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因應氣候變遷及再生能源成本下降,東協各國擬發展聯合電網

因應氣候變遷及再生能源成本下降,東協各國擬發展聯合電網
2023年5月,出席東協峰會的各國領導。 Photo Credit:GettyImage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由於氣候變遷及再生能源的成本下降,東協國家計劃實施區域性共享電力的計畫。跨國電網預計可以縮小地區差異並減少發電成本,但也有專家指出,「互不干涉」的原則以及建設成本高昂。可能會成為東協國家發展聯合電網的障礙。

美聯社》報導,由於氣候變遷及再生能源的成本下降,東協國家(ASEAN)正積極實施區域性共享電力的計畫。

如馬來西亞和印尼於8月在峇里島簽署了一項協議,兩國將共同研究18個可以建立跨國電路的潛在地點,據估計,這些跨國電路生產的電力相當於33座核電廠一年的發電量。

印尼雅加達東協能源中心的電力專家蘇里亞迪(Beni Suryadi)表示,這些計畫在經濟和技術上都是可行的,而且現在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支持。

全球聯合雜誌》報導,2017年跨國電力貿易僅佔東南亞地區發電量的2.7%,主要由泰國和寮國2國進行。現在越來越多的東協國家將共享電力視為經濟上擺脫燃煤和其他化石燃料依賴的一種方式。

例如,越南希望透過離岸風電,建立一個區域性電網,以便向鄰國出售再生能源,而馬來西亞砂拉越州則希望向鄰國印尼出售其水力發電。

實際上,東協10國在20年前就開始構思區域電網計畫,但因技術障礙及各國之間的政治不信任,進展陷入停滯。然而,各國意識到必須加緊腳步。

據2021年聯合國氣候會議的報告,到21世紀中葉,氣候變遷可能會使東南亞減少三分之一以上的經濟潛力、威脅該地區的發展及擴大貧富差距。

蘇里亞迪表示,由於電力需求仍持續上升,東協各國政府已經意識到,在擺脫化石燃料的過渡期間,需要區域性聯合的電網。

「這已成為每個國家的迫切需求。」蘇里亞迪說。

GettyImages-1235947988
Photo Credit:GettyImages
印尼蘇拉亞發電廠(Suralaya Power Station),也是東南亞最大的燃煤發電廠。

過去,東南亞高度依賴化石燃料,但近年來再生能源的成本下降,水力發電、太陽能和風電變得更加便宜;以及氣候變遷的考量,東協各國越發支持聯合電網。

人口700萬的寮國在過去15年裡建造了50多座水壩,向泰國、越南和中國出售電力來獲利,奠定「東南亞電池」的地位;擁有600萬人口的新加坡,幾乎沒有自然資源,必須透過進口才能實現其再生能源目標。

此外,區域電網可以縮小電力需求地區和供電地區之間的差距,並協助各國應對如石油價格上漲的外部衝擊,甚至可以削減電力成本:例如,歐洲監管機構估計,2021年歐洲透過電力貿易節省了360億美元(約新台幣1兆6千億元)。

聯合電網還可以為偏遠地區的社區提供可靠的電力。地處偏遠的婆羅洲島西加里曼丹村落長期供電不穩,無預警的停電迫使商店關門、人們使用柴油發電機已成為生活常態,直到2016年,來自鄰國馬來西亞砂拉越的一條170公里長的跨境電線改善了這種狀況。

總部位於巴黎的國際能源總署能源分析師a庫瓦哈塔(Rena Kuwahata)表示:「跨境電網是一種不用動腦筋就能做到的方法,因為其他地區也曾這樣做過,而好處是顯而易見的。」

東協發展聯合電網的困境

然而,東協作為一個政治和經濟聚集體,其核心原則是「互不干涉」,意味著成員國往往迴避聯合計畫,而聯合電網的潛在好處可能會與各國能源優先議程不一致。

例如,馬來西亞每年只有1%電力來自再生能源;印尼為了試圖發展國內的再生能源,曾在2021年禁止出口再生能源。

東協能源中心另一位專家沙妮(Nadhilah Shani)表示,聯合電網的野心為各國帶來了一個「困境」,因為各國可以自行向鄰國出售再生能源以擺脫化石燃料,也可以利用自身的資源達成防止氣候變遷的目標。

技術問題也是另一個障礙,每個國家的電壓可能有所不同,電網容量也可能不盡相同。

此外,東協能源中心稱,電力產業至少需要約2800億美元(約新台幣9兆300億元)的投資。

過去,中國透過「一帶一路」投資了東南亞地區部分的能源基礎設施建設,但一帶一路也為東協各國帶來債務壓力,如寮國在2021年賦予一家中資控股公司25年的電網營運特許權。

東協能源中心電力專家沙妮表示,由於成本高昂,因此建造電網所需的私人融資可能會影響工程的建造方式和地點。不過,她也指出在電力傳輸方面,東協國家會將其視作優先事項,會比中國投資發揮更大的作用。

「東協各國處於有利地位,可以在貿易方面進行合作,我們也達成了共識。」沙妮說。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歐穎慈
核稿編輯:杜晉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