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解放上空照如何避開臉書審查?請使用「男性乳頭模板」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只要利用繪圖軟體將男性的乳頭「貼」在女性的乳頭上,就可以閃避臉書的審查制度。
ETtoday報導,許多社交網站條文規定禁止使用者張貼裸露照片,違者照片將被刪除甚至停權,但不少女性用戶認為,男性裸露上空照會吸引民眾讚揚,然而換成女性上空照則與情色畫上等號。美國藝術家為了打擊這項審查的雙重標準,發起活動造成眾女性網友跟風。
美國加州查普曼大學(Chapman University)副教授希伯倫(Micol Hebron)認為女性的乳頭與男性並無差別,然而在社交網站上卻有不同的審查標準。早在解放乳頭運動(#FreeTheNipples)前,2014年希伯倫就想出了一個辦法,只要利用繪圖軟體將男性的乳頭「貼」在女性的乳頭上,就可以閃避臉書的審查制度。
Dear Instagram, Here, I fixed it:
Posted by Micol Hebron on 2014年8月4日
她寫道:「放上這個就能讓女性裸上身的照片在網路上不被移除!只要複製、調整大小、貼上,就能用『社會可接受的男性乳頭』掩蓋所有讓人感到冒犯的女性乳頭。」提醒女性網友在社交網站上欲張貼上空照前,請先使用「男性乳頭模板」遮蓋自己的乳頭在上傳。
TBT to that time, over a year ago (June 2014) that I posted an image of male nipple and told everyone to put it over…
Posted by Micol Hebron on 2015年7月3日
起先這起活動並無大多人參與,直到近日有許多名人響應,隨即像病毒似般的在社交網站上擴散,許多女性網友使用希伯倫所提供的男性乳頭模板作為替代。奇怪的是,這些照片最後的確安然無恙,沒有遭到社群網站刪除的命運。現在有越來越多人使用這個方法。
自由報導,數個月前一名冰島女學生在學校發起解放乳頭運動,拍裸露上身的照片上傳到臉書,並在推特上傳露點照,以抗議臉書審查制度。活動讓世界上許多女性仿效,紛紛上傳露點照抗議。然而臉書有審查機制,會將女性乳頭露出的照片刪除;其收購的Instagram甚至不接受性交、生殖器、完全裸露的臀部特寫照片。
臉書目前不會禁止的女性乳頭照片只有乳房切除手術後、哺餵母乳的乳房照片。希伯倫的方法用在解放乳頭的活動裡,希望可以實現男女平等裸露。
綠能x數位,科技助攻水產養殖產業升級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水產養殖結合太陽光電是一種創新的經營模式,讓漁場除了既有的漁獲外,更能提供綠電創造額外收益,國內更有漁場順勢導入數位工具管理養殖環境,持續提升水產質量。我們可以看到,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正在養殖漁業發生。
糧食生產是農漁業的主要功能,順應環境選擇不同的作物與耕種策略,是農漁民智慧的累積,臺灣的農漁業實力更是享譽國際。然而,由於整體產業結構轉型、生活型態轉變,傳統看天吃飯的一級產業,較不容易成為新世代就業的優先選項,如何在現有產業基礎上創造新商機、吸引年輕人返鄉,是各界都在思考的課題。
近年來,各國政府致力推動再生能源以實踐減碳,在不同場域、建物等結合光電開發的複合式發展模式,成為兼顧空間利用效率、提高單位面積產值的創新解決方案,這樣的趨勢正在農漁業現場發生。
農漁業結合光電創造附加價值
農電共生可提供自給自足的再生能源,還能保護農作物免受極端天氣影響,提高生產韌性,多餘的電力也可以躉售,提升農民收入。著眼於光電帶來的附加價值,越來越多國家看好農業結合太陽光電的發展潛力,德國、日本已有多個果園結合太陽光電從事農電共生,法國也實驗在成列的葡萄藤上安裝太陽光電模組。
不只農業,國際也開始出現結合水產養殖與太陽光電的漁電共生。例如美國切薩皮克灣(Chesapeake Bay)發展出太陽能牡蠣生產系統,不僅實現綠電自發自用,漁產收穫量更高達傳統養殖場的45倍;而在養蝦大國越南,也開始執行養蝦場結合太陽能發電的漁電共生計畫,為養殖場提供穩定電力並帶來漁獲,一舉兩得。

數位轉型為漁電共生添助力
漁電共生是利用漁業養殖場域結合太陽光電設置,期能改善生產環境、增加漁民收益,創造土地多元利用,是臺灣積極推動的重要政策方向之一。不過其他國家與臺灣的漁電共生開發型態不太一樣,其他國家多以沿海鋪設水面型光電為主,臺灣的漁電共生則採用室內養殖場搭配屋頂型光電,或室外魚塭搭配立柱型/水面型/塭堤型光電設備,近年來在許多漁民與光電業者的努力合作下,這樣的複合式土地利用模式逐漸展現效益。
不同養殖物種的環境需求不一,漁電共生導入的過程須經磨合,運用魚塭上方架設太陽能板,冬天防寒害、夏天助降溫,並配合不同物種的習性調整投料策略,同時結合數位環境監控系統調節養殖環境,進而達到提高漁獲收益之積極目的。

光電開發帶來的效益,也讓原本衰頹的產業地景重現生機,例如位於臺南七股的日運案場,原本是高鹽度的廢棄魚塭地,在養殖專家與在地青年的協力下,透過微生物、益生菌來控制池水,搭配AI數位化儀器監控養殖過程,持續累積養殖數據建立資料庫,烏魚、虱目魚、白蝦的混養模式已多次收成;四鯤鯓漁電共生案場過去同樣是廢棄魚塭,改建為室內型漁電共生案場後,能精準控制環境變數以從事精緻養殖,已成功育成一尾重達30克以上的白蝦。
由於漁電共生帶來的效益逐漸獲得認同,有別於過去多為光電業者發起的開發模式,最近也出現由漁民發起的漁電共生規劃,例如茄萣區不少養殖戶視漁電共生為吸引青農返鄉的契機,積極爭取納入漁電共生先行區;目前採用塭堤型與立柱型的光電設施,養殖的虱目魚也已開始收成。

養殖漁業正在實現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
數十年來漁民的養殖專業與經營視野,讓臺灣水產養殖產業在國際上向來有一席之地,但近年來確實也面臨產業結構轉型、從業人口老化凋零的挑戰;如今結合光電的漁電共生模式,讓原本看似傳統的一級產業開始蛻變,養殖模式、經營模式、商業模式不斷創新,也吸引更多青年關注與投入;臺灣養殖王國的美名,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將藉由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再次展現耀眼光芒。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