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如果「藍白合」是件容易的事,柯侯就不會直到今日還在糾纏

如果「藍白合」是件容易的事,柯侯就不會直到今日還在糾纏
圖為2025世界壯年運動會確定由雙北市共同主辦,去(2022)年11月2日下午在台北舉行授旗典禮,時任台北市長柯文哲(前右)與新北市長侯友宜(前左)出席,兩人一同步入典禮會場。|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如今國民黨雖仍高呼整合,卻已是「侯柯配」成為主流,且據筆者了解,國民黨地方派系再怎麼不喜侯友宜,都不會接受國民黨禮讓柯文哲,如果黨中央真的一意孤行,地方組織便不會大力動員。因此說得更直接,「柯侯配」看起來是選項,卻基本上不可能實現。

文:劉燕婷

自2024總統選戰開跑以來,在野藍白整合便一直是重要話題。

第一波高峰是6月國民黨內亂開始後,因為侯友宜的支持度崩盤墊底,柯文哲則持續上揚、甚至一度超越賴清德,導致國民黨出現了「藍白合」呼聲,並有部分聲音暗示應該「禮讓柯文哲」,例如立委羅智強提議的「政黨輪替大聯盟」,便被解讀是要「棄侯保柯」,儘管羅智強本人嚴正否認。

第二波高峰是8月下旬郭台銘宣布參選後,因為非綠陣營的候選人多達三組,所以有不少聲音呼籲侯友宜、柯文哲、郭台銘進行協商,希望在三人之中形成一組候選人,以求集中選票「下架民進黨」。其中,由於郭台銘民調墊底,所以呼聲最高的還是「柯侯配」與「侯柯配」。

在筆者看來,郭台銘如今已是強弩之末,不僅副手賴佩霞的美國籍放棄時間成謎,就連原本答應幫忙的國民黨地方派系也紛紛離去,各方不是作壁上觀就是「再倒戈」回侯陣營。被孤立至此,即便郭台銘硬選到底,結果恐怕也是嚴重泡沫化,對藍白都構不成威脅。

從這個視角來看,柯文哲與侯友宜的組合、消長,才是非綠陣營真正能對賴清德構成威脅的關鍵。當然,「藍白合」的現實難度不小,但要集中非綠陣營選票,也不一定非要整合,還可以操作台灣選舉常出現的「棄保」:只要侯友宜與柯文哲當中一人能在選前民調取得較大領先,例如領先對手10%以上,其政黨便能呼籲選民「集中選票支持第二名」,導致第三名的最終得票遠遠小於民調數據,第二名則因此壓過第一名險勝。

筆者已在此前的「賴清德隱憂」兩篇文章中提到,賴清德並非此次中美共同屬意的人選更面臨民進黨8年執政的弊案連環爆,如果非綠陣營最後又只有一位強勢候選人,那麼賴清德就算眼下風光,也極可能被開票結果甩一耳光。

藍白合的誘因與障礙

回顧藍白合呼聲,這一想法的底層邏輯乃是「政黨輪替」,也就是支持者以「下架民進黨」為最高目標,呼籲柯文哲與侯友宜當中一人犧牲自己的總統夢,來成全非綠陣營的選票集中,並要求國民黨與民眾黨共組執政聯盟,來阻止民進黨再成立法院多數。

平心而論,這一構想有其現實基礎,因為賴清德的聲勢確實不如2020年的蔡英文,後者支持度自2019年下半起便穩定在維持40%以上,甚至還有不少衝破50%的紀錄;反觀這次賴清德,雖然穩定領先其他候選人,其支持度卻只在30%至40%的區間浮動,即便8月訪美後一度衝破40%的天花板,卻很快又因雲豹能源、巴西進口蛋的醜聞跌回30%的區間。從這一視角來看,非綠選民對「藍白合」的期待情有可原。

但話說回來,如果「藍白合」是件容易的事,柯侯就不會直到今日還在糾纏。聚焦現實,不論「侯柯配」或「柯侯配」,兩者都有不小的實現難度與障礙。

首先是「侯柯配」,其核心訴求就是柯文哲的退讓,不論是同意擔任侯友宜副手,或是換取擔任藍白聯合政府的要職,總之就是柯文哲放棄競選總統,成全國民黨與侯友宜。

在這一構想的支持者看來,5月至9月的民調起伏已經證明,所謂「柯文哲崛起」只是曇花一現,因為即便柯能趁國民黨內亂、民進黨攻擊侯友宜的空窗期野蠻生長,在宣傳系統順風推進的情況下,也只能讓民調勉強突破30%。之後面對民進黨鋪天蓋地的網軍側翼攻勢,柯文哲團隊就明顯敗退、打不了逆風宣傳戰,其民調很快跌回20%,與此同時國民黨已逐漸整合,在民眾黨組織戰力幾乎為零的情況下,柯文哲越往後走只會越勢弱,因此不如見好就收,與國民黨進行整合。

以上想法在如今的國民黨可算主流,在民眾黨也有部分贊同者,卻不是非綠民意市場的壓倒性多數。因為在民眾黨的支持基礎中,有部分選民來自極度排斥國民黨的光譜,如果不是民進黨過於腐化墮落,其或許也不會選擇支持民眾黨,因此如果柯文哲選擇成全侯友宜,民眾黨的現有民意必然無法全部轉而支持「藍白合」,而是會有部分不滿者選擇不投、或是乾脆咬牙回歸民進黨。

此外,民眾黨內部也存在堅決不與國民黨合作的「主戰派」。在其看來,民眾黨一旦與國民黨合作,就會失去立黨的理念基礎,支持度可能崩盤,且沒有總統候選人加持,本就弱勢的民眾黨立委選情必定雪上加霜。簡單來說,就是「輸也要選到底」,其代表人物則是柯文哲競辦總幹事、2022年的台北市長參選人黃珊珊。因此即便柯文哲真對「侯柯配」起心動念,如何說服支持者與黨內,將是無法迴避的挑戰。

接著是更加困難的「柯侯配」。基本上這個組合只有在侯友宜嚴重崩盤時才有話題,且主要是國民黨內亂下的產物,其組成又可分為「短視投機派」與「公報私仇派」。

其中,「短視投機派」主要以羅智強等國民黨立委參選人代表,基本上就是一見6月的柯文哲聲勢高漲、侯友宜「勝選無望」,便希望國民黨禮讓柯文哲,來拉抬包括自己在內的立委選情;「公報私仇派」則以蔡正元等人為代表,基本上就是一群在馬英九時代與金溥聰嚴重交惡的國民黨人,眼見金來擔任侯友宜競辦執行長,便寧可國民黨禮讓柯文哲、也不能讓金溥聰得分。

但隨著柯文哲民調再被侯友宜超越,柯陣營的宣傳戰遭遇瓶頸、組織戰力也基本為零,「柯侯配」逐漸喪失了討論正當性。如今國民黨雖仍高呼整合,卻已是「侯柯配」成為主流,且據筆者了解,國民黨地方派系再怎麼不喜侯友宜,都不會接受國民黨禮讓柯文哲,如果黨中央真的一意孤行,地方組織便不會大力動員。因此說得更直接,「柯侯配」看起來是選項,卻基本上不可能實現。

柯文哲的必然殞落是關鍵


“2024總統大選”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