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菜鳥總冠軍教練Kerr:我們每晚只讓Curry打32分鐘是有原因的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實際上Kerr說,如果這些球員之後真的受傷,而他在知道警訊的情況下沒有決定輪休,那他永遠不會原諒自己。」
作者:睿啃盒子
「我們當然可以讓他們打更久,但Steph, Klay和Draymond每晚只打32分鐘是有原因的。」勇士總教練Steve Kerr說。
「原因就在於,我們要讓他們休息,而且我們的表現也經得起讓他們休息…我不確定Steph是不是喜歡有18場比賽在第四節坐滿整節這件事,但我想他是懂的,他得以持續在今年保持高檔的表現。」
在總冠軍系列戰期間,美國的CBS Sports刊出了一篇《Warriors ‘wearable’ weapon? Devices to monitor players while on the court》的報導。
內容詳細介紹了金州勇士球團是如何掌握球員的身體狀態,以及球員和管理階層對此的想法,也讓我們一窺職業運動該追求的科學方法。

Photo Credit: cbssports截圖
我們認為大家都已經到了極限 …
當Kerr在三月中決定要一口氣輪休4名球員的時候,他可不是抽籤或是憑感覺決定的。
實際上,Kerr參考了穿戴式裝置所蒐集到的資訊,在NBA快速演進的分析時代,穿戴式裝置將會是下一波的浪潮。
當時,在9天6戰的客場之旅過後,球員們紛紛回報他們都累壞了。
勇士隊的運動表現總監Keke Lyles每天早上給球員們填調查表,讓他們回報自己的痠痛程度、疲勞程度、睡眠品質,等等對於預防運動傷害很重要的幾個項目。
除了球員們的調查表之外,Lyles也交叉參考一整季從NBA的SportVu攝影機,以及練習時穿戴式裝置上所蒐集到的數據。
「我們認為大家都已經到了極限。」Lyles說。
「有很多非碰撞性的受傷,都是跟疲勞有關。」Lyles說:「如果(從比賽影片中)我們發現過去幾場球員的速度一直在下降,同時我們從練習時(的生理數據)也得出同樣的結果,那這些資訊就是在告訴我們,球員真的累了。」
「這時候我們得想得長遠一些,當他們疲憊不堪,那就是代表著高風險。」
如果球員受傷,那Kerr永遠不會原諒自己
「我們也不喜歡輪休,因為球迷就是為了他們買票進場的。」勇士助理GM Kirk Lacob說。
「這個道理我們當然懂,但是我們必須知道,當情況已經逼近臨界點,我們是應該要讓他們休息。」
所謂「臨界點」,指的是Lyles和他的團隊所定下的危險指標,當明星賽週末之後,幾個勇士球員,尤其是Curry和Thompson,都亮起了警戒燈。
「我們發現好幾名球員的狀態已經越過了紅線。」Lacob說:「下這個決定其實不難。」
「實際上Kerr說,如果這些球員之後真的受傷,而他在知道警訊的情況下沒有決定輪休,那他永遠不會原諒自己。」

Photo Credit: cbssports截圖
球團和球員都能得利,何樂而不為?
這些小裝置,大多都有著室內GPS定位、偵測啟動和煞車的加速器、測量身體彎曲和扭曲的陀螺儀、和紀錄方向的磁針。
大約有半數的NBA球隊,都在訓練時佩帶這些裝置,再加上心率帶,教練團就可以即時監控球員的體能狀況和生理反應。
「這也會導致一連串很有趣的問題,像是:什麼資訊是我們可以理解的,而它又會多有用?」Lacob說。
「第二個問題是,球團有權力做到什麼程度?有多少資訊是球團道德上可以知道的?僱主對員工的資訊可以知道多少?員工又應該讓僱主知道多少資訊?」
「這些問題都會在CBA被提出來。(編按:collective bargaining agreement, 勞資談判協議)」
目前在NBA,穿戴式裝置只允許在訓練時使用,如果要開放在比賽中使用,一定要經過聯盟跟球員工會充份地討論和溝通,而工會的常務董事Michele Roberts也看見了它的價值。
「如果開放之後,球團和球員都能因為擁有更多資訊而得利,那何樂而不為?」Roberts說。
No science is perfect
「要避免偶發意外還是很難,但我相信它可以幫助一些人。」Shaun Livingston說:「任何我們可以得到的資訊,我們都盡可能去用它,尤其在這個層級,它對我們只有好處。」
就像進階分析早期在NBA的發展一樣,科技和資訊的輔助比純人力更有能力去消化場上發生的事情。
但沒有一樣科學是完美的。
訓練員和教練團也了解,不可能找到一個方法可以保證預測傷痛。對現階段而言,雖然講起來像是鄉野傳奇,但成果確實是屬於正面。
對Kerr來說,他頓悟的時刻,實際上是在那場一口氣休4名球員的比賽三天後,Thompson在對戰湖人時扭傷了腳,缺席三場比賽。
「這不是一個完美的東西,但是球員們真的就在過度使用的懸崖邊緣,然後其中一名球員就在一個普通的play中扭傷腳踝。」Lacob說。
「對我們來說,這就足以說明一切了。」
修正訓練方法
其他隊伍也有因為蒐集球員在比賽中的資訊,進而去改變訓練方法的例子。
比如說,暴龍隊的運動科學總監Alex McKechnie,發現球員在場上80%的移動方向是側向和後退,那有什麼道理在訓練體能時,都是在向前奔跑呢?
他當然就改變了訓練球員體能的方法。
McKechnie的觀察來自於上一季D-League的比賽數據,球員只有15.5%的移動是在往前。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