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國」連環恐攻慶祝「建國」周年:要讓齋戒月變災難月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IS在不同地區拓展暴力氛圍,而且全球都可能有意識形態偏激的「孤狼」受其影響,獨力展開恐怖攻擊,這是最令人憂心的趨勢。
聯合報導,26日是個血腥的日子,短短三小時內,歐、亞、非三大洲的三個國家都發生了恐怖攻擊事件。其中造成最多死傷的科威特清真寺爆炸案和突尼西亞血洗度假勝地的襲擊,激進組織「伊斯蘭國」(IS)已承認責任。法國恐攻凶嫌則自稱與IS有關連。種種跡象顯示,一年來IS不僅在全球招募聖戰士赴中東地區攻城掠地,其恐怖影響力更擴及全球。
(相關報導:黑色星期五:科威特清真寺遇襲27死、法國工廠1頭顱釘門上)
遜尼派激進組織IS是在去年6月29日宣告建立的政教合一「哈里發國」又是在伊斯蘭教重要的「齋戒月」時期,外界猜測,IS是否以發動襲擊「慶祝」成立周年。這一年間IS攻城掠地,儘管美國持續空襲IS逾半年,耗資近30億美元,似乎對該組織元氣傷害不大。
IS上周還嗆要讓「今年的齋戒月變成異教徒、什葉派及叛教徒的災難之月」,並呼籲聖戰士「在此聖月,勇於殉教」。美國華府智庫Clarion Project分析師說:「齋戒月期間,穆斯林參加聖戰的義務是平日的10倍,在這期間為聖戰而死,獎賞也是平日的10倍。會有IS的支持者一直等到現在才發動攻擊,獲得最多的獎勵。」無論上述三起攻擊是否真是IS策動,IS支持者的確有可能特意選在這個敏感時機發動攻擊。
IS去年6月29日宣布建立「哈里發國」,亦即由單一宗教與政治領袖「哈里發」統治的伊斯蘭國,領導人巴格達迪(Abu Bakr al-Baghdadi)也改名自稱「哈里發伊布拉辛」,號召全球穆斯林效忠。當時許多西方媒體報導此事都帶戲謔口氣,認為這名極端狂人在敘利亞、伊拉克等戰亂地區打下一點地盤,就做起皇帝夢,想成為全球穆斯林共主。
沒想到,一年來,IS雖然在戰場上有得有失,卻在伊拉克和敘利亞站穩腳跟,迄今共掌控卅萬平方公里土地。在上月17日,IS奪下伊拉克西部城市拉馬迪(Ramadi),反映其強攻能力,3天後,IS再攻陷敘利亞古城帕爾米拉(Palmyra),兩者都不是突襲而得,由此反映出IS已具有在兩重戰線上強攻的能力。

Photo Credit: IHS Jane’s Terrorism and Insurgency Centre
外界起初對IS所知不多,只認為他們是一群在敘利亞和伊拉克取得一些土地的極端伊斯蘭武裝分子。西方到最近才知道,IS高層包括最少25名伊拉克已故獨裁者海珊(Saddam Hussein)的舊屬。這批IS領導層不是無組織的普通人,而是有幾十年經驗的軍人或官員。
中央社報導,監督團體「敘利亞人權瞭望台組織」28日指出,IS建國1年以來,單在敘利亞就殺了3000多人,其中近1800人是平民,74人是兒童。伊拉克部分沒有可靠數據,但據信IS在那裡也殺了數千人。兩國因對抗IS而喪命的恐怕有數千人,包括敘利亞反抗軍、政府軍、兩國的庫德族戰士,伊拉克政府軍和什葉派民兵。
卡內基中東研究中心(Carnegie Middle East Centre)資深中東問題專家沙葉(Yezid Sayegh)指出,IS崛起原因是「敘伊兩國的失敗,以及兩國宗教派系分歧,加上腐敗與數十年來的威權統治」。
IS在西方長期大舉轟炸下仍能保持實力,也要歸功於其宣傳部門。IS擁有一支高質素的科技隊伍,利用網上宣傳戰塑造IS的美好形象,吸收大批海內外支持者加入。西方估計,目前有2萬2000名外國人加入IS,當中七成是在過去一年慕名加入,估計現時IS總人數達到10萬人。
西方媒體經常報導IS的恐怖統治和對待敵人的殘酷手段,反而吸引全球激進分子投效,連在非洲綁架殺人無惡不作的知名激進組織「博科聖地」(Boko Haram)都宣布加入IS,一年來其聲勢愈來愈大,能見度早已取代「基地」(al Qaeda)恐怖組織。
相關報導:
「博科聖地」併入IS改名「伊斯蘭國西非省」 傳IS領袖遭空襲重傷癱瘓
「伊斯蘭國」強勢崛起 「落伍前輩」基地組織被逼上絕路
匿名北非情報官員透露,IS在不同地區拓展暴力氛圍,傳達「我們可以到達任何地方」的訊息,而且全球都可能有意識形態偏激的「孤狼」受其影響,獨力展開恐怖攻擊,這是最令人憂心的趨勢。
中時報導,IS建國周年前夕,英國《獨立報》走訪伊拉克安巴省大城法魯賈(Fallujah),化名「沙隆」的理髮師控訴IS的殘暴惡行。他說,IS在掌控的伊拉克和敘利亞大片地區實施嚴刑峻法,輕則鞭刑,重則處死,令百姓苦不堪言。IS施行的其它伊斯蘭律法還包括:嚴禁吸菸或抽水煙,若被查獲,違者將被抽80鞭。若屢犯不改,最重甚至可被判死刑。此外,不准使用IS的阿拉伯文縮寫「達伊沙」(Daesh),觸犯者將被抽打70鞭。
與男性相比,IS統治下的婦女在穿著和行動上受到更大限制:年輕女孩不准穿牛仔褲,不可化妝,出門必須穿戴頭巾和罩袍。另外,婦女須有男性親友陪同才能上街,若遭宗教警察發現,女子的丈夫將遭80下鞭刑。此外,婦女在市集或商店內,一律不准坐在椅子上;女子美容店或針線縫紉店若被發現有男人進入,將遭勒令停業;至於婦產科醫生,也強制須由女性擔任。
一圖看懂——讓專業的來,居家照顧服務員都在忙什麼?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長照服務成為承擔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隨著時間的推進,所謂的「高齡化」、「少子化」社會,已經從一個社會學名詞,成為我們的日常。根據內政部統計,2017年起,台灣的老年人口比例正式超過了14%,今年老人人數則已超過425萬,預計到2025年,每五位居民中,就將有一位是65歲以上的長者。這不僅是一個數字上的變化,更是對我們社會結構和價值觀的挑戰。
在這樣的變遷中,其實許多長者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能夠在自己熟悉的家中,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然而,面對快速變化的社會和家庭結構,這樣的願望似乎越來越難達成。取而代之的,是長者們必須獨居,或與同樣年長的配偶互相照顧的現實。因此,長照服務成為承擔這些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
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1. 備餐服務、協助進食:
服務內容:依照長輩的需求、營養狀況和牙口狀況準備餐點及協助進食。
眉角:如果長輩牙口較不好,居服員會將餐食煮得較軟或打成泥、剪碎, 讓長輩容易進食。若長輩排斥泥狀食物,則將豆類或穀物類食物打成稀狀,讓長輩直接飲用。需要依照長輩的吞嚥能力,準備合適的餐具。一般會建議長輩自主進食,若需要由居服員協助,則必須注意餵食的速度及進食速度。但不管長輩是否可自行進食,居服員皆需要請長輩張口確認是否食物皆已吞嚥完畢,避免長輩因為食物留在口中而嗆到,發生危險。
2. 沐浴服務: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穿脫衣服、進行沐浴。
眉角:沐浴的過程需要注意水溫,以手臂內側測量溫度是否適中。須注意避免水流到眼睛。沐浴的過程會坐在馬桶或是便墊盆椅上,若長輩仍有行走能力或手部功能,居服員會鼓勵長輩自己清洗正面,背面由居服員協助,以維持長輩的生活機能,延緩退化。在沐浴的過程中,居服員須注意長輩的隱私,但也同時必須注意通風,避免室內太悶導致長輩或居服員昏倒。
3. 陪同外出、陪同就醫、採購:
服務內容:許多個案因身體狀況較難獨自外出,因此居服工作中陪同外出散步或就醫、協助個案採購日用品都是很重要的服務,攙扶步伐不穩的長輩到外面散步運動,或是為長輩採買衛生紙、洗髮精等日常用品,讓他們可以生活地更加舒適。
4. 基本日常照顧: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翻身、移位、修剪指甲、協助上下床、刷牙洗臉、協助換尿布等基本日常照顧。
眉角:在進行任何活動前,確保環境安全,無滑倒或絆倒的風險。使用適當的輔助工具和技巧,來避免造成長輩或照顧者的傷害。注意個人和環境衛生,以防止感染。考慮長輩的健康狀況和特定需求,並根據這些需求調整照顧方法。在進行照顧時尊重長輩的隱私和尊嚴。
除了以上四項最基本的服務項目之外,還有足部護理、管灌、翻身拍背、測量生命象徵、肢體關節活動、陪同外出、陪同就醫等等服務,都可以依不同長輩的需求來安排。
伊甸基金會自成立之初,就秉持著一個堅定不移的使命:為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提供持續不斷的支持與服務。這一理念源於創辦人之一、已故的身障作家劉俠女士,以及六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共同懷著一個夢想,希望無論是誰,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自由自在地生活和成長。劉俠女士曾這麼說過:「有一大片園地,種花種樹,養各類家禽,有工場、有房舍、有足夠的場地供人休閒娛樂。徜徉其間的,是那些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到、走路走不好,以及弱智、顏面傷殘、心智障礙的孩子…這是他們的伊甸園。」
走過四十年的歲月,伊甸基金會期待著,有一天,這個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感到安全、溫暖和被接受。為了這一天的到來,伊甸基金會會繼續努力,承擔起照顧和支持的責任。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居家服務、失智據點、喘息等專業多元的服務,疼惜長輩及照顧者,讓長輩在最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安心、放心、快樂地好好變老。詳情請上網搜尋「伊甸 老人照顧」,或撥打支持專線0800-025-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