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政府數據跟人民觀感差這麼大?七張圖表告訴你

為什麼政府數據跟人民觀感差這麼大?七張圖表告訴你
Photo Credit: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什麼數據總是跟你想的不一樣?

資料來源:主計總處

2011年,外國直接投資台灣的金額為負19.6億美元,在全球211個地區中,排名倒數第2,僅優於非洲安哥拉。近年FDI數值雖稍有回升,但仍不及金融海嘯時期,更遠遠不及2007年時的高峰。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台灣的外國直接投資低落,但間接投資卻不低,光是這一年來匯入臺灣的金額就高到2000多億美元。而這些資金並非長期投資,多為炒股、炒匯,影響經濟的穩定性。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

國內投資成長率已不高,又集中於高科技產業,高科技產業日新月異,折舊率很高,故國內「淨投資」的成長其實更加低迷。

臺灣綜合研究院創辦人劉泰英在受訪時表示:在李登輝總統在任的12年內平均實質投資成長率約為10%,而2000年至今實質投資成長率不到3%,生產能量不足,嚴重影響臺灣潛在GDP。

所謂潛在GDP指的是一經濟體總資源的最大產出水準,而根據臺灣綜合研究院的研究顯示,臺灣的潛在GDP成長率不斷衰退,而且臺灣的經濟體質極易受到外在環境影響,長年未達潛在GDP的水準。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

造成實質投資成長率不振的關鍵因素為政府投資的衰退,台灣政府投資衰退顯著,13年來僅4個年度投資實質成長率為正。由上圖可知,政府的未償還債務年年都創新高,政府財政吃緊,公共支出自然很難上升。

延伸閱讀:

台灣是下個希臘嗎?蔡英文、洪秀柱雲端辯論年金改革

  • 出口

貿易依存度是指一國的進出口總額占該國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而貿易條件為一國出口與進口的交換比價,數值越大表示出口品價格相對進口品價格為上漲。

由下圖可知,隨著貿易依存度不斷的上升,貿易條件卻是不斷下降。2000年以後,由於進口原料價格上漲以及新興國家的崛起等因素,進口品價格上升,再加上產業附加價值率下滑,臺灣的出口品競爭力下滑,以致只能用降低成本的方式維持獲利。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

資料來源:臺灣綜合研究院

出口可以說是臺灣經濟的命脈,但是出口值往往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而變動。而且臺灣又有出口過度集中的問題,扶植其他的新興產業,及分散投資與出口地為重要改革方向。

延伸閱讀:

Photo Credit:Simon Cunningham CC BY 2.0

Photo Credit:Simon Cunningham CC BY 2.0

經濟學家泰勒.柯文(Tyler Cowen)在其著作《再見,平庸世代—你在未來經濟裡的位子》(原書名:Average is Over)中指出「勞動市場兩極化」的現象,一邊是前瞻、國際化的高薪工作僅占15%;另一邊則是勉強餬口、低薪的基層工作則占了85%,這是全世界共同面對的嚴峻考驗。

根據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的2021年國際人才報告,台灣人才外流世界第一,其中專業人才外移佔外移人口的 61.1%。如果臺灣再不加快產業升級的速度,人才為了擺脫低薪只能「向外發展」。

當經濟發展漸緩,各種社會問題就會一一浮現。政府應制定明確的政策、從根部改善結構性的問題並創造產業新的附加價值,同時也要致力弭平貧富差距、落實社會正義,才能創造出人人有感的經濟成長。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