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巫醫」傳統走入歷史 太魯閣族第8代僅存巫醫將傳承14歲孫

憂「巫醫」傳統走入歷史 太魯閣族第8代僅存巫醫將傳承14歲孫
Photo Credit: 都魯彎文教協會 @ CC BY ND 2.5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隨著時代演進、耆老凋零,花蓮太魯閣族第8代、也是目前僅存的巫醫簡金美(族名拉拜·羅比英)因年事已高又臥病在床,「巫醫」傳統一度或將正式走入歷史。

原住民太魯閣族的傳統相信,絕大部分疾病因違犯祖訓,觸怒了神靈所造成的,因此必須去找「巫醫」(msapuh)透過「竹占」(smdaran)與祖靈溝通,並為族人祈福、解惑及療癒。

隨著時代演進、耆老凋零,花蓮太魯閣族第8代、也是目前僅存的巫醫簡金美(族名拉拜·羅比英)因年事已高又臥病在床,「巫醫」傳統一度或將正式走入歷史。所幸其14歲孫子何盈暉擁有巫醫體質,簡金美除了將祖傳的珍貴竹管移交,更傳授畢生祭儀能力,盼自己的孫子能肩負族人使命,成為第9代巫醫。

根據臺灣原住民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資料顯示,巫醫在傳統社會中,不僅施行醫療儀式,也能替人尋找失物或懺悔贖罪,並藉由儀式驅逐致病的祖靈,解除族人的災禍,所以傳統醫療者是傳統社會中超自然力量的維繫溝通者,也是人們與其祖靈間關係復原的守護者。

巫醫大部份是由女性擔任為主,且多以家族中的母女或婆媳傳授承襲醫療技術,學習者必須嫻熟祖先訂定的規範法則,以及與祖靈對話的祭詞。醫療技術的學習內容包括使用竹管療具(daran)、儀式過程中的祭詞(spgan kari),以及儀式中的手勢動作,學習者大部分時間是追隨在巫醫身邊,進行三至五年的實務學習。

太魯閣族的傳統醫療在目前社會裡,伴隨著祖靈信仰的式微,以及西方宗教的傳入而隱於村落社會。但自古以來,身為祖靈溝通者的巫醫,在族群文化的世代延綿中,在社區部落依舊扮演著不可缺少的角色。

聯合報導,84歲簡金美自幼隨長輩學習巫術,但耆老凋零,正統巫醫傳承困難,讓她成為目前太魯閣族僅存的巫醫。但自從中風後右半邊身體無法移動,家人希望她別再勞心勞力,現在多只為人祈福。

簡金美說,早期巫醫多為女性,正統巫醫靠著族人代代相傳。剛滿14歲的孫子何盈暉從小看祖母「竹占」,日前突然發現竹管竟能黏在手上,讓他能與祖靈對話;即使正統巫醫需多年才能養成,但這已讓簡金美很欣慰,決定傳授畢生能力,讓孫子繼續助人。

自由報導,簡金美自幼跟著長輩學習巫術,逾五十年來助人無數,凡是族人有任何疑難雜症,甚或山友遇難失蹤,家屬都會登門請她幫忙。簡金美說,中風後不良於行,加上歲數已高、體力大不如前,擔憂正統巫醫文化就要走入歷史,然而在沒有特殊巫師體質及祭儀相傳下,一般人是無法感受到「竹占(Daran)」過程的靈念。

簡金美指出,「竹占」祭儀繁瑣,會依特殊狀況進行不同供祭儀式,牲祭為的是要反覆與祖靈連通、對話與決斷,並擺出七個酒杯、七支菸及檳榔、小米酒,請求前七代巫醫祖先協助為當事人驅除禍源。

年僅14歲的巫醫接班人何盈暉說:「以祖母救人事蹟為榮!」雖然現階段「竹占」祭儀不見得每次都會與祖靈溝通成功,但他有信心跟著祖母努力學習,成為最年輕及強大的第9代巫醫,延續家族傳統,為族人付出不求回報。原住民文史工作者田貴芳表示,樂見巫醫傳承有望,如今時代改變,與祖靈間的溝通橋梁失傳,若真能復興成功,將會是族人一大福氣。

臺灣原住民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
太魯閣族第八代僅存巫醫 14歲孫傳承(自由)
14歲孫會竹占 太魯閣巫醫傳承(聯合)

如果您認同TNL的選文標準,歡迎在這裡推薦您認為「應該」要報導的新聞給我們。

Photo Credit: 都魯彎文教協會 @ CC BY ND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