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傳》:人工智慧將是史上規模最大的風暴,沒有任何人比馬斯克更受風暴吸引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馬斯克擔心這些聊天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系統,有可能被灌輸特定的政治思想,甚至可能感染他所謂的「覺醒心智病毒」,尤其是它們被微軟和Google所掌控。他也擔憂,可自我學習的人工智慧系統有可能對人類產生敵意。
文:華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
偉大的競賽
任何科技革命一開始多半是靜悄悄的。沒有人在1760年的某天早上醒來,大叫說:「我的老天,工業革命要開始了!」即使是數位革命,一開始也只是默默地緩步進行,只有愛好者會自行組裝個人電腦,然後拿到科技迷聚集的場合像是「自製電腦俱樂部」展示,直到多年後,普羅大眾才發現整個世界已經徹底改頭換面。
然而,人工智慧革命卻完全不同。在2023年春天,先是關注科技的人士,接著是一般大眾,短短幾週內,就有數百萬人注意到一場重要的轉變正在迅速發生,並將改變我們的工作、學習、創意及日常事務的本質。
過去十年來,馬斯克一直擔心未來有一天人工智慧會失控,例如擁有心智,進而威脅人類的生存。但是Google共同創辦人佩吉卻絲毫不在意他的擔憂,反而說他是「物種歧視者」,偏袒人類勝過其他智慧形式。兩人的友誼也因此破裂。
馬斯克一直想阻止佩吉和Google收購DeepMind,這是人工智慧先驅哈薩比斯所創辦的公司。但終究還是沒能阻止。馬斯克因而在2015年和奧特曼共同成立非營利實驗室OpenAI。
可是人類比機器更難處理,最後馬斯克和奧特曼分道揚鑣,退出OpenAI董事會,並將實驗室裡知名工程師卡帕斯,挖角到特斯拉,帶領自動輔助駕駛團隊。奧特曼後來在OpenAI成立了營利事業單位,並從微軟取得130億美元的資金,還成功說服了卡帕斯回鍋。
OpenAI開發的其中一項產品,正是名為ChatGPT的機器人程式。他們利用大量網路資料,訓練機器人程式回答用戶提出的問題。2022年6月,奧特曼和他的團隊向蓋茲展示ChatGPT的初期版本,蓋茲當場表示,除非ChatGPT能夠通過大學生物學先修課程考試之類的測試,否則他一概沒興趣。「我心想,他們大概過兩、三年後才會再來找我,」蓋茲說,沒想到三個月後,他們又來了。
奧特曼、微軟執行長納德拉和其他人一起到蓋茲家吃晚飯,向他展示了一個新版本稱為ChatGPT−4。蓋茲不斷提出各種生物學問題轟炸它。「這真的太神奇了,」蓋茲驚嘆道。然後,他問ChatGPT,如果有個父親的孩子生病了,它會對他說什麼?「它給了我一個體貼的絕佳答案,可能比這房間裡任何一個人能給出的答案都更好。」
今(2023)年3月,OpenAI 向大眾推出ChatGPT−4。接著Google推出Bard機器人程式, 與ChatGPT抗衡。至此形成了兩大陣營的競爭,一邊是OpenAI與微軟,另一邊是DeepMind與Google。雙方都推出能夠與人類自然對話的產品,可一再執行以文字為主的智能任務。
馬斯克擔心這些聊天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系統,有可能被灌輸特定的政治思想,甚至可能感染他所謂的「覺醒心智病毒」,尤其是它們被微軟和Google所掌控。他也擔憂,可自我學習的人工智慧系統有可能對人類產生敵意。更立即的影響是,他擔心有人訓練聊天機器人洗版推特(編按:此社群平台現已更名為X),讓推特充滿大量不實的資訊、偏見的報導及金融詐欺等內容。當然,真實的人類早已在做這些事。但一旦有人布署數千個機器人程式當作武器發動攻擊,所引發的問題可能遠比以往嚴重百倍、千倍。
他心裡激起了想要拯救世界的衝動。他認為,OpenAI和Google之間的競爭,應該要有第三位戰士加入。這位戰士關注的是人工智慧安全、維護人類生存。他覺得憤慨的是,自己出資成立了OpenAI,卻因與另一人鬧翻而退出。人工智慧風暴正在形成,它將是史上規模最大的風暴。沒有任何人比馬斯克更受風暴吸引了。
2023年2月,他邀請,或者更精確的說是「命令」奧特曼,帶著OpenAI的創業相關文件,到推特總部與他見面。馬斯克質問他怎麼可以將其他人捐款成立的非營利組織,改為可賺進數百萬收入的營利事業,這在法律上站得住腳嗎?奧特曼試圖證明這是合法的,並堅稱自己不是股東,也沒有從中獲利。他願意提供馬斯克新公司股份,但馬斯克拒絕了。
相反的,馬斯克開始針對奧特曼和OpenAI發動一連串攻擊。他說:「OpenAI成立之初,是一家開源的非營利公司(所以我才把公司取名為「Open」AI),目的是為了制衡Google,但現在它卻變成被微軟實質掌控、追求最大獲利的『閉源公司』。我不明白,自己捐款一億美元成立的非營利組織,怎麼會變成市值300億美元的營利公司?」他宣稱,「人工智慧是人類創造的最強大工具」,接著痛惜地說,但它「現在正被一家無情的獨占公司所掌控」。
奧特曼覺得很難過。他的個性敏感,不喜歡衝突,和馬斯克很不一樣。他並沒有利用OpenAI賺錢,不過,他的確覺得馬斯克的批評是出於真心的擔憂。他對記者舒維瑟說:「他是個混蛋,我不欣賞他的做事風格。但我認為,他是真的在意。對於人類未來的前景,他確實感到非常擔憂。」
馬斯克的資料串流
推動人工智慧發展的關鍵要素是資料。新的聊天機器人透過大量資料進行訓練,例如數十億的網頁和文件。Google和微軟可以利用自家的搜尋引擎、雲端服務和電子郵件服務,取得龐大資料訓練這些系統。
馬斯克擁有哪些資產?其中一項資產是推特貼文。過去多年來,推特累積了上兆則推文,每天還可再新增五億則。這些推文反映了人類的群體思維,是全世界最即時的資料集,內容包括人類對話、新聞、興趣、趨勢、爭論、專業術語等資訊。
以前推特的規定相當寬鬆,允許其他公司使用它的資料串流。但2023年1月時,馬斯克在他的推特會議室召開一連串深夜會議,希望找到收費方法。「這是變現的機會,」他對工程師說。另一方面,也可限制Google和微軟利用推特資料,改進他們的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
馬斯克還擁有另一個資料寶庫:特斯拉每天從電動車攝影機蒐集、處理的1600億個影片畫面。這些資料與訓練聊天機器人的文字文件不同,是人類應付真實世界情境的影片資料,不僅能用來訓練文字生成的聊天機器人,還有助於打造實體機器人的人工智慧。
通用人工智慧的終極目標,是打造能像人類一樣的機器,在工廠、辦公室、火星地表等實體世界運作,而不只是藉由不具形體的聊天,贏得人類的驚嘆。推特加上特斯拉提供的資料集與資料處理能力,將可同時教導機器在實體世界裡運作,並運用自然語言回答問題。
相關書摘 ▶《馬斯克傳》:所有壞消息都要大聲說出來!至於好消息,只需要小聲說一次就好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馬斯克傳:唯一不設限、全公開傳記》,天下雜誌出版
作者:華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
譯者:吳凱琳
- momo網路書店
- Readmoo讀墨電子書
-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成人商品、實體商品、限定商品不包含在內,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馬斯克唯一不設限、全公開傳記
權威傳記作家艾薩克森重磅力作
「如果你對特斯拉、SpaceX和我的日常感到好奇,
@WalterIsaacson正在寫一本傳記。」——Elon Musk
全面解密全世界最令人好奇,也最具爭議性的創新者——
是狂人還是造勢天才?是破壞者還是創新者?是混蛋還是英雄?
想要了解最真實的馬斯克,只能透過這本書!
馬斯克引領世界進入電動車時代、開發私人太空探險、嚴肅想像人工智慧,他改變了三大關鍵產業,也改變了我們的未來。喔,他還買下了推特。
對風險,馬斯克不但冷靜計算,更熱情擁抱,冒險不設限。他是打破常規的夢想家,而且擅於把夢想落地為現實可行的事業。
馬斯克既堅強又脆弱,懷有宏大使命感,也有孩子氣的幽默感。他對工作極度狂熱,卻也因此顯得冷酷。這些看似衝突的特質,使他成為一個不畏冒險的非典型創業家,一個打破所有框架的開拓者。
比任何科幻小說都更精采的傳奇人生,他旗下的每一個事業,都在改寫歷史,一再創造商業與科學的奇蹟。未來,他會如何進一步改變科技世界﹖
《賈伯斯傳》作者、最能捕捉天才腦中靈光的艾薩克森,跟隨馬斯克長達兩年,跟他一起開會、走訪工廠,採訪馬斯克本人、他的家人、朋友、同事和對手,寫出這部考證詳實、藏著驚人內幕的人生故事。
艾薩克森精闢描述馬斯克的成功與風暴,也探討了一個問題:驅動馬斯克的惡魔,是否也是創新和進步的推手?
馬斯克的成功無法複製,沒人能像他那樣。但他在成長、創新、創業歷程中的有效方法、獨特商業創新模式,值得你一讀。
- 【獨家收錄】200張珍貴影像,精選記實馬斯克與他的時代,見證他如何帶領團隊大膽改變我們的未來。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本來以為,只是跌倒而已⋯⋯」—居家照顧服務,幫助年長者走出老老照顧困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老老照顧」家庭似乎隨著高齡化越來越多,但年長者照顧的問題,不該成為另一位長者的負擔。「老老照顧」反映了這個社會,對長者的支持和資源分配不足。我們期待的是,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努力之後,年長者應該能夠享有安穩、尊嚴和被溫柔支持的晚年生活,而不是面臨照顧其他老年人的壓力。
近十年來,隨著高齡化、少子化和各種社會發展趨勢的疊加,年長者的照顧問題浮上檯面,「老老照顧」的狀態,也逐漸進入公共話語中。所謂的「老老照顧」,是指65歲以上年長者,不僅要應對自己隨著年齡增長而來的健康問題,還要承擔24小時照顧另一位長者/失能長者的重負。
身體上的高負荷和精神層面的緊繃狀態,常使得這些年長的照顧者,處於身心失衡的邊緣。他們可能更容易罹患憂鬱、焦慮和失眠等心理健康問題。除此之外,照顧者可能因為照顧工作而無法安排個人時間,無暇參加社交和娛樂活動,導致感到孤獨和無助,與社會疏離。對於年長者而言,他們的社交資源和互動網絡本來就相對缺乏,這些內在的壓力就更容易被忽視,使得老老照顧的挑戰,在社會上長期處於被低估的狀態。
本來以為,只是跌倒而已⋯⋯
77歲的洪爺爺和72歲的洪奶奶,住在一個安安靜靜的小社區裡。他們夫妻倆有三個孩子,長女和次子都已經組成了自己的家庭,只有曾經小中風的長子與他們同住,一家三口靠著洪爺爺的豬血糕攤子,勉強的維持著生活。

大約在五、六年前,洪爺爺就發現自己身體不太舒服,下腹部常常疼痛。或許是不願意面對自己生病的事實,因此只讓醫生開止痛消炎藥應付病狀,拒絕進一步的檢查和治療。但今年初,他突然四肢無力,倒了下去。這次,醫生檢查出了洪爺爺的疝氣問題,緊急動了手術。但手術之後,身體的復原狀況並不理想,脊椎也發現了退化和磨損等問題,再加上原本就有高血壓和青光眼,洪爺爺不僅無法做生意,連生活起居都得依賴洪奶奶的照顧。從起床到進食、洗漱、上下床,生活的每一步都需要依靠妻子攙扶協助。但是,洪奶奶自己也是一個70多歲的長者了,骨質疏鬆症和膝關節病痛已糾纏她多年,加上獨自照顧著失能丈夫的壓力,不管是在體力或心理上,對奶奶來說都是非常大的負荷。「我照顧他(洪爺爺),要背、要推、要抱⋯⋯照顧得我自己都生病了,全身都在痛。我們住四樓,沒有電梯,帶他去看醫生,要找爬梯機的人來幫忙,上、下樓一趟都各要花費900元,真的太貴了,負擔不起。」洪奶奶說。提供爬梯機服務的工作人員,看到洪家爺爺奶奶處在這樣的困境中,建議奶奶尋求外部援助,她才終於在今年八月,撥打了1966申請長期照護服務。

老老照顧的窘迫,有可能發生在每個人身上
「『老老照顧』的狀況,在已經是高齡社會、即將邁向超高齡社會的台灣,的確有越來越多趨勢。」伊甸基金會的居服員督導陳紹慈解釋道,在傳統的台灣家庭中,照顧長者通常會被視為是家庭成員的責任,然而,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勞動力市場的變化、現代家庭組成的改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無法提供日常的家庭照顧。這使得許多中老年人,在自己可能也需要被照顧的情況下,仍得承擔起照顧更年長或健康狀況較差的老年人的責任。「許多家庭會陷入『老老照顧』的狀況,有幾個主要原因,一是資訊的缺乏,比方偏鄉、經濟條件較差、資訊取得不易等等,讓這些家庭可能不知道,其實有其他的管道可以提供協助;另一是傳統觀念的束縛,很多人會認為把父母親送到老人院,就是代表不孝。」

一直以來,伊甸基金會嘗試用許多不同的方式,提升一般民眾對於長照議題的認識和敏感度。因此,從都市到偏鄉,伊甸基金會在全台各地設立長照服務站、關懷據點、長照機構、日照中心、社區輔具站等實體單位,定期安排社區服務,包括訪視、弱勢長者餐飲服務等等。也透過社群媒體,例如YouTube、Facebook、Instagram和Podcast等平台,向不一樣的族群和年齡層傳播關於長照的觀念。「我們會這麼做,是因為我們知道,傳播新的觀念不容易,改變舊的觀念更是困難。就像獨自照顧洪爺爺的洪奶奶,如果不是提供爬梯機服務的工作人員建議,她可能要更久,甚至永遠也不知道自己是可以獲得幫助的。」陳紹慈說道。

除了讓大家認識被照顧者的需求之外,近年來,伊甸基金會努力將照顧的範圍,拓展到照顧者身上。「因為照顧者所承受的身心壓力是驚人的。比方他必須承受情感上的壓力,尤其是照顧親密的家庭成員時,可能會特別悲傷、無助或焦慮,在所照顧對象的健康狀況惡化時更是嚴重。」另外還有與社會隔絕、經濟壓力等等,陳紹慈也提醒道,照顧者還有很大的一個壓力來源,是自己的身體負擔:「照顧工作往往涉及體力勞動,而且是很大量的勞動,比方協助病患移動、翻身等等,在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的情況下,照顧者自己可能也很快就會受傷。」像洪奶奶的情況就是如此——她自己的膝蓋和骨質疏鬆的問題,就在照顧洪爺爺之後變得更加嚴重,因此,提供適當的支持和關懷給照顧者是非常重要的。這樣的支持包括提供實際的照顧服務和經濟援助,包括心理和社會支持,包括讓照顧者擁有喘息的時間。因為,只有照顧好自己,才有能力更好的照顧別人,所以伊甸基金會的努力,不僅提升了照顧者的生活品質,同時也加強整個長照體系的效能和持續性。
安享晚年,應該是我們共同期待的未來
在居服員開始協助洪家之後,洪奶奶終於感到身上的重擔減輕了一些。「他(洪爺爺)是很固執的人,又餓不得。以前我得幫他洗好澡之後再去弄飯,他會因為餓了而生氣。現在有一哥(居服員)來幫忙,我可以趁這個時候趕快去處理午餐,他一洗好就可以吃,真的覺得輕鬆很多。」不只如此,洪爺爺也非常喜歡一哥的協助。只要是一哥要來服務的日子,洪爺爺總是早早就期盼著他,不斷詢問他人什麼時候會到。另外,洪奶奶也在個管員的評估和協助下,申請了居家用的輔具,這樣即使居服員不在,她獨自照顧洪爺爺也會輕鬆一點。

「我們在評估每個家庭的狀況的時候,都是先看他們當下最緊急的需要是什麼,就從這邊開始安排。這也是我們和每一個家庭認識彼此、磨合的開始。因為我們往往在評估的過程中,就會發現家庭中還有更多需要協助的地方。我們必須慢慢地、一步步地協助家庭接納更多的服務項目,或者嘗試其他的服務方式。」伊甸基金會居服員督導說到,協助個案家庭,必須設立短、中、長程目標。以洪爺爺為例,現在他接受了沐浴、肢體關節活動這些服務,然後也申請了輔具,這屬於短程的目標,拉到中、長程來看,居服員督導更希望可以鼓勵洪爺爺出門、願意去看醫生,讓他的脊椎得到真正妥善的治療和照顧。「因為洪爺爺還蠻喜歡和居服員相處,所以未來我們也期待可以透過居服員的引導,讓他能夠走出家門,接受治療,甚至體力可以好到能夠進入我們的日照機構或社區據點,參加活動。」伊甸基金會期待著,在大家的協助下,洪爺爺和洪奶奶能夠生活得更舒適,好好享受老年生活的每一個美好時刻。

「老老照顧」家庭越來越多,老夫妻互相陪伴很美好,但年長者照顧的問題,不該成為另一位長者的負擔。「老老照顧」反映了這個社會,對長者的支持和資源分配不足。我們期待的是,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努力之後,年長者應該能夠享有安穩、尊嚴和被溫柔支持的晚年生活,而不是面臨照顧其他老年人的壓力。多年來,伊甸基金會投注心力,希望能夠成為年長者晚年的依靠。但我們更希望的是,有一天社會可以建立一個更友善、全面的支援系統,確保長者都能擁有一定的生活水準。這樣的系統應該涵蓋足夠的醫療照護、經濟援助、居住安排以及社交活動,減輕個人和家庭的負擔,並提升整個社會對於年長者的關懷與尊重,更進一步的,讓長者們享受他們應得的尊嚴和幸福。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公托中心、關懷據點、居家服務、長者送餐服務、照顧者團體支持、照顧者資源連結等,讓長輩在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及照顧者一起安心、快樂地好好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