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 我們該討論的事情

關於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 我們該討論的事情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如果這堂課就到這裡,在場的日本、韓國、中國同學恐怕得帶著一些尷尬,或者遺憾情緒離開。在教室裡的我們或許不贊同這些引發紛爭的作法,但我們卻也暫時無法改變狀況,更無法改變自己的出身國籍。

如果說這樣的教學內容,反而引發了民族主義情緒,那恐怕大大違反了原本的目的。了解問題的根源,然後試圖思考解決可能,或許是更好的結果。

既然日本政治人物的行為動機,是來自日本國內右派的支持力量,「我們可以由下到上,從民間團體的交流著手,交換各國民間對於二戰歷史的記憶」;「由上到下也是可能的方案,需要各國政治領袖體認到,這樣的相互刺激,容易引發糾紛,進而願意犧牲一點操作國內民族主義的政治好處,來交換區域上和平的氛圍」。

這一切聽起來是個巨大的工程,而且也讓人懷疑,在這段歷史逐漸被淡忘,只剩下仇恨跟傷痕還歷久彌新的情況下,有多少人願意處理這個問題,而非利用這個問題?

Photo Credit:  kawamoto takuo  CC BY 2.0

Photo Credit: kawamoto takuo CC BY 2.0

迴響

在那堂課後,我在臉書上發了一篇文章抒發感想,意外引發了一些討論與迴響。

一位目前在英國留學的朋友看到我在臉書上討論這個議題,丟了訊息給我。「我與德國同學討論過二戰的問題,他們大多認為這些議題十分重要,並且把如何維持和平、避免戰爭,當作他們的責任。」歷史問題並沒有因為時間過去而被淡忘,反而轉化成新世代的責任。

我正思考著這句話的時候,一位日本同學傳來了訊息。她雖然看不懂中文,但卻透過懂中文的朋友解釋,了解我文中呼籲日本民眾重視國內右派勢力左右國內政局的問題。「我非常同意你的觀點,我覺得日本民眾不應該讓右派隨意把責任卸除掉,這是我們不同國家的民眾必須一起討論的問題。」

後記

喝掉了剩下四分之一,涼掉的咖啡。我開始思考這篇長篇大論,該不該放出來給讀者看?因為即便是我也有點懷疑,這個議題,台灣有多少人有興趣?

我又想著,即便是台灣看似在這個議題上缺席,但當我在課堂上、網路上發表看法時,仍有許多人參與討論。或許我應該把文章發出去,因為這是一個理解文化差異,與釐清共同價值的過程,而台灣不應該沒有自己的聲音。從例子中,台灣或許也可以反思國內諸如白色恐怖二二八事件,乃至於當今藍綠意識型態對立的結。我們是在試圖處理問題,還是利用問題?

正因為身處存在高度文化、國籍差異的地方,所以我在這堂課上討論議題時,對顧及他人感受、想法的重要性有強烈的體認。相形之下,我們在台灣常看到許多帶著種族、國家歧視或偏見的用語,也可能無形間帶來我們與其他國家相處的障礙。更不用說一些不知從何而來,對一個國家整體的仇恨態度了。這堂課的收穫,其實比我想像的還多。

註:本文描述的課程主題是「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與日本道歉議題如何影響東亞國際關係」,而本文的出發點是在強調跨文化理解與共同價值的形塑,並非追究歷史責任。

相關文章:

本文獲洞見Insight-國際事務評論網授權刊登,原文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