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說「搶救理化比搶救國文重要」!不是國文不重要,而是我們教育重背誦、缺思辨

別說「搶救理化比搶救國文重要」!不是國文不重要,而是我們教育重背誦、缺思辨
Photo Credit:Marco Klapper CC BY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國文能帶給學生的,是一趟和古人經驗的對談(李斯告訴我們廣納人才的重要),是能實際在工作中使用到的寶貴經驗,避免掉前人犯過的失誤。

文:李昌晏

近日八仙的爆炸事件,揭發了科普知識的不足、醫病關係的緊張、大型活動的公安問題各種問題;其中最奇妙的,是一名老師說:「搶救理化比搶救國文更重要」。當然,這個問題無關乎那些在醫院的90%灼傷病人是否出現奇蹟,也無關他們出院之後的復健心路。

(相關文章:第一線老師看八仙塵爆案:搶救「理化」或許比搶救國文更重要…

台灣社會有一種很特別的現象,或許是由政治而下的,出現事故的時候大家總是在推卸責任,所以柯文哲說八仙事件視同在台北市發生、台中捷運意外他願意負責才會讓我們這麼驚訝。

做為一個中文系出來的,或許我也對粉塵爆炸的原因不甚了解,但是我卻不得不說,之所以醫病關係會惡化至此,是因為大家只想到自己,不只全面否定了別人的努力,還覺得別人的處置太簡單,甚至是「自己來也可以」的不尊重「知識」。

俗諺說:「別人小孩死不完」,醫生護士們在得知訊息之後全面待命等待病患來到,一床一床的燒傷患者送進來,緊急處理、進ICU,這些都需要專業的知識和技巧,並不是我們這些外人指手劃腳到處噴口水就有用的。

接下來的日子裡,可能會有很多的年輕生命離我們而去,但無論如何,他們的燒傷已成事實,責怪他們沒常識、說醫院轉院機制有問題、指責沒換床單、投訴彈性繃帶沒更換並不會讓他們出現奇蹟、恢復更快。

第一線的醫療人員,相信盡了他們一切的努力要拯救病床上某人的孩子,但是請各位家屬們也記得,你們破口大罵的也是別人的孩子,家屬在電視上又哭又叫的時候,他們還在為了下一個病人努力。然而一切情緒的指責,只會一次又一次的澆熄醫護的熱情,不會對事情有實質的幫助。

陶淵明曾經送給他兒子一個僕人,並且寫了封信給他,上面寫著「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早在千多年前,就有人告訴了我們,即使是單純為你工作的人,你也應該要尊重他、善待他。在此回應那位說「搶救理化比搶救國文」的老師,國文教導我們的不只是文言文,而是別人應對事情的時候的反應,並且會造成什麼後果。

意外在所難免,誰知道家裡瓦斯明天會不會爆炸、經過路口會不會有三寶衝出來,但是面對意外時,我們應該要怎麼處理、如何面對?除了給予正在努力的人鼓勵之外,也要相信他們已經做到最好,並且尊重專業,這才是我們應該要做的事情。

其實這也是國內的國文教育應該要改進的地方,國高中老師們使用的教材都已經堪稱完整,但是教學的思維卻還是停留在洪荒時代。我高中的時候每篇課文都還要考作者題解註釋,到現在學弟妹還在考作者題解注釋。這不就是因為老師們貪圖方便,而用了簡便的途徑嗎?

所有的中文系在四年的訓練裡,寫到選擇題的次數應該屈指可數,大部分的題目都是需要邏輯與思辨表達的申論。身為一個國文教學者,就應該要把這些思辨的過程帶進學生的生活中。但是這種訓練絕對會比同學可以交換改的注釋測驗來的難,老師也要花更多的精神投入。

我認同那位老師講的,上課有七成的人沒有興趣,但做為一個教育者,我們只能反求諸己,或許是老師的教學讓學生提不起興致。科普的推廣絕對是重要的,尤其是和生活相關的可能會對大眾的生命安全牽扯,但如果只是在課堂上跟同學解釋,在滅火的時候可以使用二氧化碳,抽掉能讓火燃燒的物質就能滅火,就也造成了這次使用滅火器反而揚起地上粉塵加劇火勢的遺憾。

理論和實際操作上就是有差,就像大學畢業生前往職場就是從小菜鳥開始重新學起,何況人在緊張的時候,又怎麼能期望他們能做出正確的決定呢。台灣的高中以下的教育,最缺少的是邏輯思辨,最富有的則是背誦,像是化學式、數學公式、論語孟子,很多學生都琅琅上口,但是實際要使用的時候卻都是腦袋一片空白。

以物理來說,牛頓如果知道我們只花不到一個學期就要把他的三大運動定律學完,而且除了考試之外還要應用在生活上,他一定從墳墓裡跳出來痛毆台上的老師。天才一生的心血,就在總時數約五小時多的教學現場被解說完畢,學生完全吸收,普天同慶。

生命中碰到的大部分狀況,都不是靠背誦能解決的。惟有將學問應用在生活中,才有可能最大程度的避免掉風險,增加報酬。國、英、數、社自都是如此,並沒有誰先誰後的問題。

國文能帶給學生的,是一趟和古人經驗的對談(李斯告訴我們廣納人才的重要),是能實際在工作中使用到的寶貴經驗,避免掉前人犯過的失誤。可惜的是,在現在的國文教學裡面,並沒有看到太多能將國文和生活結合在一起的老師,記得自己在大學、研究所、博士班所得到的專業,把他們帶給學生。

醫護人員努力拯救傷者,我們感謝他。理化老師教導科普如何避免公共危險,我們感謝他。國文老師教導面對困難、遭逢挫折、人生順境時要怎麼自處,我們也感謝他;並沒有誰比較了不起的問題,請大家尊重專業。

Photo Credit:Marco Klapper CC BY 2.0

責任編輯:鄭少凡
核稿編輯:孫珞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