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醫生看《Dr.倫太郎》:在治療別人的過程裡,看見自己的美麗與哀愁

精神科醫生看《Dr.倫太郎》:在治療別人的過程裡,看見自己的美麗與哀愁
Photo Credit:《Dr.倫太郎》影片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上天要拯救一個人,通常只給一次機會,但走精神科的人,被給了兩次。

兼具耐心愛心與細心的男精神科醫生,將雙重人格女病人治療好了,卻也愛上了她。治療關係結束以後,男精神科醫生想要開展親密關係,於是對女病人說:「嫁給我!我保證用一生來好好愛你!」

雙重人格女病人怎麼回答?「我愛的是那位努力醫治我的精神科醫生,而不是發誓要一生愛我的男人!」

太厲害的人性洞察力,來自病人,穿透了精神科醫生的內心。互為醫病,彼此取暖,一起回到過去療癒成長的創傷,形成了非常巧妙的對稱結構。

Dr.倫太郎》,剛下檔的日劇,用十集十個小時,演一個年近中年,成熟穩健,卻又充滿熱情,敢於遊走專業界線,發揮創意拯救病人的男精神科醫生,還有十個左右的精神科疾病,比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憂鬱症病態嗜賭等等,以及貫穿全劇,女主角所罹患的解離人格疾患。

精神科領域廣闊,《Dr.倫太郎》主要演繹精神分析與心理治療,這在電視劇裡幾乎聞所未聞。連移情與反移情這樣的精神分析術語都出現了,而且解說十分精準清楚,一般人也能了解。還有同理心,日語叫共感,這一個精神科詞彙,不只反覆在男主角倫太郎醫生的口中出現,更在他的治療室,甚至日常生活中,一再地被發揮與實踐。

注意喔,同理心是精神醫學最重要的一個詞彙,一整本兩千頁的精神科教科書,最閃閃發亮的術語就是這一個,它使精神醫學在所有醫學科目,甚至所有科學裡獨樹一格,昂然挺立。

什麼叫同理心?日常生活中被用得浮濫了,連治療場合裡也經常被輕率展演,比如看到病人落淚,隨口附和一句:「嗯,你一定很難過!」就以為這是同理心了。

是嗎?如果這就叫同理心,鸚鵡也可以當精神科醫生。去看《Dr.倫太郎》,這日劇會重新告訴你,什麼才叫知行合一的同理心。

當然,這是演戲,難免誇張了,但箇中彰顯的,精神科醫生拯救病態心靈的使命感與關愛受苦心靈的慈悲心,會讓門外漢嚮往,也會讓執業中的人省思。

男主角堺雅人從律師改扮醫生,表情一樣豐富生動,但眼神柔和溫暖許多,整體演出算是有說服力。

這齣日劇比同樣演精神科醫生的韓劇與台劇節制許多,兼顧了趣味性與知識性,更在生動細膩,有血有肉的診療案例裡,將精神醫學拉抬到非常獨特的,不只為病人帶來健康,更是扶持他們回到幸福快樂人生軌道的專業地位。

有人說,很多精神科醫生怪怪的,是不是自己有病所以讀這一科?當然不是啊!就像腸胃科醫生並非因為腸胃不好才做那一行。成長的創傷、性格的缺陷、家庭的糾葛,每個人都有,但只有從事精神醫學相關行業的人,能在治療別人的過程裡,看見自己的美麗與哀愁,或許因而得到一點點自我治療的可能。

上天要拯救一個人,通常只給一次機會,但走精神科的人,被給了兩次。

感謝上天,我是精神科醫生!

延伸閱讀:

Photo Credit: Wikimedia Commons

Photo Credit: Wikimedia Commons

本文經作者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沈政男臉書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