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記者、醫學院院長離奇暴斃 印度超級弊案累積44名相關人員接連死亡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案情如滾雪球般發展,多名高官陸續捲入。但離奇的是,這段期間相繼有證人、關係人或涉案人死亡,至今人數多達44人。
印度中央邦(Madhya Pradesh)一樁牽涉數千人的入學和公職考試超級大弊案,自司法機關2012年展開調查以來,相繼有逾40名證人或涉案者接連死亡,現在就連調查採訪此案的記者,以及一名醫學院院長也在不到24小時內離奇死亡,更增此案疑雲。
自由報導,該名記者為「今日電視集團」(TV Today Group)旗下「最新消息」(Aaj Tak)電視台記者、38歲的辛赫(Akshay Singh)。他3日下午和另外2人前往中央邦,採訪被指涉及「中央邦專業考試委員會」(Madhya Pradesh Professional Examination Board,印度文縮寫Vyapam)弊案後莫名死亡女孩達莫爾(Namrata Damor)的父母。採訪結束後,辛赫在達莫爾家門外等待時,突然口吐白沫,經緊急送醫仍回天乏術,在鄰邦古加拉特邦的醫院宣告不治。
古加拉特邦多哈德綜合醫院的驗屍報告6日出爐,指出未發現內、外傷,但心臟明顯擴大,指甲、嘴唇也呈現青紫色的「發紺」症狀。確定死因仍待病理學檢驗和法醫分析確認。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就在辛赫離奇喪命次日,中央邦賈巴普爾區「蘇巴斯.喬德拉.波斯醫學院」(Netaji Subhash Chandra Bose Medical College)院長沙瑪(Arun Sharma),5日也被發現陳屍下榻的德里飯店。4日晚,沙瑪入住德里一家飯店,原本計劃次日一早飛往阿加爾塔拉執行公務,不料5日被發現死在房間裡。警方在沙瑪的房間裡發現了一個空酒瓶,且房間是反鎖的。死者的兒子稱,死者的心臟有問題。而警方也在房間裡找到一些藥物,初步勘驗排除他殺,目前尚無表面證據顯沙瑪之死有蹊蹺。
印度醫學會賈巴爾普爾分會主席蘇希爾蒂瓦里表示,沙瑪2個月前接替與弊案有關、也離奇死亡的沙卡烈(D. K. Sakalley)擔任院長,也是中央邦政府調查「中央邦專業考試委員會」弊案委員會成員之一,死亡前兩天才提交1份200頁厚調查文件。有舉報人稱,沙瑪之死不容忽視,因為他的醫學院裡有數百名學生涉嫌參與職業考試作弊。
中央社報導,這起中央邦大規模考試作弊案,在當地一般被稱作「維亞帕姆醜聞」(Vyapam scam),維亞帕姆是「中央邦專業考試委員會」名字的縮寫。這起醜聞不僅涉及大學入學考試,也牽涉到公務員考試。除了替考之外,不法之徒甚至能夠操縱考場座位安排、提供偽造的答題紙。
SC to hear plea seeking #CBI probe into #VyapamScam mystery deaths on July 9 http://t.co/9QMGYTsotv pic.twitter.com/3wclCDnX4B
— Hindustan Times (@htTweets) 2015 7月 7日
「中央邦專業考試委員會」負責醫學、理工等專業學校入學及警察等政府人力招募考試,本案最初於2004年傳出,2009年出現大批指控後,2012年司法機關成立特別任務小組調查,到今年6月已有超過2000人被捕,其中不乏政府官員,包括中央邦前教育部長沙瑪(Laxmikant Sharma);涉案者被指控透過中間人賄賂政治人物或委員會官員以通過考試。涉案約3000名政客、高官、商人中,有1800到1900人入監服刑,約500人在逃。
案情如滾雪球般發展,多名高官陸續捲入。但離奇的是,這段期間相繼有證人、關係人或涉案人死亡,至今人數多達44人。有爆料者聲稱遭遇死亡威脅。時年60歲的波斯醫學院前院長沙卡烈約1年前陳屍自宅,沙卡烈生前也是上述調查委員會成員。6日另有一名涉嫌於2014年透過舞弊方式通過考試的受訓警察副督察喪命,同樣死因不明。
多名死者中,以中央邦總督芮姆(Ram Naresh Yadav)之子沙勒許(Shailesh Yadav)3月25日去世最受矚目。沙勒許是本案被告。最高法院6日同意針對1項訴求撤換芮姆的聲請聽證。
近期兩起神秘死亡事件令人懷疑有人企圖系統性除去案件相關人員,印度反對黨也藉機向執政黨人民黨施壓,要求在最高法院的監督下對此案展開獨立調查。執政中央邦的印度人民黨(Bharatiya Janata Party)籍省長喬汗(Shivraj Singh Chouhan)將全案移交中央調查局(CBI)偵辦的壓力恐大增。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