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一場107億美元和1450億美元的戰爭:面對與中國軍事對峙,台灣能維持嚇阻實力嗎?

一場107億美元和1450億美元的戰爭:面對與中國軍事對峙,台灣能維持嚇阻實力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必須「重新思考並規劃它的國防戰略,強調防守方的非對稱優勢,設法不讓中國達成它的戰略目標,而不是企圖摧毀對方的武器系統。」

撰文:法緹姆(Tim Ferry)

儘管台海兩岸關係改善,中國仍繼續投入巨額國防經費,提升軍力,解放軍也依然以台灣為建軍的重要目標。採購先進武器與採行「非對稱戰略」,能否讓台灣克服提供足夠防衛力量的挑戰?

從表面上看來,如果與中國發生全面的軍事衝突,台灣要占上風的機會似乎不是很大。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的資料,中國國內生產毛額達到10.36兆美元(以購買力平價估算是17.63兆美元),以這樣的經濟實力,中國在國防方面所能投下的預算在全球居第二位,僅次於美國。北京公布的2015年國防預算達到1,450億美元,比去年增加10%,是中國國防預算連續第五年出現兩位數的成長。

中國實際的國防經費可能比這個數字高出許多,而且據美國國防部發布的2014年中國軍力報告,中國在全軍推動現代化,以便能「在短時間、高強度的區域事端中作戰,並且取得勝利」。這份報告說,中國拓展軍力的作為包括發展第五代戰機、先進飛彈科技,甚至將有航空母艦下水。

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期的目標是要將台灣收歸北京統治,美國國防部的報告說,依據這個目標,「為台灣海峽可能的衝突預做準備,包括嚇阻或擊敗第三方(也就是美國)的干預作為,依然是中國軍事投資的焦點及主要的驅動因素」。

根據台灣國防部的數據,台灣的國防預算僅新台幣3,193億元(107億美元),與中國相形見絀。台灣空軍戰機的妥善率僅能勉強維持,機隊當中有將近1/4是越戰時期的F-5或者是難以維修的法國製幻象2000型戰機。

台灣有四艘潛艇,其中兩艘建於二次大戰期間,另外兩艘的年份也差不多。台灣軍力規模較小,這點過去曾因武器相對先進獲得彌補,但在許多方面,台灣在軍事科技領先的差距已經被中國趕上。中國如今有許多更新、更精密的武器,數量也比台灣更多。

台灣的軍事分析家說,台灣可能抵擋中國的攻勢達幾個星期或一個月,讓美國有時間可以馳援台灣。但許多評論員懷疑美國會願意與中國發生軍事衝突。他們並且指出,中國在彈道飛彈科技取得的進展,如今讓他們可以攻擊琉球甚至關島的美軍基地,還有美國的航空母艦與其他海軍艦艇。

美國國防研究機構蘭德公司在2009年做成結論說,中國憑藉俄製蘇愷27型戰機和國產的殲10多功能戰機,加上霹靂12型空對空飛彈與短程彈道飛彈,可能可以戰勝美國最新的F-22匿蹤戰術戰鬥機。蘭德公司估計,美國戰機擊落敵機的比率雖然比較高(F-22達到27比1),但中國可以出動的架次是美國的3.7倍,可藉此贏得消耗戰。

這份報告發布之後,中國解放軍空軍與二砲部隊(即飛彈部隊)的威脅有增無減,因為有更多的先進武器已經部署。

Photo Credit:TPT

Photo Credit:TBT

坎培拉澳洲國立大學略研究教授懷特在南華早報發表的一篇文章,被廣為流傳。他在文章中說:「明顯的事實在於,當前美國沒有什麼實際的辦法,能幫台北抗拒來自北京的嚴重壓力。」他說:「中國經濟地位太重要,軍力太強,沒有人會因為台灣不惜跟中國對抗。」

以上是多位軍事與國際事務專家針對台灣國防形勢所做的悲觀評估。但如果發生軍事對峙的局面,台灣是否真的如此沒有希望?有好幾個理由可以不必悲觀。事實上,雖然中國針對台灣部署眾多武器,但近代歷史顯示,在一方的力量遠大於對方的「非對稱性戰爭」中,較弱的一方往往可能獲得勝利。

中國軍事理論家楊少華在《中國國際政治》期刊發表一篇標題為〈弱國如何取勝〉的論文。他在文章中說,有好幾個因素可以讓較弱的一方獲勝。較弱的國家如果有較強的動機,而且很願意為了保衛本身的自治而受苦,就是獲勝的關鍵因素,此外還有較強的一方缺乏決心或承擔對峙成本的意願,如果這較強的一方是個民主國家,就更容易出現這種情況。如果較弱的一方有更有力的友邦出面協助,也會是個因素。

但楊少華指出,最關鍵的因素是較弱的一方所採取的戰略。他寫道:「在非對稱的衝突中,較弱的一方選擇何種戰略,對最後的結果具有關鍵的決定性。如果較弱的一方採取非對稱戰略,則獲勝的比率達到91.7%。」

「非對稱戰略」常用來指游擊戰或恐怖行動,但其實可以指許多不同的做法。2008年,美國海軍戰爭學院教授莫瑞發表論文,題目是〈重新探討台灣的國防戰略〉,文章在軍事圈引發諸多討論。他在文章中說,台灣不應該為了直接因應中國的空襲,投資購買高能見度的武器,而應該以更多經費購買能讓台灣在海岸附近擊退進犯敵軍的武器系統。

Photo Credit:TBT

Photo Credit:TBT

他舉中國的潛艦能力與進步的飛彈為例說:「中國近來的軍事現代化已根本改變台灣的安全選項。」他並寫道,中國已有能力以海軍包圍台灣,並且以彈道及巡弋飛彈精準打擊目標,使台灣失去地理距離的優勢。他因此認為,台灣不能再以反飛彈系統、潛艇、軍艦、戰機和P-3海面巡邏機等「對稱方式」因應這些威脅。他寫道,台灣必須「重新思考並規劃它的國防戰略,強調防守方的非對稱優勢,設法不讓中國達成它的戰略目標,而不是企圖摧毀對方的武器系統。」

他主張,這樣的「刺蝟戰略」可讓台灣以低廉許多的代價,獲得較高的安全性。但這個觀念並未被廣泛接受,例如美國國防智庫2049計畫研究所的研究員伊斯頓以電子郵件告訴Taiwan Business TOPICS說,「刺蝟戰略是要給最後會打敗仗的國家。」他寫道:「這個概念比較適合北韓和伊朗,因此台灣沒有接受這個概念,也不會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