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中國如何利用LGBTQ滲透法國?40年前震驚西方情報圈的「蝴蝶君」事件

中國如何利用LGBTQ滲透法國?40年前震驚西方情報圈的「蝴蝶君」事件
時佩璞的京劇扮相|Photo Credit: Wikimedia Commons @ public domai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蝴蝶君」事件的40年之後,中國情報部門是否在今日仍然利用像時佩璞這樣的性少數者引誘獵物?答案當然是肯定的。正如美國情報界所流傳的那句老話「在這場遊戲中,誰都無法讓已經證明得手的人停手」。

當今日國際情報界探討如何讓LGBTQ性少數人士參與情報界的時候,中國情報部門在更久遠的年代,就已經運用性少數者作為引誘西方外交官的誘餌。發生在1983年的中國籍人士時佩璞引誘法國外交官伯納德・布爾西科(Bernard Boursicot)的間諜事件就是一例。

今日台灣公眾對於時佩璞事件的印象多來自1993年大衛・柯能堡執導的電影《蝴蝶君》。但是在相關電影跟舞台劇對於這段禁忌之戀的玫瑰色彩化的背後,有著更為複雜的面向和時代背景,本文以此回顧時佩璞事件的真實面貌。

初來乍到紅色中國的外交官布爾西科

「蝴蝶君」事件主人公伯納德・布爾西科出生於1944年,自小生長在法國布列塔尼鄉下的他,一直想到布列塔尼,甚至法國以外的世界看看。原本在法國退伍軍人輔導機構擔任會計的他,在應徵外交部職員的工作時,恰巧當時(1964)法國跟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新設立的法國駐中大使館急需人手,布爾西科因此得以進入法國外交部工作,並派往北京的法國大使館擔任會計。

1964年的北京正處於毛澤東時期的鎖國狀態,在國際社會看來,毛澤東所統治的中國是激情的共產主義革命,跟神秘充滿魅力的東方文化交織的綜合體。然而在布爾西科看來,這裡的所有當地民眾都跟外國人保持距離。布爾西科積極學習華語,也不斷用華語跟他遇到的所有中國人交談,在他的華語能力不斷提升時,他敏感的察覺到當地民眾言不由衷背後所隱藏的政治恐懼。

而布爾西科在法國大使館的工作也有自己的煩惱。出身鄉下子弟的他總是受到出身名門、學歷傲人的同事及上司的輕視,不僅如此,他還有一個始終未能坦言的秘密:他是個雙性戀者。

布爾西科跟「她」的邂逅

在北京外交圈的一次社交場合上,布爾西科遇到了「她」――也就是日後引起世界熱議的「蝴蝶君」時佩璞。當時時佩璞是以京劇名演員梅蘭芳的熟人名義,遊走在北京的外交圈。「她」不僅能夠說流暢的法語,並且是以女裝的女性身份示人,包括布爾西科在內的所有人,都認為時佩璞是無可置疑的女性。

布爾西科深深被時佩璞所吸引,他們非常快產生戀愛的情愫,並且在黑暗中發生關係。不久布爾西科因為職務輪調即將離開中國,時佩璞告知已經懷了他的孩子。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
到期自動續訂,可隨時取消,詳情請見訂閱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