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致全港校長:普教中,你良心過得去嗎?

致全港校長:普教中,你良心過得去嗎?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小學中文堂糾纏於bo po mo fo、矮化成普通話堂,就會犧牲孩子用母語思考、抒發情感、表達抽象概念、發揮創意的機會,將來孩子恐怕會變成嘴巴流利但無腦思考的播音機。

早前港大教授找來一對讀小學的雙胞胎,看看兩兄弟的中文能力。雙胞胎同屋居住、同校讀書,唯一分別是哥哥讀普教中班(以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科),弟弟讀粵教中班(以粵語教授中國語文科)。教授發現普教中的哥哥不但粵語朗讀和粵語口語表達較遜色,就連寫作都比粵教中的弟弟弱,哥哥亦坦言上普教中課會聽不懂。該位學者認為太早普教中,反而窒礙兒童學習語文。

2014年1月教育局網頁截圖,截自archive.org。被眼利網民發現普教中學生「甚或表現更差」一語後,教育局鬼祟修改該網頁,現在已不見該段落。 photo credit: 作者提供

2014年1月教育局網頁截圖,截自archive.org。被眼利網民發現普教中學生「甚或表現更差」一語後,教育局鬼祟修改該網頁,現在已不見該段落。
photo credit: 作者提供

教育局早在2014年初也在網頁稱「目前仍未有確實證據,證明以普通話學習中國語文的學生的一般中文能力會有所改善。其中兩項研究發現,以普通話學習的學生的中文能力,與以廣東話學習的學生並無分別,甚或表現更差。」(見圖)有眼利網民發現後,教育局鬼祟修改該網頁,現在已不見該段落。

雙胞胎的學習差異當然可以諉過於DNA (雙胞胎不一定要同卵,DNA可以有不同)、可以是因為性格不同,以「個別事件,不可盡信」作結。教育局修改網頁,當然可以說成「與時並進」,2015年的研究推翻2014年前的研究結果。大家可以繼續自欺、繼續相信普教中是好東西。香港七成小學已推行普教中,有些全校、全級推行,有些將普教中與精英班捆綁,令家長以為普教中很馨香,不抗拒兒女入普教中班之餘還沾沾自喜。

講話語調像少先隊

有次參觀普教中小學,一開場是高班學生上台介紹各科概況。介紹中文科的小妮子彷如播音機,普通話字正腔圓,就連講話的語調都像少先隊,令我以為自己在看央視兒童節目。

校方準備了各科體驗課,讓幼稚園學生一嚐做小學生的滋味。英文課有外籍老師教唱歌、講故事,小朋友全程都很投入。

到了中文課,我才真真切切體會中文課淪為普通話課是甚麼景況。

yi ge yang wa wa

那節課主題是玩具,要教量詞。幼稚園生不懂很多普通話,所以大部分時間都用來糾纏洋娃娃叫 yang wa wa,機械人不叫機械人,要叫ji qi ren。餘下的時間,就是牙牙學語不斷重覆yi ge yang wa wa,yi ge ji qi ren…… 其實學不了多少個量詞。

山地媽不是教師,但看到這個景況,已經想像到這堂課用粵語教會有甚麼分別。首先不用糾纏生字的用字和讀音,因為小朋友都很熟悉各種玩具的粵語名稱了。既然要教量詞,就可以多元化一點,玩具除了一個個洋娃娃和一個個機械人之外,還有一輛輛的玩具車、一列列的玩具火車、一塊塊的拼圖可以拼成一套、一枝枝顏色筆可以放在一盒、一粒粒的珠子可以串成一串……

上到一半,小朋友開始不耐煩地眈天望地玩手指,與之前的英文課差天共地。老師當然可以諉過於幼稚園雞普通話不好,所以跟不上,但家長看在眼裡,本來是學語法的中文課被矮化成bo po mo fo是不容抵賴。用來討好家長的樣版課尚且如此,真正課堂還得了?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英中轉中中

回歸後,政府急急將大批英文中學轉為中文中學,口號是「母語教學,事半功倍」,怎麼到了現在就來一招「普教中」自打嘴巴?讀化學用「氯化鈉」比Sodium Chloride事半功倍,學中文卻難道是ji qi ren比機械人更容易?

推普教中的學校,喜歡說「這是大勢所趨」。「母語教學」也是當年「大勢所趨」,又不見一眾死抓住英中招牌不放的老牌名校跟這個趨勢走?推普教中的學校,喜歡說「將來普通話是世界語言」,真是笑大人個口,不如看看《時代雜誌》這篇評論再說。

無腦思考的播音機

退一萬步說,中文讀寫都流利的廣東人,學普通話其實沒太大難度。即使普通話真的成為lingua franca,廣東人比美國人的起步點領先了九條街。反而小學中文堂糾纏於bo po mo fo、矮化成普通話堂,就會犧牲孩子用母語思考、抒發情感、表達抽象概念、發揮創意的機會,將來孩子恐怕會變成嘴巴流利但無腦思考的播音機。

每間學校都標榜關心學生福祉、讓學生發揮所長,普教中這種政策,卻正正是妄顧學生利益、窒礙學生學習。各位校長還有良心的話,懇請你們正視研究結果和學生的學習表現,才認真考慮要不要繼續推行普教中。

本文獲授權轉載,原文見作者網誌

責任編輯:周雪君
核稿編輯:歐嘉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