凍漲18年月領1萬5...政府重新開放越勞的理由,難道是為應付菲、印聯合「漲價」?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劉佳鈞說,日前印、菲、越三國聯手要求工資調漲至17,500元,幾經溝通後,越南方面已不再堅持。劉更表示,解凍越南家事外勞後,反而有助於降低我國對印尼外勞的依賴。
整理:鄭博名
勞動力發展署15日正式宣佈,解凍長達10年的越南家事外勞、漁工限制,並與越南政府合作,透過直聘系統讓在台雇主直接聘用。然而印尼當局才在2014年聲明,未來若是勞動條件未改善,將停止對台輸出家傭,勞動部此舉是否間接迴避印尼政府提升勞工權益之要求,備受爭議。
過勞、職災,移工的悲哀
事實上,職災一直是移工普遍存在的風險。由於語言不通,加上雇主、仲介便宜行事,往往讓移工權益受損,甚至違反勞基法規定。多數移工因從事藍領工作,契約大多為3年約,但職災發生時間根本不可預期,有些雇主便在事發後違法將職災移工解雇,甚或因約滿將其勞健保退保,導致後續醫療、復健中斷,讓移工被迫帶著傷勢回國。
《勞基法》第59條明文規定,勞工因遇職災導致傷殘,除了雇主須補償其醫療費用,就醫期間也需按原工資予以發放。假使醫療期間屆滿2年仍未痊癒,經院方診斷喪失原有工作能力,雇主還需一次給付40個月平均工資。但根據資料顯示,全台因職災申請傷病保險給付的移工一年共有800多人,當中卻只有5人有辦法成功留在台灣治療,相對之下職災移工應有的賠償也付之闕如。
公視報導,對此,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副組長趙文徽曾表示,勞動部對於移工發生職災有安置必要時,一律從寬認定;即便聘僱許可有效期限屆滿,如果醫生認定有在台復健之必要,也會協助安置並延長居留。
印尼副總統:停止輸出女勞工,以避免其遭受虐待
2014年11月,香港警方在一名英國籍男子家中,發現兩具印尼女子屍體。儘管港警拒絕透露死者身份,但根據BBC記者調查表示,兩名印尼女子皆為家事工作者,並同時在灣仔紅燈區進行性交易。參與燭光悼念活動的印尼工人向記者聲稱,高額的仲介費用與簽證限制,迫使許多外勞女性從事非法性工作。
此事引起印尼當局高度重視,印尼副總統Jusuf Kalla於同月宣佈,為保障印尼勞工權益,將透過國內輕工業與農業領域,提供更多機會給本國勞工,並在5年內停止輸出女性勞工到他國。
由於在台印尼勞工從事看護工作高達17萬人,占台灣全體外籍看護工人數79%,印尼海外勞工安置暨保護局長Nusron Wahid因此提出配套方案,表示只要台灣落實基本工資、禁止超時、與獨立宿舍等,便會考慮繼續輸出外勞至台灣。
根據勞動部決議,台灣最新基本工資為20,008元,並已於7月起正式實施。然而由於我國家庭看護工不適用《勞基法》,因此台灣方面的回應,是透過協商,希望將家事外勞基本工資凍結在15,840元。勞動力發展署署長劉佳鈞說,日前印尼、菲律賓、越南等三國聯手片面要求工資調漲至17,500元,幾經溝通後,越南方面已不再堅持。劉佳鈞更表示,解凍越南家事外勞後,反而有助於降低我國對印尼家事外勞的依賴。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勞動部曾於去年年底公佈外勞在台工作及生活狀況調查,儘管有98%的雇主發放加班費予家事外勞,卻有68%的家事外勞全年無休;另有29.3%平均每月只休1.1天,堪稱最血汗勞工。且由於工時難以認定,報告中並未對工時一事進行調查。
台灣移工聯盟在新聞稿中指出,衛福部在長照服務法中維持照護人力的「雙軌制」,讓家務移工繼續成為照顧方式的選項;然而,台灣的家務外勞工資已經18年未調整,每月台幣15,840元,扣掉國、內外仲介費用、健保費等,第一年每月勞工實際領到的薪資不到台幣7,000元,每日工時更是高達14至18小時、將近10萬名家務移工全年無休。倘若台灣不思考勞動條件的改善,繼續向越南、緬甸、斯里蘭卡等國家輸入廉價勞工,將讓台灣成為「奴工王國」。
面對近幾年台灣勞動問題不斷,醫護、航空、媒體、高科技等產業均傳出過勞現象,甚至連台資企業在國外都被爆壓榨台灣勞工。台灣人不得不反思,到底勞工與移工的差異,是在於語言、工作內容、社經地位,還是過勞早已成為慣性現象,不分你我地身處在這座島嶼之上。
新聞來源:
- 「新聞稿」勞動部=奴工販運部!!(TIWA)
- 血汗僱主! 近15萬家庭類外勞全年無休(蘋果日報)
- 【更新】澳洲85度C遭控 壓榨台灣青年(蘋果日報)
- 香港命案:法院同意休庭等候心理鑒定(BBC)
- 走不完的99哩異鄉路(二)困囿於制度(新頭殼)
- 契約一到期 職災移工保障全失(公視)
核稿編輯:闕士淵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