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佳暮勇士」帶我們深入魯凱族傳統領域17天,尋找「撞到月亮的樹」

「佳暮勇士」帶我們深入魯凱族傳統領域17天,尋找「撞到月亮的樹」
柯金源攝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杉在台灣並不若檜木有名,但其學名Taiwania cryptomerioides在1906年正式發表時,可是轟動學術界,因為從化石與花粉記錄可證實台灣杉源自地質時代第三紀所孑遺下來的活化石,與中國之水杉、銀杏和美洲巨杉(世界爺)等古生種並稱於世。同時也是世界上惟一以「台灣」作為屬名的植物。

問到遷村後的變化,他坦然的說,其實也有一點好處,因為過去族人都在各地打零工,部落只剩老人與小孩,而今大家都搬到山下住在一起,家庭、部落關係會更緊密。然而離開山上之後,文化怎麼維繫?傳統知識怎麼存續?甚至兩部落分治後,連祭典該怎麼辦都是難題。

對此,他很焦急,近年一直拉著部落年輕人、到山上舉辦教育活動,希望以原部落為基地,聯結兩部落,將生活經驗傳承下去,「我最擔心的還是山上16戶的未來」。那晚火光在他臉上閃耀,我看見一個處在傳統、現代文明與災變夾縫中的原住民,沉重,卻是那麼的巨大。

霧台佳暮部落的魯凱人賴孟傳,自小就與父親奔走於大鬼湖山區,為本次行程嚮導。(柯金源攝)

霧台佳暮部落的魯凱人賴孟傳,自小就與父親奔走於大鬼湖山區,為本次行程嚮導。(柯金源攝)

台灣杉純林首躍於世

於大鬼湖過夜兩晚後,我們翻過中央山脈稜線,進入鹿野溪上游與本野山一帶尋找台灣杉。這裡是霧台魯凱族的傳統獵場,名叫Malalwosu,相傳原先是布農族的地盤,後來被魯凱奪下。

氣候相當濕潤,下午三點一過必下霧雨,無一例外。配合著孟傳的記憶和衛星圖比對,我們終於在本野山西方找到一片密度極高的台灣杉純林,遠遠超越2002年的調查成果,甚至比林務局至今發布的任何一篇報告都來的驚人。

在長145米、寬30米,約0.42公頃的樣區內,共測量到台灣杉40棵生立木、3棵倒木及一棵紅檜,林下散生鬼櫟、假長葉楠、長葉木薑子、狹葉櫟等闊葉樹。台灣杉的平均高度超過60米,胸徑約2米,推測這是崩塌後於同一時間生長的同齡木,樹齡超過1200年。楊老師說他從來沒看過密度如高的台灣杉,株株立地頂天,壯美尤甚棲蘭的扁柏林。

為了尋找更大胸徑的台灣杉,接下來幾天我們翻越本野山延稜一路往南來回搜尋,陸續又測量了十來株台灣杉巨木,最大量到4.32米,平均約在3.5米,初步判定這應該是台灣杉的生長極限。

族群分佈上很明顯在溪谷與紅檜混生,中坡數量最密,到稜線頂又變回散生巨木的狀態。小苗則在溪谷裸地處處可見,而且頂芽幾乎都有動物啃咬的痕跡。同時楊老師注意到東面鹿野溪集水區的崩塌似不如西面隘寮北溪嚴重,他認為或許與台灣杉族群存在有關。

這片密度極高之台灣杉千年純林為本次勘查隊伍首度發現,命名為向陽谷。(柯金源攝)

這片密度極高之台灣杉千年純林為本次勘查隊伍首度發現,命名為向陽谷。(柯金源攝)

被黃喉貂搗亂的歸途

這趟的行程一路順利,但歸程並不完美,因為先前埋在營地的存糧被黃喉貂偷襲,逼得我們只好提早下山,還得孟傳的經驗沿路採摘野菇野菜才能補充營養。孟傳說,這幾年獵人少了,黃喉貂越來越猖獗,簡直到了「目中無獵人」的地步。崩塌、箭竹開花成片死亡、獵人與獵物相互消長,這裡的大環境隨著氣候和文化的變遷悄然的變動,而方向無人可知。

回到佳暮部落後,多天來沒有吃到好料的我們,發了狂的吞食孟傳媽媽準備的「吉那富」和「阿拜」(魯凱族常食用的小米粽子)。我們打趣著說想看孟傳盛裝的照片,他有點不好意思的說,自己最不喜歡穿出來,因為都會被笑說是頂著一大團花圈,一旁的媽媽眼中溢著驕傲,默默地微笑。

我看著房子仍在,但卻多處人去樓空的部落。「要播出的時候說一聲喔!我要廣播叫全村都來看,那些老人一定會流眼淚的啦!」孟傳臨走前開玩笑的說。對我來說,那片森林已經不是抽象的存在,千百年來台灣杉巨木聳立著,這裡是魯凱人的傳統領域,這裡是Malalwosu。

台灣杉小檔案

台灣杉在台灣並不若檜木有名,但其學名Taiwania cryptomerioides在1906年正式發表時,可是轟動學術界,因為從化石與花粉記錄可證實台灣杉源自地質時代第三紀所孑遺下來的活化石,與中國之水杉銀杏美洲巨杉(世界爺)等古生種並稱於世,同時也是世界上惟一以「台灣」作為屬名的植物。

※本趟旅程完整影片記錄:我們的島 第797集 撞到月亮的樹

本文獲地球公民基金會授權轉載,原文於此

責任編輯:孫珞軒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