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本喬:台灣的考試只強調「背細節」,教出了秘書卻培養不出老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對翟本喬來說,創新是一種態度,突破框架則是一種思考習慣。很多事情,心念一轉就是另一個世界。
文:何宛芳
2006年Google宣布在台灣大舉徵才,在台北101舉行的記者會上,出現了幾個新臉孔:幾位現役Googler,風塵僕僕從美國山景市(Mountain View)飛來,任務是為台灣Google團隊篩選最合適的人才。令人稱羨的工作、掌握著科技脈動,舉手投足之間,彷彿閃閃發光。那時,可能就連他們也沒想過,幾年後,自己竟也會隨著Google在台灣擴張的腳步,成為媒體追逐的焦點。
其中有一位平台部主任工程師尤其熱門,他是台灣第一位跳級生、號稱Google第一位硬體工程師,為Google設計出新式省電伺服器的資深華人工程師,而他是──翟本喬。
可能是礙於Google的媒體發言規範,不能過於仔細地說明自己負責的工作(註:2009年Google才正式對外公開翟本喬參與設計的伺服器。),當時的翟本喬,面對媒體雖然態度自信、無話不談,但也有點神秘。聊起自己參與核三廠人員輻射管理系統,及台南市交通號誌系統時,他輕描淡寫地彷彿那是個再平凡不過的案子;那種淡定對比著聽者的驚訝,巨大的反差形成了一種無形的距離,似乎也預示了他日後的翟神之路。就是在那段時間,埋下他日後回台發展的伏筆……。
2006年後,翟本喬不時回台,參與Google台灣團隊的建立。一次前往台大演講的路上,工程師前輩沈修平的一席話,深深啟發了翟本喬。
沈修平說,唐僧去了天竺,不是自己把經書讀完、成佛就滿足了,他還千辛萬苦把經書運回中土,翻譯後廣傳、造福大眾。他認為,自己赴美工作二十年,也終於取得了一部值得帶回台灣的經典,而那就是Google的企業文化。
不是炫耀Google有多好 而是要企業文化帶回來
「這讓我很感動,我們回來的任務不是來炫耀Google有多好,不是來開一個研發中心幫Google吸收台灣的人才;而是怎麼樣把Google這些我們覺得很好的企業文化,推廣到台灣的產業界,讓大家知道說這其實是做得到的。」翟本喬說。
幾年後,兩人終於實踐了取經回台的理想,沈修平回到家鄉投入行動瀏覽器雲端瀏覽器技術研發,而翟本喬也帶著自己在雲端運算的經驗,為台達電從無到有打造了雲端運算團隊。在董事長鄭崇華退休後,他與團隊進而將研發成果買下,成立現在的和沛科技。
除了要將Google最為人津津樂道的福利概念帶入台灣,讓同仁可以無後顧之憂地工作外,翟本喬也在自己的團隊裡,實踐Google哲學。
「其實Google的概念很簡單,就是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你覺得別人怎麼樣,有本領你做啊,我不限制你就好了……,把這些限制解除掉之後,就沒有藉口了。我公司裏面也是一樣,就是開放。……你份內的工作做好之後,你想多做什麼隨便你。然後你多做了很多,那個位置就變成你的。」
他不否認,Google的確有其幸運之處,搜尋廣告上的迅速獲利,讓它有足夠資源往其他領域研發,但其之所以成為今日的Google,主要還是與領導團隊的態度有關。
「它允許所有的研發人員去想別的東西、做別的東西、擴大它整個市場面。而台灣的產業這一點是比較需要突破的;常常做得好就拼命做那一塊,而覺得做其它事情都是在浪費時間,我覺得這是他們心態上最需要打破的一個框架。」
對翟本喬來說,改變無涉資源多寡,也與賺錢沒有直接關連,關鍵不過就是「態度」。沒有什麼事情是不能做的,也沒有什麼框架是無法打破的;而這也正呼應了他的新書《創新是一種態度》中,不停重申的「突破框架」概念。

Photo Credit: Readmoo
突破框架 回歸核心
無論是雲端運算的本行、演講,還是各種公務體系的交流活動,翟本喬總把「突破框架」掛在嘴上。
這是他思考的習慣,因為框架其實無所不在:「每個地方都有它自己的框架,有自己的傳統、歷史、習慣等等的限制。」他說;而如何突破框架,其實也很簡單,就是不停的挑戰「Why not?(為何不?)」。
「任何一件事情都去問為什麼要這樣做,然後當一個想法被阻止的時候,你要去問為什麼不行?」
他以日前跟設計師朋友在網路上的討論舉例:日前有個政府網站打算以競賽方式引進民間創意。翟本喬的設計師朋友認為,這不過是另一個老套的官網競賽,一樣只能做死板的網站規劃;但翟本喬卻不這麼看。
「我說不會啊,這個完全沒有開規格啊,所以什麼都可以做啊。」從這個案例來看,如果認為別人必然不會接受自己的創意,那麼,會不會這樣的心態也是一種無形的框架?
雖說網路上大家都喊他翟神,但事實上,也偶有踢館咆哮的網友。對此翟本喬的態度也挺符合他「突破框架」的哲學。對於疾言批評,他不但不以為意,甚至還會特意把一些相左的人加為朋友,才好時時以他們的評論提醒自己。
「看別人提出來的言論跟意見的時候,能不能看到它的核心。有些人會被包裝所迷惑,覺得說你講話態度怎麼那麼差,你怎麼用這種形容詞來罵別人,把這些都剝掉了之後看到它的內容,再決定是不是值得回應。」
分數也是一種框架 挫折也可以是轉機
台灣第一個跳級生的身份,及台美兩地不同的生活經驗,也讓翟本喬對教育有其獨到的看法。在他來看,跳級制度不過是從一個框架跳到另一個框架,要突破盲點,關鍵還是在於態度:「在教育裏面你要打破這些框架,其實最簡單的做法就是你不要在意分數。」
Tags:
裝修費用預算怎麼抓?設計費、工程費、監工費用該如何計算?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裝修費用/裝修預算拿捏是民眾在裝修過程中極為重視的一環,依據房子的新舊,新成屋裝修和老屋翻新的裝潢費用就會有所差距。針對這部分跟大家分享3個思考要點,掌握以上觀念,就能幫助你釐清裝修預算的比例分配,至於實際要花費多少,就看你的口袋有多深囉。
對有裝修需求的民眾而言,裝修費用/裝修預算拿捏是民眾在裝修過程中極為重視的一環,面對預算表上林林總總羅列的裝修設計費、工程費、監工管理費,到底要怎麼分辨呢?
其實,依據房子的新舊,新成屋裝修和老屋翻新的裝潢費用就會有所差距。新屋的整體室內設計與裝潢工程的費用大約落在4~6萬元;毛胚屋為6~8萬元;中古屋約莫是8~12萬,而且依據風格、選材的不同,也會大大影響整體價格。像是古典風、奢華風預算就較高,且若使用到原木、大理石等高價材料數字就會繼續向上增加,此外,如果你更動了格局與管線,費用又會再往上加……,以下《幸福空間》就為大家彙整關於裝修預算的大小事 !➤➤➤想了解裝修要花多少錢? 裝修計算機線上報價
裝修費用有哪些?
一般來說,一個完整的裝修費用包含「設計費」、「工程費」及「監工費」,其中設計費取決於設計師個人的經歷、名氣、公司規模或是難易度,而有不同的計價方式;工程費則會因為選用的建材或是施工方法不同產生很大的價差,至於監工費部分通常為總工程款的5%~10%。

【丈量費】
現場勘查、工地丈量、現場測繪、了解需求、平面繪製。
每次 3,000~5,000 元不等,有時丈量費也可以合併於設計費中。
【設計費】
大致上常見的設計費計算方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以「坪數」計價,依照實際規劃的坪數收取設計費用,視設計公司不同,平均每坪收費3000元~10000元不等;另一種情況是,工程也由設計公司承包,設計費則會以總工程款來計算,就目前市場行情來說,大約落在5%~20%不等,因此在洽詢時雙方必須溝通清楚。若希望設計公司提供3D平面圖則需額外付費,依目前市場行情,一張約5000元~8000元不等。
此外,有些設計公司會以不收設計費或監工費的行銷方式吸引屋主,要特別注意,這些費用可能無形之中已經分散到工程款項當中,因此報價單上的工程項目與收費方式要確認清楚,以免發生不必要的裝修糾紛。

【工程費】
工程費包含建材與施工項目的所有費用,以實際選用的建材、數量及工法做報價,但其中的複雜度與專業程度之高,對於一般民眾來說,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完全理解的範疇,建議要了解市場行情、多方比價,合約書內的報價單也必須確認清楚各種款項與細節,避免日後惡意追加款項的情形發生。

【監工費】
若是委託設計師代為監工,就會有監工費的產生,目前市面上較常見的收費方式,依照設計公司不同,大約會以總工程款5%~10%計算;第二種方式是,設計合約與工程合約統一交由設計公司統包,監工費則包含在工程費中。

裝修費用多少才合理?
許多人對裝修費用評估或裝修費用拿捏沒什麼概念。針對這部分跟大家分享3個思考要點:
Point01. 搞懂屋況 以利精算裝修費用
裝修達人張德良指出,民眾常有「我不會抓預算耶!總預算會不會跟需求差距太遠?有行情價可以參考嗎?」考量新成屋、毛胚屋或中古屋的裝修重點大不同,裝修預算拿捏與編列重點也會有所差異,建議買房時就應注意房子格局狀況,挑選適當的房子,有助未來裝修時能減少不必要的預算花費,並將裝修重點放在提升生活機能性與風格營造。另外,若是購買的是預售屋,則可以善用客變的優勢,省下日後調整格局、重拉管線的費用,讓資金運用更有彈性。

新成屋

毛胚屋

中古屋


Point02. 釐清3大裝修重點,分配裝修預算比重,排出優先順序
有了工程總預算之後,一般來說該如何分配呢?張德良指出,將裝修重點分成三大類:「基礎工程」、「裝修工程」、「裝飾工程」,視屋況條件與個人需求不同分配比重。
以老屋翻新為例,考量居家安全與延長使用年限,基礎工程的整頓絕對是首要重點,因此建議先將預算放在基礎工程,其次才是機能、生活滿足的設計,最後才會是風格及其他裝飾工程與擺設部分。當裝修預算有限時,建議全面性考量實際裝修需求,列出裝修項目的優先順序,建立明確裝修方向,並適時做出取捨,才能以最精準的預算分配打造最具效益的房子。

新成屋:基礎工程花費最少,因此可將更多費用著重裝修工程,滿足生活機能上。
毛胚屋:介於新成屋與全屋改造之間,考量格局與管線需要重新規劃安排,所以基礎工程上相較新成屋就會略微提高。
中古屋:裝修費用相較其他屋型而言,花費佔比高得多,主要在於管線修改、格局打掉重做,以及可能伴隨老屋漏水等問題,窗戶更新為隔音氣密窗等需求。
有了以上的認知之後,民眾就可以釐清裝修預算花到哪去了,並掌握還有多少預算可以用來強化風格設計與裝飾工程的應用。上述的總工程預算,是實際用在裝修、裝修材料上的基本費用。張德良提醒,還有所謂獨立的五大項目,包含家具、燈具、窗簾、衛浴與廚具都在其中。另外,像是設計費、工程費及監工費也都是另計!

Point03. 首購族vs .換屋族,裝修思考面向不同
如果你是首購族,請一定要相信,未來換屋的機會很高,「保值性」與「轉手性」的考量較高一點。建議買新一點的房子,來降低裝修的費用。例如買了500萬的房子,花了80萬裝修,5年後再轉手時,買方只會參考你5年前買房的價格500萬,而不會把裝修的80萬算入,那麼這80萬就不是資產,而是沉沒成本。
倘若你是換屋族,會比首購族較清楚,哪裡住起來較不方便、舒適,對空間大小也比較有概念,那麼投入較多的裝修預算,是可行的,畢竟換屋就是要改善居住品質。
掌握以上觀念,就能幫助你釐清裝修預算的比例分配,至於實際要花費多少,就看你的口袋有多深囉。

裝修費用如何付?
動輒上百萬的裝修費用,一般會分多個階段付款。而各家設計公司的付款方式不大相同,須以合作的設計公司為準,建議在簽約時就訂出各階段的驗收項目,並於確認進度與項目後再匯入工程款。目前,最常見的付款模式俗稱「3-3-3-1」,也就是分四個階段付:
第一期
簽約時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二期
開工後,拆除工程、基礎工程完工後,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三期
油漆工程進場前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四期
驗收合格後收最後10%款。


本文章內容由「幸福空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