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李鴻源:我國的「災難管理」一塌糊塗,針對雪隧、六輕、大地震有三件事得馬上做

李鴻源:我國的「災難管理」一塌糊塗,針對雪隧、六輕、大地震有三件事得馬上做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王金平表示,由於現在重大事故發生都是複合式災害,因此政府不能再以臨時性編組單位指揮救災,應成立專責機構來處理。

立法院6日邀請衛福部長蔣丙煌就八仙塵爆意外進行報告,會後立法院長王金平表示,政府應盡速設置「防災救災專責機構」,以有效發揮統籌調度,達到迅速救災與復原的目的。

央廣報導,王金平表示,由於現在重大事故發生都是複合式災害,因此政府不能再以臨時性編組單位指揮救災,應成立專責機構來處理,他並認為,八仙塵爆意外就印證建立救災專職機構的重要性,並呼籲政府應嚴肅面對。

NOWnews報導,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指出,現在雖在行政院有災防辦公室,但看不出做了很多事,他呼籲行政院盡速就醫療資源、人力整合,與將來身心復健工程,完整說明如何執行,不能空口白話。

立委顏寬恒與楊瓊瓔6日也表示,「災害防救法」在上會期雖然付委,但由於有其他法案始終無法排入議程討論,顏寬恒與楊瓊瓔都表示,下會期一定會加緊力道,希望在最後會期內完成修法。

李鴻源:我國的「災難管理」一塌糊塗

前內政部長李鴻源5日投書聯合報表示,我國的「災難管理」只能以「一塌糊塗」形容,他質疑,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會把防災分散到各部會,但我國災害防救法第三條明訂,中央災害防救業務主管機關,風災、震災、火災、爆炸災害為內政部,淹水及工業災害屬經濟部,伊波拉疫情是衛福部,毒化物災害是環保署,長隧道爆炸是交通部等,因此面對複合型災害,單一部會不但反應不過來,且沒有標準作業程序概念。

李鴻源建議,目前有三件事得馬上做:

一、雪隧是我國第一長公路隧道,但防救災僅靠雪山分隊微薄人力支援,長隧道救災是專業,我國只有八人曾去歐洲受訓過,還恐怕都退休了,他呼籲政府因對此儘早因應。

二、台塑六輕若幾座油槽都爆炸,消防隊的裝備和訓練都不足以因應。

三、以現在的防救災能量和專業性,恐怕無法應付大地震,與其帶來的房屋倒塌、瓦斯爆炸、火災等災害。

學者:恢復行政院災害防救委員會的部會層級編制,或提升內政部消防署位階

銘傳大學都市規劃與防災學系助理教授馬士元和中興工程顧問社研究員鄭錦桐在高雄氣爆後曾投書全球安防科技網,文章中他們指出,我國直到921大地震後,才立災害防救法,落後先進國家40年,但該立法在分工方式以及防災組織上設計錯誤,造成了今天台灣沒有任何一個部門,面對大規模災害有能力整合防救災資源。

他們指出,在莫拉克風災之前,我國曾經在災害防救法的規範下,設置了行政院災害防救委員會,雖然這個組織實際上由內政部消防署來運作,但由於屬於部會位階,因此也發揮過整合的功能,如過去雪山隧道及高鐵通車前,或台北車站三鐵共構防災計畫等,就負責實質審查並且修正相關的防災規劃。

但莫拉克風災後,行政院組織再造卻裁撤行政院災害防救委員會,由行政院幕僚單位的災害防救辦公室取代,導致其不僅因不具備機關地位,無法編列業務預算推動政務,在角色上也無法整合與監督各部會防災對策,人員編制上僅有20餘人,相對於日本內閣府防災擔當的170人,整體能量非常有限。

他們提到,我國在整合災害防治的立法上一直有個迷思,那就是認為既然防災是跨部會的事務,何必設置一個部會專責處理?

他們認為這是對現代化國家應該具備的災害管理專業本質不了解造成的,他們解釋,「災害管理不是單純的工程技術問題,是人力的管理、資訊的管理、資源的管理、政策的管理的全面整合,所有跟防災有關的議題,分散在各目的事業專業部會,但是這些特定事務的部門,對於如何管理民眾以及社會的需求,並非他們的專長…」。也就是說,各部會有各自的技術專業,但對於災害管理的整合與專業應該是這個專責機構。

他們建議行政院比照先進國家的專責部門,恢復行政院災害防救委員會的部會層級編制,或者提升內政部消防署之位階,改制為行政院災害防救總署(比照主計總處或人事總處),搭配其他專業部會全面設置災害管理組,來組建完整的災害防救中央團隊,並且搭配修正地方制度法,由縣市政府在消防局之外,成立專責的災害防救處,這樣一來,未來才有機會能因應真正大災害的考驗。

修災害防救法 藍委:盼下會期速審(央廣)
八仙塵爆事件 王金平:立院朝野籲盡速成立專責防災機構(NOWnews)
王金平:立院盼設防災救災專責機構(央廣)
星期透視/設防災總署 因應複合型災害(聯合)
高雄氣爆事件暴露出台灣防災結構性脆弱(上)(全球安防科技網)

如果您認同TNL的選文標準,歡迎在這裡推薦您認為「應該」要報導的新聞給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