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首創!台中市擬定食物銀行自治條例 拼明年實施

全台首創!台中市擬定食物銀行自治條例 拼明年實施
示意圖。Photo Credit: Corbi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條例也規定讓學生也參與,台中將首創在每學期訂出「食物銀行日」,讓學生把物資或食物捐出來,從小養成捐贈觀念。

台中市食物銀行自治條例6月29日已在市政會議通過,將送交市議會審查,一旦通過,再送到中央備查,預計明年就可實施,自由報導,這不但是全國首創,也超越中央;自治條例不但給予食物銀行法源,還建立永續教育觀念,明訂學校每學期得舉辦食物銀行日,讓學生學會珍惜食物。

台中市是全國首創食物銀行實體店面的縣市,目前有三家實體店面,還有27個定點發放點及5家民間聯盟店,為了讓食物銀行更能發揮功能,讓食物資源能妥善利用,台中市走在中央及各縣市之先,訂定食物銀行自治條例,並在6月29日於市政會議通過。

中時報導,今年4月社會局長呂建德在市政會議進行「台中市食物銀行自治條例」專案報告,他強調食物銀行立法在於照顧經濟弱勢、遭受急難或災害者,提供短期日常生活所需物資,募集剩餘物資達到資源重新分配,以免食材浪費。

呂建德表示,今年1至3月,台中市食物銀行每月平均約協助2,620戶,對象包括政府列冊、具備法定救助資格的低收入、中低收入戶,以及失業家庭、部分失業經濟困乏家庭、因其他因素亟需濟助的近貧戶。

林佳龍也表示,他擔任立委就開始推動「食物銀行法草案」,但草案至今尚未通過,因此接任市長後立即推動「台中市食物銀行自治條例」,從台中開始建置完善的社會安全網。

聯合報導,台中市食物銀行自治條例中,規定各單位都要參與一起推動食物銀行;包括衛生單位加入,為捐贈的食物營養、衛生安全把關;稅務單位提供抵稅服務,讓企業與個人更願意捐贈物資;農業局負責收購生產過剩農產品,提供食物銀行的需要。

條例也規定讓學生參與,台中將首創在每學期訂出「食物銀行日」,讓學生把物資或食物捐出來,從小養成捐贈觀念。

何謂食物銀行?大紀元報導,食物銀行(Food Bank)是提供食物給有經濟困難、弱勢者的非營利組織。食物來自食品生產商、賣場,也有個人捐贈,是為社會救助的一環。各地的食物銀行營運模式也不盡相同,有些負責收集、分類、檢查食物的品質,再分送給社區、機構,再由機構把食物分配給需要幫助的個人,也有直接將食物給個人的食物銀行。

台中第一家實體食物銀行於2012年8月設立,林佳龍當時是提案的立委,當時社會局表示,「食物銀行」在沒編列預算下,從無到有,全是集結眾多民間資源才有的成就,與物資補給站不同的是,實體食物銀行每天都開,民眾可依需求領取,額度也不需一次領光。民眾林先生當時激動流淚說:「因長期洗腎,還有母親、2個唸書的孩子要養,食物銀行幫了很大的忙,真的很感謝。」

〈中部〉食物銀行自治條例 中市率先擬定(自由)
中市首創食物銀行自治條例(中時)
管理食物銀行 台中市府推自治條例(央廣)
推食物銀行 中市率先擬自治條例(聯合)
超市型食物銀行 台中搶全台第一(大紀元)

如果您認同TNL的選文標準,歡迎在這裡推薦您認為「應該」要報導的新聞給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