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如果山道猴子在2024年總統大選投票,他會支持誰?

如果山道猴子在2024年總統大選投票,他會支持誰?
Photo Credit: 擷取自《山道猴子的一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當收入一直僅能維持生活基本所需,或收入甚至趕不上生活基本開銷,長時間下來會使人陷入一種經濟不安全感的焦慮。在政治上,研究也發現經濟不安全感是跨國普遍存在的現象,是解釋民粹主義出現背後的重要因素。如果充滿經濟不安全感的山道猴子如果去投票,他最有可能會支持哪個候選人?

文:顏維婷(美國富蘭克林與馬歇爾學院政府系助理教授)

今年在台灣當紅並引發眾多討論的影片,莫屬YouTube上觀看次數已超過一千萬人次的《山道猴子的一生》。

《山道猴子的一生》講述一個喜愛重型機車並在山道上飆車的年輕人,為了虛榮心以及吸引他人關注,透過非法信貸購買與改裝重型機車,最終在山道上車禍的悲劇故事。片中觸及年輕人低薪工作的環境、信用過分擴張、親密關係情緒勒索等當前社會重要的社會議題。(還沒有看過影片的讀者歡迎點閱連結去看)。

《山道猴子的一生》有非常多值得討論的議題,其中描述的低薪工作環境引發許多人共鳴。很多人(特別是與山道猴子年紀相仿的年輕人)同樣必須在低薪、工時長的環境工作,雖然有收入,但收入常常不足以支應個人支出,就是所謂的窮忙族/薪貧族/月光族。有月光族甚至到需要透過擴張信用的方式去填補收入與支出的差距(當然,在山道猴子的例子裡他的支出屬虛榮品,非屬必要支出)。

當收入一直僅能維持生活基本所需,或收入甚至趕不上生活基本開銷,長時間下來會使人陷入一種經濟不安全感的焦慮。很多研究指出,長期處於經濟不安全的環境中,對人的心理與身理健康都會產生負面的影響,甚至引發其他面向的不安全感。在政治上,研究也發現經濟不安全感是跨國普遍存在的現象,是解釋民粹主義出現背後的重要因素。

這篇文章是一個知識上的習作,試圖去回答,充滿經濟不安全感的山道猴子如果去投票,他最有可能會支持哪個候選人?

山道猴子的經濟不安全

首先,先快速解釋一下建構經濟不安全的各個面向。經濟不安全感是指一個人落入非自願(且很多時候也無法預期)的經濟困境,在主觀上對人的身心理造成的負面影響。一般來說,討論一個人的經濟不安全感程度會從幾個面向切入:

  • 這個人是否有發生未在預期內的經濟衝擊?(例如:突然生病或事故以致於無法工作)
  • 這個人在工作上的工作不安全感程度,也就是說是不是有立即失業風險。另外,我們也會關注這個人在勞動市場是否處於不利位置(例如:臨時工、兼職工、契約工…等)。片中雖然未明說,但在超商打工的山道猴子很有可能就是契約工或兼職工,是屬於工作相對不穩定的群體。
  • 在收入方面,這個人是否有入不敷出的現象,這部分也包含家庭負債的程度,若信用擴張太快,也代表支出增加,在收入沒有顯著增加的情況下,只能以舉債度日,或是很容易積欠各種卡債,更增加收入面向的不安全感。這就是山道猴子的生活。山道猴子明顯在收入面向的經濟不安全程度很高。
  • 最後一個面向就是資產面向。資產面向測量一個人遭遇未預期的經濟困境時,是否有足夠的資產作為緩衝,可以幫他度過難關的程度。資產有助於減緩前面三個面向帶來的經濟不安全感程度。在片中,山道猴子明顯地只有重型機車這項資產可以變賣,若他聽從朋友的建議將機車變現,可以幫助減輕他在背負的經濟負擔。

在這四個面向當中,研究者最常聚焦的是「工作」與「收入」兩個面向的不安全感。特別是在新冠肺炎之後通貨膨脹的速度驚人,很多家戶收入成長的幅度趕不上通貨膨脹的速度,收入面向的不安全感重要性大大增加。例如在美國,有60%的人表示自己現在的收入只夠支應每月支出,沒有任何餘裕存錢,擔憂自身經濟不安全感的人數創新高。

研究上,經濟不安全感一直是政治經濟學一個重要的研究主題,因為經濟不安全感可能會形塑人民對很多政策的偏好,也有很多研究指出,經濟不安全感也是民粹主義興起的背後成因。

s7kr4ign53917jer01616tjl0u84n6
擷取自YouTube 山道猴子的一生

在台灣,誰缺乏經濟安全感?

在台灣,經濟不安全感的現象有多嚴重?除了像山道猴子一樣的人以外,還有哪些人在經濟上感受到的不安全感會特別高?經濟不安全感高漲又會帶來什麼樣的政治後果?

筆者先前有針對這個問題做了研究,發表了〈Labor Market, Economic Insecurity, and Populism in Taiwan〉在《台灣民主期刊》(Taiwan Journal of Democracy)上。在文章中,筆者使用2014年與2018年的「亞洲民主動態調查」(Asian Barometer Survey)當中的台灣調查資料來回答以上問題。

首先,筆者用以下兩題來測量每位受訪者的經濟不安全感程度:

「請問您家庭的總收入是否足以滿足您的需求?」

「請問您有多擔心您的家庭在接下來的12個月內可能失去主要的收入來源?」

第一題測量的是受訪者主觀感受上已經「入不敷出」的程度,這表示受訪者雖然有工作,但還是常常有捉襟見肘之感,甚至需要透過擴張信用去支應所需的開銷。一旦信用過分擴張,往往會陷入更深的還債困境,收入遠遠趕不上需要支應的開銷。如果山道猴子來回答這個問卷,他肯定是工作貧窮一族,會在這題上回答「收入不足以滿足需求」。

第二題測量的是受訪者主觀上感受家中未來可能會遭逢變故導致收入來源全失的風險,最可能的原因會是因為失業造成,但也可能是因為其他健康或意外變故導致收入驟減。

筆者發現在台灣,在2014與2018年,都有超過四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有入不敷出或未來很有可能失去收入的現象(2014年有33%表示如此,2018年有28%表示如此),人數並不少。

那在台灣會感知到「經濟不安全」的群體究竟是誰?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筆者跑了統計迴歸(依變項是經濟不安全感程度、自變項則是各個可能影響的社會經濟變數),結果如下圖一。Y軸是經濟不安全感程度,X軸顯示的是各個可能影響的變數。每條直線代表該變數對經濟不安全感的影響。若直線高於0以上或以下(不包含0)則表示該變項會顯著影響經濟不安全感程度。直線碰觸0則表示該變數對經濟不安全感沒有影響。

結果顯示,經濟不安全感與藍綠、統獨都沒有關係。泛藍的選民並不會比泛綠的選民感受更高的經濟不安全感。認為中國對台灣的經濟帶來正面影響的選民也未因此感受到比較低的經濟不安全感。相反地,是一些常見的社經條件會決定一個人經濟不安全感的程度。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感受到經濟不安全感、教育程度與收入較低者也比較容易感受到經濟不安全感。

image_(142)
影響經濟不安全感的因素(Y軸是經濟不安全感程度)

經濟不安全、中國因素與柯文哲

筆者認為這個結果最有趣的地方,是經濟不安全感與中國因素或藍綠互不隸屬也不互相影響,畢竟,主導台灣政治的主要分歧一直都是與中國相關的因素(不管是統獨還是與中國交往的態度),既然經濟不安全感與中國因素互不隸屬也不互相影響,經濟不安全感高漲在台灣會帶來什麼樣的政治後果呢?


“2024總統大選”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