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抗爭台灣化、兩岸關係香港化─主權移交十八年,老大哥正在看著你

香港抗爭台灣化、兩岸關係香港化─主權移交十八年,老大哥正在看著你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應該認真的思考,要和中國維持怎麼樣的政治關係;為了台灣的主體性,我們願意耗盡多少力氣起身捍衛?

每年七月一號是香港回歸紀念日,對很多香港人來說並不是開心的日子,「一國兩制」實行至今,香港社會躁動及反抗加劇,似乎將在無止盡的泥沼之中,與北京繼續拉扯,支持「一國兩制」在歷次民調比例逐漸下降,年輕一代本土意識抬頭,「自己香港自己救」成為去年雨傘運動至今流傳的口號。

香港每年幾乎有三次較大型靜坐或遊行抗議活動:一月一日元旦、六月四日(天安門事件)、七月一號(主權移交),香港民主化的遙遙無期,也讓更多香港人從失望轉為絕望,怨氣無法紓解,自然容易將矛頭指向「中國」,港府雖然收緊一年多簽的政策,也公布將更側重民生措施,希望緩解水貨客以及中港交流過度乘載帶來的負面效果。

今年是香港主權移交中國第十八年,政改方案甫於立法會以出乎意料的票數被否決,建制派(親中、愛國)議員因為溝通失當,結隊離場視為棄權,由北京支持的香港政改方案最終僅有八票支持、泛民主派一致投下反對28票,退回方案,香港真正民主普選再次被推遲,缺乏民意授權的特區政府,管治也更加雪上加霜。

過去一年,中國對於香港的掌控更加嚴密,中聯辦多次對於香港政事發表意見,建制派議員因溝通失當離席,在沒有一致為北京撐腰的政改方案投票贊成,第一時間不是向場外支持者道歉,而是到中聯辦或親中商會請纓謝罪,也讓人看見香港親中建制派做為投票部隊,沒有核心思想的荒唐。

北京要求要先有「提名委員會」篩選候選人的政改方案被否決,緩解部分港人的不滿,但面對政治困局的無力感,今年遊行人數較往年下降,傳媒紛紛以「人數創七年新低」、「梁振英政府歷年最少人數遊行抗議」作為標題,但香港的悶,仍舊無解。

社運領袖黃之鋒則認為現階段缺乏明確論述,暫無重大議題或事件凝聚港人;去年九月底爆發的佔中雨傘運動耗時近三個月,也耗損社會能量,政治僵局也讓更多香港人失望,更進一步轉為放棄與絕望,即使中產階級,許多人也萌生移民海外念頭,何況人數將近百萬,在底層日復一日為了生活努力奮鬥的市民,以及即將進入社會的年輕人。

台灣與香港的公民運動,越來越有相似之處;香港一直作為兩岸的對照緩衝:中共希望透過香港去映照「一國」之下實行兩制能維持繁榮的樣板,雖然這項功能幾乎弱化到沒有作用,台灣民眾也不接受「一國兩制」,卻能從香港與中國互動的過程,去預測台灣即將面對的問題。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香港抗爭台灣化、兩岸關係香港化

去年三月,台灣爆發太陽花學運,引發香港社會極大關注,雨傘運動的主要參與者也坦承受到台灣學運的影響,開始思考能為香港社會做出哪些承擔,雨傘運動見到部分標語也和太陽花學運類似,台灣與香港的公民社會逐漸交疊,仍需要更多的互動,而這也為北京大為忌憚:太陽花學運核心份子被列為黑名單無法進入中港兩地;香港學運領袖如黃之鋒,訪台也遭陌生人跟蹤攝影,都在發出警訊:「老大哥正在看著你」。

2015年的七一遊行,主辦單位統計人數未達五萬,卻也出現更多公民團體,提出不同訴求,雨傘運動之後拉升的本土意識勢必讓政治、經濟之外的社會力湧現,香港年輕人也不再漂流,選擇留在香港,為了捍衛香港的主體性努力,卻被中共標籤「港獨」重點打擊。

香港映照台灣的問題,也有那麼點似曾相似:

在台北市區的法輪功學員或抗議中方官員來台時民眾被暴力毆打,在香港也近年有類似情況,並且越來越嚴重,報社編輯遭斬傷,泛民主派報館被縱火;香港泛民主派資深政治人物前往海外訪問,在機場被民眾用民族主義抗議「賣港求榮」、「反中亂港」,而台灣在野黨政治人物出訪,也在機場也見到「反台獨、要和平」標語;台港曾經的英日殖民背景聯繫被打為「漢奸」這種清末民初的老套用語,政治效果也適得其反。

台灣逐漸發生的各類衝突事件,都可從香港找到類似的情況,而這類「個案」與動員模式也已經多到令人相信其中有必然的參考價值與關聯。

而未來,兩岸極可能如中港關係,越來越多的人員互動並不會帶來社會融合,反而會在政策福利、生活習慣、價值信念產生更多的爭執,過多的交流卻帶來更大的衝突。

中國面對台灣與香港的統戰兩手策略將會進行得更為徹底,蘿蔔與棍棒都會更加極端而且交替運用:台灣無法以國家名義加入亞投行,但也給台灣人赴中國免簽;北京放話不承認「一中」就會「地動山搖」,卻也更積極對台灣基層加強資源進行統戰,但這種缺乏價值信念的對話,只是建基於金錢與利益的交往,脆弱且不堪,以利而聚,無利而散,就像中國官場與社會的現狀。

台灣應該認真的思考,要和中國維持怎麼樣的政治關係;為了台灣的主體性,我們願意耗盡多少力氣起身捍衛;我們是否真的認同民主人權等價值,也願意支持香港,甚至中國民眾能夠享有相同價值與制度的保障,而不是將香港與中國的有限民主作為政治揶揄的談話。

香港不是政治消費的工具,也不應該是;而渾沌的時代,總會令人期待清澈的光明,就像雨傘運動後的香港,新的社會力量正在興起,讓香港政局的晦澀產生更多新的可能。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羊正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