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人員不只是背著神主牌在救災,原來還多背了另一件東西...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如果工作場地危險不解決、工廠從業人員的執照裝備不願投資,出事只會找消防人員當替死鬼,救的好是應該、救不好告國賠,那麼業主的責任呢?
文:蔡宗翰
又是一則救災引發國賠的消息…6月26日的新聞:『消防員救援引閃燃燙傷人,判國賠412萬!」一名林姓清潔工5年前在新北市林口一家工業公司清洗油槽時,不慎摔落4.8公尺深的油槽,因氧氣不足昏迷。消防員獲報至現場用電動切割器切割油槽時產生火花(新聞寫接續引發「閃燃」),導致林男嚴重燙傷,因此怒告消防隊國賠。
高等法院的看法認為,林姓清潔工遭閃燃燙傷後,消防員隨即用救助器材車的吊臂,將林吊掛救出油槽,法官因此認定:「除了電動切割外,消防員還有其他適當的救援方法,當時若先採吊掛救援,林男可能不會被燙傷」,因此判新北市消防局國賠412萬元。對於這則新聞,我有幾個看法:
不要亂拿『閃燃』混淆視聽
從火災與燃燒理論來看,這次事件是「油槽內殘油揮發的可燃性蒸氣所引發的爆炸」,跟「閃燃」一點關係都沒有!簡單來說,「閃燃」一般發生在一個起火的密閉空間,室內溫度升高並蓄積大量可燃性氣體,當溫度再持續上升至逾攝氏500度時,火場內所有可燃性氣體瞬間全面燃燒,變成一片火海的現象。(有興趣的朋友請看林金宏組長對於『閃燃現象』的完整說明。)
沒有人能在火場內看到「閃燃」,因為閃燃發生之前,其所產生的濃煙及高溫,早就讓身處在那個環境的人一命嗚呼。而消防隊更須慎防,如果貿然進入火場,突然遭遇閃燃就會有生命危險。
媒體不該拿「閃燃」混淆視聽,對新聞來講或許只是一個名詞的誤用,但會讓民眾誤以為火場只有「閃燃」最危險(其實是濃煙),也會讓我們到處辛苦地防火宣導,所好不容易累積的成效毀於一旦。
救災要考量時間、情境與邏輯
這事件我沒到現場,無法針對「救災動作的細節」評論,但我們必須認清一件事:「火場救災要考量時序與情境」,而不是在事後坐在會議桌上「看」紙本資料,然後用「想」的。當大家都是神,在危急時刻還可以開圓桌會議討論完,再繼續救人嗎 ?
任職新北市政府消防局的Eden Li 正是現場進行切割救災的消防員,他在這則新聞底下留言:
「下切命令的是我,到達現場該名工人已昏迷超過20分鐘,我們除了給給氧也進行了很多嘗試(雙節梯高低所救援、太洛林等),皆無法成功。 至於會下切割是因儲槽內儲存是重油非柴油(一開始皆說沒其它東西,上法院才說有柴油),且為空桶清洗,我認為有機會嘗試,且為避免他缺氧太久造成腦死(腦部缺氧8分鐘以上即不可逆),在內外2水線水霧防護下進行。」
「至於最後為何用吊掛,救援點在廠內,工廠入口處堆滿了棧板約2樓高,僅剩1米左右可進出,後來好不容易找到一個會開堆高機的來幫忙移棧板,花了20分鐘,救援通道最窄處僅160公分左右,我們器材吊臂車寬190公分,我硬開車倒退ㄎㄟˊ進去,在連腳架都無法打開狀況直接吊掛。我盡力了,至於最後會如何,隨便了,我坦蕩蕩能面對自己的心就好,從不後悔!」
這事件的真實情況是,報案後消防隊抵達現場後,工廠門口的雜物(棧板約2樓高)阻礙消防車進入,消防同仁進到廠內面對3樓高的槽體,第一時間沒有消防車支援、而槽頂只能站一個人,不切割槽體該怎麼救?
此時我們消防同仁也同時面臨林姓清潔工已經開始缺氧的情況…後來爆炸了,兩個救護人員倒了,工廠老闆才用堆高機把門口雜物移開,救助器材車方有空間駛入廠內,然後旋即以吊臂將林吊掛救出油槽車。
發現時序與情境的問題了嗎?
爆炸前:這間工廠進入廠內的通道,因為自己堆積棧板,根本不通!消防隊該如何第一時間用救助器材車的吊臂,將林姓清潔工吊掛救出油槽?縱使如此,消防隊仍搶時效切割槽體,畢竟人命優先。
爆炸後:兩個救護人員倒了,工廠老闆才幫忙用堆高機把門口雜物移開,救助器材車方有空間駛入廠內…此時,裡面已經躺了三個了。
這是職安問題,非消防問題
職安!誰負責?
我與台灣防災產業協會鄭錦桐秘書長討論這個事件時,感嘆:「很擔心台灣以後沒有人要救人、醫人,究竟是黑心食安死的人多?還是救災醫病死的人多?」他也從職業安全、災害保險、救災人員保障的角度提出精闢見解:
「工作場域的安全與風險管理,如果工作場地危險不解決,出事只會找消防人員救,業主的責任也太輕鬆?錢也太好賺了! 台灣應該建立風險溝通的機制,確定風險利害關係人,由利害關係人負擔降低風險的各項費用,包含職安意外保險以及降地風險的設備採購,當然服務費用會增加,但是比起風險都由政府負擔而言更符合社會公平正義。」
「另外,消防人員也應該有保險,屬於操作意外所衍伸的人員與財產損失險。消防體系的從業人員負擔小金額,一旦有人出事必須理賠時,由該保險經費支付。」
是的,如果工作場地危險不解決、工廠從業人員的執照裝備不願投資,出事只會找消防人員當替死鬼,救的好是應該、救不好告國賠,那麼業主的責任呢?
另外,消防人員何嘗不是用盡各種方法想儘速救助傷患,救援過程也是在冒著生命危險,若因此也造成消防人員傷亡,試問誰來保障救援的消防人員?消防隊是公務人員,凡事逢法必輸,不但讓消防人員執勤時綁手綁腳,也對整體防救災機制造成重大傷害。
最後的語重心長
我們都說,消防人員是背著神主牌在救災,我看現在還多背了另一件東西:「狀紙」。以整件事情「咎責」的立場來看,我無疑地支持我們消防同仁,畢竟法官在判斷的時候是把所有的證據、資訊、背景資料都已經收集完整的情況之下,來做這個判決。
但是消防人員在當下緊急救災的時候,所獲得的災害資訊是混亂而且不完整,而且必須在分秒必爭的情況下做出困難的決策;面對災害,真的沒有你想的那麼簡單。法官如果這麼料敵機先、旁觀者清,以後救災出勤時,能不能都派個司法人員陪同去救災現場指揮擔任幕僚呢?
全文獲作者授權刊登,文章來源:作者部落格
責任編輯:鄭少凡
核稿編輯:孫珞軒
Tags:
用愛守護一個家:伊甸基金會「弱勢兒童服務計畫」,牽緊每位慢飛天使的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發展遲緩並非孩子成長的終點,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給予遲緩兒及家庭更多的療育支持,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我們常聽到的「發展遲緩」(developmental retardation),指的是嬰幼兒或兒童在知覺、運動、認知、語言或社交等方面,出現遲緩的狀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大約為6%至8%,以台灣每年平均有20到25萬新生兒計算,台灣每年大約有1萬5千名嬰兒,可能有發展方面的問題。
但是,發展遲緩並非無法矯治,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等等,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接連照顧兩代遲緩兒,她身心俱疲
今年4歲的蓁蓁,因為有癲癇及心房中膈缺損的問題,所以出生後便一直在醫院接受治療。後來醫院安排發展評估,發現蓁蓁不僅因為心臟影響整體發展,也有長短腳的問題。蓁蓁的主要照顧者是奶奶,但奶奶除了照顧蓁蓁,也要照顧有輕度智能障礙的蓁蓁爸爸。
蓁蓁爸爸小時候因糞便的細菌感染,發燒到40度後就醫住院,當時醫療跟早療觀念都不發達,並沒有發現蓁蓁爸爸的發展異狀。等到發現後,才趕緊接受早療服務。蓁蓁奶奶常常感慨地說:「因為太晚接受早療,所以成效比較有限,如果當初能夠早點發現的話,或許現在蓁蓁爸爸可以更好。」
雖然感慨,但是蓁蓁奶奶還是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陪著蓁蓁爸爸走過了早療之路。現在的蓁蓁爸爸不僅表現不錯,更透過就業媒合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平時除了上班,就是陪蓁蓁玩,兩人相處起來像是兄妹一樣充滿了童真的趣味,讓蓁蓁奶奶感到很欣慰。原本想說生活終於要步入正軌的蓁蓁奶奶,沒想到孫女也出現了發展遲緩的狀況。身為主要照顧者的蓁蓁奶奶,想到所有的努力跟辛苦都要再來一次,巨大的疲倦感讓她時常淚流不止。「但是,為了我這個孫女將來能夠自立自主,我現在不扛起來,還有誰能扛起來?」蓁蓁奶奶說。
在照顧的路上,永遠不該讓一個人踽踽獨行
情況和蓁蓁一家類似的家庭,其實並不在少數。隨著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家庭與人口結構改變,不論是上有長輩、下有子女、自己又有工作在身的三明治族父母;或是因父母忙碌而需將孩子交給長輩照顧的隔代教養家庭;資源不足、經濟弱勢的偏鄉家庭、單親家庭等等,在面對發展遲緩兒的照顧問題時,經濟、生理、心理所承受的壓力更加巨大。
根據衛福部統計,在2021年,台灣共有約1.9萬名兒童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以比例來看,遲緩兒接受早療服務的比例,遠低於遲緩兒的個案人數。這或許是因為受到過去「大雞晚啼」的觀念影響,有些家庭中的主要照顧者,可能無法及時,或者不願意面對嬰幼兒在發展上的異常狀況。而另一個原因則是發展遲緩並不像感冒或者跌倒擦傷一樣很明確。根據研究,目前只有大約20%的發展遲緩能夠找到原因,而在這些已知的原因中,還包括了各種先天的缺陷以及後天的影響。
染色體異常、營養缺乏、肌肉神經病變等都屬於先天的缺陷,像上文中的蓁蓁,就是因為遺傳性癲癇問題,而導致的發展遲緩。在後天的影響上,則有可能像是蓁蓁爸爸一樣在幼兒時期受到細菌感染,或者腦傷、腦性麻痺等等。另外也有可能是外在環境所導致,比方家人對於嬰幼兒疏於照顧和互動、兒童受虐,又或者是經濟弱勢的家庭,較無法滿足幼兒成長所需的資源,才導致發展遲緩。

無論原因為何,如果持續忽視嬰幼兒有遲緩發展的情形,對遲緩兒本身、家庭以及社會,都會帶來更沈重的負擔。試想,如果遲緩兒只能依賴主要照顧者而生活,隨著他的年齡增長,主要照顧者會老去、會生病,甚至有一天意外降臨,遲緩兒該怎麼辦?更重要的是,照顧遲緩兒的工作,也不應該只由一人扛起,因為長期照顧所產生的心理壓力,日積月累所導致的悲劇時有所聞。但這些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因為只要發現得早,遲緩兒在專業的支持和幫助下,可以減輕發展遲緩的狀況,更有機會跟上同齡孩子的發展步伐。
慢飛家庭特攻隊 寶貝成長大作戰
伊甸投入早期療育服務邁入第30個年頭,每年幫助超過2萬名發展遲緩兒童及家庭趕上成長步伐。根據伊甸的服務經驗,許多家庭在發現孩子有遲緩成長現象時,往往不知所措,如果再加上社會環境、家庭結構及生活經濟等壓力,整個家庭就會加速失序,面臨崩潰邊緣。因此,伊甸的早療服務,期許能成為每個早療家庭的堅強後盾,以家庭為核心,為孩子安排療育課程,並透過親子活動、親職講座及定期療育會議,幫助家長在育兒上建立實用的五大能力,包含「溝通力」、「學習力」、「自信力」、「決策力」以及「影響力」,讓家長更了解孩子的需求,並能積極且自信地陪伴孩子跨越成長阻礙,減輕照顧壓力。今年邀請到藝人楊祐寧擔任愛心隊長,期待能強化並帶來早期療育正面、積極的印象,讓有需求的家庭,願意主動尋求支援,接受伊甸專業早療顧問團的幫助,共同支持孩子在成長階段中的種種需求。

上文中的蓁蓁奶奶,曾經為了蓁蓁的發展,不管颳風下雨,騎著機車載著蓁蓁到醫院回診,一個月要跑醫院好幾趟,非常辛苦。後來蓁蓁開始接受伊甸的早療服務,短短兩年時間,蓁蓁就有了非常明顯、令人驕傲的進步。比方可以自行上下樓梯、戒掉了尿布,在生活自理及口語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其中最大進步是在環境適應上——原本蓁蓁相當依賴奶奶,剛開始進入日托班上課的前半年,常常會哭鬧。但現在已經可以自在的跟著團體一起活動,和同學們也相處很融洽,甚至能夠幫忙老師照顧比自己年紀小的孩子。
「蓁蓁是個體貼的孩子,她在接受早療服務之後,這些特質都慢慢的展現出來。」有一次蓁蓁奶奶在家中默默哭泣,被蓁蓁看到,蓁蓁便上前擦掉奶奶的淚水、安慰奶奶,讓蓁蓁奶奶覺得很驚訝,也很窩心。有時候蓁蓁奶奶在家裡接代工做,長時間久坐時後,蓁蓁還會自動自發的幫奶奶搥搥腰背。蓁蓁奶奶說:「看她那麼乖、那麼懂事,我就覺得再怎麼辛苦也很值得。」蓁蓁一天天的進步,讓蓁蓁奶奶覺得很欣慰,雖然還有許多成長挑戰等著蓁蓁克服,但現在的她,已經擁有更多可能性,順利長大、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伸手就有機會抓住的目標。
「當超人,可以不只有自己一個人」,伊甸早療服務一直鼓勵慢飛家庭勇敢站出來,也期待社會大眾給予友善對待及行動響應,支持伊甸「弱勢兒童服務計畫」,幫助慢飛家庭解鎖成長任務,大家一起努力,用愛陪伴一個孩子,守護一個家。詳情請上官網,或洽捐款專線0800-025-8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