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政府數據跟人民觀感差這麼大?七張圖表告訴你

為什麼政府數據跟人民觀感差這麼大?七張圖表告訴你
Photo Credit: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什麼數據總是跟你想的不一樣?

文:王薈鈞

根據美國《全球金融雜誌》(Global Finance)公布最新的全球富裕排行榜,台灣以人均GDP 40,392.86美元高居第17名,贏過日本和德國,此結果遭受民眾和學者的質疑。

下圖為同一年度《全球金融雜誌》和世界銀行(World Bank)的人均GDP排名比較,在計算方式不同之下,結果也略有不同:

資料來源:GLOBAL FINANCE、WORLD BANK

《全球金融雜誌》的計算方式為先計算人均GDP,再透過物價指數、匯率調整得出,而過去世界銀行計算方式僅依照匯率調整,並未考慮物價指數,所以台灣的排名多半不佳。在2011年的排名中,若未考慮物價指數,台灣排在第50名

台灣的物價水準到底有多低?根據國際比較計劃(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Program,ICP)2014的報告,台灣相對價格指數為66.1,不僅低於日本的173.6、南韓的99.4、新加坡的91.4、香港的90.5,甚至比中國的70.1還低。

2014年臺灣GDP成長率為3.74%,為亞洲四小龍之首,但為何這些數據都跟人民觀感差距這麼大呢?

數字是一體兩面的,如果不想被表面的訊息所蒙蔽,如何讀取數據背後的資訊就顯得相當重要。

原因一:貧富差距逾百倍

馬英九總統在「2014全國中小企業發展會議」開幕典禮時說:臺灣貧富差距在全世界算很低的。這句話引來很多人氣憤地表示馬總統不知民間疾苦。

事實上,台灣的吉尼係數(Gini coefficient)0.342,在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的世界競爭力調查的58個國家中,排名第25,算是中段班。就統計數字上看來,美國、中國、新加坡、香港的吉尼係數都超過0.4,貧富差距問題比台灣更嚴重。

吉尼係數的概念不容易用文字表明,簡單來說此係數介於0跟1之間,數字越大表示貧富差距越大,而國際間通常以0.4作為衡量標準,0.4以下都算是合理的範圍。這樣看來,難道是臺灣社會的觀感有誤?

由於吉尼係數變動不顯著,若將衡量標準改為最富有5%與最貧窮5%所得差距之倍數,我們會發現貧富差距正逐漸擴大。民國100年時,最富有5%的平均年收入為463.5萬元,而最貧窮5%的平均年收入僅4.8萬元,差距逾百倍。

資料來源:主計總處

面對這樣的現象,財政部卻在2012年發表新聞稿表示:日後貧富差距程度將統一以「家庭可支配所得5等分位差距倍數」及「吉尼係數」衡量,忽略貧富嚴重兩極化的事實。

或許以最富有的5%人口和最貧窮的5%人口做比較無法全面表現出一個國家的所得分配狀況,但是這個數據是個警訊,意味臺灣正走向極端的富者越富、貧者越貧。

延伸閱讀:

原因二:薪水不升反降

主計處公布2014年勞動人口平均薪資為47300元,真的有這麼多嗎?事實上,僅是薪資的數據表示的方式就有很多種。主計處的網站上的曲線圖仍是未經物價調正的「平均薪資」,即下圖中灰色的曲線,如果沒有仔細觀察很可能忽略數字的真實意義。

所謂的經常性薪資其實就是「底薪」的意思,意指薪資未加入加班費、差旅費、年終等額外收入。平均薪資是經常性薪資加上額外收入,且不經物價調整後的數字。而實質薪資才是衡量勞動人口薪水變動的主要資訊,以此了解勞動人口的購買力是否有增減。

資料來源:勞動部

台灣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趙文衡在〈揪出台灣薪資低落的元兇〉一文中分析:

服務業就業人數不但高達整體就業人數的60%,其毛利更佔全國的70%。服務業毛利是要分配給員工或是股東,就成為決定台灣整體薪資水準的重要因素。其實,服務業實質薪資自2002年起即開始下滑。自2001年至去年(2014)服務業實質薪資下滑幅度達5.9%,同期間製造業卻成長1.7%。

由於台灣社會的發展與變遷,對許多低薪服務工作(例如看護、幫傭、便利商店與保全)的需求越來越大,造成薪資無法提升,成為台灣低薪的主因。在服務業各分業中,2001年至2014年薪資下跌最多的是支援服務業,幅度高達15.2%,其次為不動產業(-12.3%)、運輸及倉儲業(-10%)、資訊及通訊傳播業(-7.7%)、批發零售業(-3.5%)。

資料來源:主計總處

上圖的數據為名目值(亦即未經物價調整),支援服務業的薪資就已經呈現下降的趨勢,2014年的薪資竟比2000年還要低。而批發及零售業雖然不是薪資下跌最多的行業,但臺灣就業人口中每100人就有16.5人從事批發及零售業,故服務業的薪資衰退和批發及零售業的薪資衰退有很大的關係。

薪資問題不只是老闆加不加薪這麼簡單,整體的產業結構也需要調整。產業不升級,就無法創造出更多的高薪工作,在僧多粥少的競爭之下,大多數人都去從事了較低階的工作。

原因三:企業賺錢分給誰?

企業賺錢後可能將淨利保留、分給股東、投入於資本投資或是為勞動者加薪。

資料來源:主計總處

謝金河在我從台積電看到台灣無感經濟一文中分析到:

去年台灣全體上市櫃公司稅後淨利高達1.86兆台幣,而單是半導體產業的整體淨利就超過5000億,其中台積電創下2638億的稅後淨利。台積電是一家外資持股比率很高的企業,外資持股比率一度超過78%,目前仍有77.18%。今年台積電決定配發4.5元的現金股息,預計要發出1166.8億元的現金,這筆現金股息其中有900.56億會跑到外資手上,剩下的266.24億落到本國投資人手上,享有很多租稅優惠的台積電賺來的錢,有將近8成歸外資。

謝金河也進一步指出:除了台積電之外,其他經營良好的大企業外資持股比例也很高,如日月光83.4%,台達電74.28%、聯發科62.4%,鴻海50.7%。雖然這一年來大盤指數創歷史新高,但是仔細研究就會發現有600多家公司股價創一年新低,而其中有100多家創歷史新低,真正有漲的幾乎都是那些外資持股比例極高的公司。

簡單來說,國內大企業賺了錢,本國人分到的卻很少,造成GDP成長率不低但人民可支配所得增加不多。

Photo Credit:AP/達志影像

Photo Credit:AP/達志影像

進一步從GDP的三大支柱──消費、投資、出口來看,未來臺灣的經濟發展有望再度向上提升嗎?

  • 消費

長期來說,民間消費占GDP的比重大約5至6成,是維持經濟穩定成長很大的因素。民間消費尚屬穩定,但因為薪資成長率低而較難有大幅度的提升。而政府消費的部分,由於政府預算吃緊也難有大幅度的波動。

  • 投資

外國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包括企業併購、設立分公司及股權收購等投資活動,代表外國投資人對特定地區長期經濟發展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