與耕種策略,是農漁民智慧的累積,臺灣的農漁業實力更是享譽國際。然而,由於整體產業結構轉型、生活型態轉變,傳統看天吃飯的一級產業,較不容易成為新世代就業的優先選項,如何在現有產業基礎上創造新商機、吸引年輕人返鄉,是各界都在思考的課題。
近年來,各國政府致力推動再生能源以實踐減碳,在不同場域、建物等結合光電開發的複合式發展模式,成為兼顧空間利用效率、提高單位面積產值的創新解決方案,這樣的趨勢正在農漁業現場發生。
農漁業結合光電創造附加價值
農電共生可提供自給自足的再生能源,還能保護農作物免受極端天氣影響,提高生產韌性,多餘的電力也可以躉售,提升農民收入。著眼於光電帶來的附加價值,越來越多國家看好農業結合太陽光電的發展潛力,德國、日本已有多個果園結合太陽光電從事農電共生,法國也實驗在成列的葡萄藤上安裝太陽光電模組。
不只農業,國際也開始出現結合水產養殖與太陽光電的漁電共生。例如美國切薩皮克灣(Chesapeake Bay)發展出太陽能牡蠣生產系統,不僅實現綠電自發自用,漁產收穫量更高達傳統養殖場的45倍;而在養蝦大國越南,也開始執行養蝦場結合太陽能發電的漁電共生計畫,為養殖場提供穩定電力並帶來漁獲,一舉兩得。

數位轉型為漁電共生添助力
漁電共生是利用漁業養殖場域結合太陽光電設置,期能改善生產環境、增加漁民收益,創造土地多元利用,是臺灣積極推動的重要政策方向之一。不過其他國家與臺灣的漁電共生開發型態不太一樣,其他國家多以沿海鋪設水面型光電為主,臺灣的漁電共生則採用室內養殖場搭配屋頂型光電,或室外魚塭搭配立柱型/水面型/塭堤型光電設備,近年來在許多漁民與光電業者的努力合作下,這樣的複合式土地利用模式逐漸展現效益。
不同養殖物種的環境需求不一,漁電共生導入的過程須經磨合,運用魚塭上方架設太陽能板,冬天防寒害、夏天助降溫,並配合不同物種的習性調整投料策略,同時結合數位環境監控系統調節養殖環境,進而達到提高漁獲收益之積極目的。

光電開發帶來的效益,也讓原本衰頹的產業地景重現生機,例如位於臺南七股的日運案場,原本是高鹽度的廢棄魚塭地,在養殖專家與在地青年的協力下,透過微生物、益生菌來控制池水,搭配AI數位化儀器監控養殖過程,持續累積養殖數據建立資料庫,烏魚、虱目魚、白蝦的混養模式已多次收成;四鯤鯓漁電共生案場過去同樣是廢棄魚塭,改建為室內型漁電共生案場後,能精準控制環境變數以從事精緻養殖,已成功育成一尾重達30克以上的白蝦。
由於漁電共生帶來的效益逐漸獲得認同,有別於過去多為光電業者發起的開發模式,最近也出現由漁民發起的漁電共生規劃,例如茄萣區不少養殖戶視漁電共生為吸引青農返鄉的契機,積極爭取納入漁電共生先行區;目前採用塭堤型與立柱型的光電設施,養殖的虱目魚也已開始收成。

養殖漁業正在實現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
數十年來漁民的養殖專業與經營視野,讓臺灣水產養殖產業在國際上向來有一席之地,但近年來確實也面臨產業結構轉型、從業人口老化凋零的挑戰;如今結合光電的漁電共生模式,讓原本看似傳統的一級產業開始蛻變,養殖模式、經營模式、商業模式不斷創新,也吸引更多青年關注與投入;臺灣養殖王國的美名,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將藉由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再次展現耀眼光芒。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