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三座核電廠至今年5月將全數超過30年,惟台電不僅不願早日除役老舊核電廠,甚至申請核一延役。
文:蔡雅瀅(律師)
2011年的日本福島核災,促使德國在1年內關閉8座超過30年的核電廠,並決定在2022年前實現非核。反觀台灣,三座核電廠至今年5月將全數超過30年,惟台電不僅不願早日除役老舊核電廠,甚至申請核一延役。
老舊核電廠有什麼問題呢?核二廠曾發生錨定螺栓斷裂;核一二廠更均有爐心側板出現裂痕、燃料匣彎曲等狀況;此外,截至2009年,我國曾發生12起核電廠火災,其中2起管路破裂的油類火災、7起電線燃燒的電氣火災 ,老朽電廠的事故風險不容忽視。
或許有人認為,核電廠在台灣已30多年,繼續用下去,應該不會有什麼問題。然而1971年開始商業運轉的福島核一廠,經歷平安無事的44年後,卻在311地震海嘯中發生核災。過去未發生核災,不代表未來不會發生核災,選擇使用核電廠,就必須承擔核災風險。
而我們承受得起核災風險嗎?1986年4月26日的車諾比核災,污染16萬平方公里土地,約為我國國土面積4倍多;福島核災建議避難30公里居民,核一二廠30公里範圍有近4百萬及5百多萬人口,萬一發生核災,有能力撤離安置嗎?
況台灣盛行東北季風,學者莊秉潔教授曾以台灣氣候模擬核一二廠若發生核災,重度污染須撤離的區域,可遠達屏東山地門。日本福島核災使許多福島人失去故鄉,但還可以在日本其他地方生活;國土面積狹小的台灣,若是發生核災,等於失去國家。
繼續用核電廠,就會增加核廢料。台電先後於80年及91年,在新北市及屏東縣啟用核廢料焚化爐,經年累月地焚燒低階核廢料,而核一二廠用過燃料池,經過兩次變更設計,貯量遠超過原始設計容量,且即將爆滿。
台電擬取出部分用過核燃料,放入空氣對流冷卻的亁式貯存設施,繼續在新北市佇立40年,若找不到最終處置廠址,更可能無限期拖延;而受託辦理該案的核研所,自身的實驗用亁式貯存設施,曾有多次氫爆事故,實難令人心安。
日前台電又計畫花近113億元將1,200束用過核燃料送出國再處理20年,然處理後的核廢料殘骸和衍生的廢棄物均須送回台灣,再處理取出的鈽和鈾,若超過10年還賣不掉,得另外支付保管費,等於將空白支票放在他人手中。
依能源局統計資料,核電僅佔全國電力裝置容量率10.5%,而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曾評估若四大耗能部門全數執行節能,整體節能效果可達39%以上。與其繼續承擔老朽核電廠的風險,不如積極節能,並早日除役老朽核電廠!
相關文章:
- 綠委優勢通過非核草案:2025年後核電廠將不能延役、無法重啟
- 日本「考慮國家能源」重啟核電廠 居民:棄生命於不顧
- 2025進入非核家園 經濟部憂核電除役後將有供電缺口
- 台電年前招標上百億…將核廢料送國外處理
責任編輯:孫珞軒
核稿編輯:鄭少凡
Tags: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