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我的荷蘭生產經驗談:這裡並不把生產當做生病,助產士幾乎主導整個流程

我的荷蘭生產經驗談:這裡並不把生產當做生病,助產士幾乎主導整個流程
Photo Credit:Corbis/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我看來,荷蘭是個非常重視醫療專業的國家。因為來自台灣的背景,讓我一開始面對只有助產士產檢的狀況非常緊張及不放心,面對質疑,當時的助產士有點氣惱地跟我說:「產科醫生受了這麼多年額外的專業訓練,要去解決更嚴重的、更急迫的、更需要協助的案例,妳為什麼要拿生產這種小事去佔用他的資源、耽誤他的時間。」

這樣的制度當然有它的缺點,荷蘭近年來又重啟是否應該改善這制度的辯論,一部分原因是政府一直努力降低新生兒、嬰兒、和產婦死亡率,目前荷蘭在歐洲國家之中新生兒死亡率仍偏高(註 3),很容易讓人自然聯想是因為居家生產比例高的關係。有的人認為應該要提高醫院產房設施來改善這個現象,但反方認為這樣會造成專業人士過分集中在重點醫院,因而折損了產婦可以真正自由選擇的空間。

另外,目前由居家生產轉診至醫院生產的比率逐年增加,約有三分之一的產婦在生產過程中會被第一線助產士轉介到醫院給第二線助產士,於是有人倡議乾脆省掉第二線助產士的流程,直接轉診就請醫生來看;但也有人認為這樣會提高婦女接受不必要醫療介入的機會,目前這個討論還在進行,未來會如何還不清楚。

荷蘭關於醫療是否介入,什麼情況是必要或不必要的辯論核心,大概也是台灣最近爭議的起點。我其實不知道怎麼樣比較好,因為我只生過一個小孩,而且是在給了我很多選擇的荷蘭。當初產檢沒有辦法看到婦產科醫生確實讓我不安、需要額外檢查卻得耐心等待門診時間也的確令人困擾,後來我學會隨遇而安,但當然也希望這個宣稱「把孕婦放在產程主體」的規劃可以更好。

每個制度都有它的好壞,我只是希望政府在推動政策的同時,不要短視近利地只看到很表面的東西。也許,在尊重各個領域的專業、理解在不同民情之後,政策會有不同的被解讀和執行的可能;在彼此理解和開放溝通的前提之下,給所有女性多一些選擇的自由和承擔。

註 1:荷蘭的助產士協會定期會公布相關數字,相關資訊可以至其網站查閱。

註 2:荷蘭生產目前減痛或止痛的選擇有四或五種,如果要打台灣普遍的無痛分娩針,那就一定要到醫院生產。荷蘭麻醉師協會近年通過願意24小時待命,以提供這個選擇。更早之前,在荷蘭想要打無痛得碰運氣,要是晚上去醫院麻醉師下班就沒得打了。

註 3:生產相關的死亡率包含嬰兒死亡和產婦死亡率。國際衛生組織的統計結果顯示,荷蘭2010年的一歲以內嬰兒死亡率是每千分之四、產婦則是每十萬分之六,這兩者皆符合先進國家標準。但同年度的新生兒死亡率,是千分之九,雖然每年降低,但在荷蘭自己的研究裡,顯示荷蘭在歐洲各國之內,幾乎是死亡率的榜首。

根據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2010年台灣的新生兒死亡率則是千分之二‧六。死亡率的統計,按照病例涵蓋的標準和計算方式多有不同。類似的研究很多,正反雙方都會採取對自己有利的計算方式,但整體來說,荷蘭內部近年對助產士在生產時所扮演的角色,和是不是造成高死亡率的討論,目前還沒有定論。

本文獲荷事生非授權轉載,原文於此

責任編輯:孫珞軒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