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我的荷蘭生產經驗談:這裡並不把生產當做生病,助產士幾乎主導整個流程

我的荷蘭生產經驗談:這裡並不把生產當做生病,助產士幾乎主導整個流程
Photo Credit:Corbis/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我看來,荷蘭是個非常重視醫療專業的國家。因為來自台灣的背景,讓我一開始面對只有助產士產檢的狀況非常緊張及不放心,面對質疑,當時的助產士有點氣惱地跟我說:「產科醫生受了這麼多年額外的專業訓練,要去解決更嚴重的、更急迫的、更需要協助的案例,妳為什麼要拿生產這種小事去佔用他的資源、耽誤他的時間。」

文:梅格

台灣醫界和婦權團體針對自然生產一事看法兩極,婦權團體要求保障婦女自主生產權,醫界砲轟作法藐視專業徒增困擾。先說明本人不是醫療專業,也沒有參與任何推廣自然生產的團體,僅以在荷蘭生產過一個小孩的經驗,說說我對這件事情的看法。

荷蘭非常自豪於自己生產系統的特殊,助產士(midwife)幾乎主導了整個懷孕到生產的流程。一般在荷蘭,婦女懷孕後第一件事情是跟家醫報備,隨後便到助產士中心登記,若是低風險的產婦,產檢甚至是生產都由這些第一線的助產士完成。

在過程中的任何一個階段,若被助產士評估有醫療風險,則可能轉介第二線駐守醫院的助產士或產科醫生接手。原則上如果沒有出狀況,產婦從頭到尾都不會見到婦產科醫生,即使到了醫院,也有可能是助產士或產科實習醫生來進行,若萬不得已真的有醫療需求,這時產科醫生才會接手。

目前荷蘭有超過2500位登記有案的助產士,其中約有三分之一的人在醫院工作,剩下的則分布於全國各地約五百家的助產士中心。荷蘭居家生產的比例近年雖然有稍微降低的趨勢,但仍約有四分之一的婦女選擇居家生產(註1)。

這和台灣的現況相比,大概是天秤上的另一個極端,但荷蘭這樣的系統背後有其推行的原因和配套措施,也許在討論政策之前,得先對這些部分進行說明。首先,荷蘭並不把懷孕生產當做疾病,因為不是生病,所以不需要大舉動用醫療資源。

我以為這是風土民情的不同,也許可以從文化價值的角度來看,台灣相比於荷蘭是個高避險的國家,生產這件事情當然有風險,可是荷蘭人心態上習慣假設不會有事情發生,而台灣人則要預設可能有什麼事情會發生。所以這樣自由奔放、後果自負的系統適不適合台灣目前的狀況,或許還有值得討論的空間。

在我看來,荷蘭是個非常重視醫療專業的國家。因為來自台灣的背景,讓我一開始面對只有助產士產檢的狀況非常緊張及不放心,面對質疑,當時的助產士有點氣惱地跟我說:「產科醫生受了這麼多年額外的專業訓練,要去解決更嚴重的、更急迫的、更需要協助的案例,妳為什麼要拿生產這種小事去佔用他的資源、耽誤他的時間。」

Photo Credit:Corbis/ 達志影像

Photo Credit:Corbis/ 達志影像

在此之前,我從來沒有從這個角度想過這件事情,荷蘭的助產士,有等同於台灣體制大學學歷的專科訓練,所有助產士都必須要修習兩年專業學科、兩年實習,一年在第一線的助產士中心,另一年在醫院和婦科醫生實習。

助產士的學歷養成,就完全在於學習懷孕和生產相關的所有知識,他們並不是護理師,護理師和助產士也彼此不得轉任。所以荷蘭的助產士,的確擁有充足的技術和知識,去處理正常的、沒有意外的懷孕生產過程,也有足夠的能力評估判斷孕產婦需不需要轉診。我在這裡,學會尊重和相信專業。

荷蘭助產士也鼓勵並要求孕婦寫生產計畫書,然而寫生產計畫書的目的,並不完全是規範生產過程裡有外力介入的時候,可以或不可以做什麼。比較重要的,其實是幫助產婦及其伴侶,更清楚地理解生產的過程。

畢竟那是自己的身體,要怎麼生、會怎麼生,在可以掌控的範圍之內,應該要自己決定。就好比如果生了什麼病要進行治療,應該也會想要知道有哪些選項、各種手段的優劣,和對自己身體的影響。

但是,助產士同時也都會耳提面命,生產計畫書就只是個計畫,是個讓自己頭腦清醒的依附,現場如果發生了和計畫不同的事,也不要執著,因為人生本來就充滿意外。助產士還交代計畫書要短,最多一頁就好,寫太長若遇緊急狀況發生,醫護人員也沒有時間看,內容主要針對大方向,很少專注在細節的規定,細節牽扯專業,計畫書的目的只在釐清意願。

我自己的生產計畫書裡,寫了很多像是想要蹲著生、想要自由走動、想要坐生產椅、不要打無痛(註2)之類這種非常美好的想像,但也註明了如果有醫療需求,就請做必須的事。計畫書的目的不是讓產婦指導助產士或醫生怎麼進行適當的協助,而是讓產婦更清楚明確地思考自己的選擇,並確實溝通表達。

我自己生產時因為某些風險原因提早抵達醫院,過程裡總共換了兩班不同的助產士和醫生,幸好有夾在自己病歷裡的生產書,所以不用在痛得昏天暗地時,還要費力想辦法和醫療人員溝通;他們也不用在緊急忙亂中,費心再跟我或我先生說明什麼。我們都很清楚他們如果做了什麼和計畫不同的事,那必定有他們的原因。

荷蘭這樣的制度,說到底是為了給女性選擇的自由,低風險的產婦可以自己選擇要在家生、在生產中心生、在醫院生,還有要怎麼生。居家生產如果遇到狀況要去醫院,荷蘭目前大約維持全國不論任何地點,十分鐘內可以救護車急送的標準。

但那如果真得很危急,十分鐘不是仍然很危險嗎?在極少數的狀況下,是啊!所以不安心的話就去醫院生吧。雖然我所有遇到的荷蘭助產士都喜歡說:「要是風險很低的話,我們鼓勵在家裡生。」然而堅持要去醫院生的我,也從頭到尾沒有受到阻止或勸退,甚至沒有人問我原因,因為是我要生,那是我的選擇,我不需要解釋理由。

Photo Credit:Corbis/ 達志影像

Photo Credit:Corbis/ 達志影像

當然也是會有比較激烈贊成居家生產的助產士,但如果真的遇到了,其他的荷蘭人會告訴妳,不開心就換一個助產士、換一個中心,不要委屈自己。我以為推崇產婦人權的終極目標,應該就是這樣選擇的自由;當然,自由慣了的荷蘭人都很清楚,選擇的代價,也包括面對各種可能結果的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