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明明只是一場遊戲,卻讓他無法掉頭離開?一個設計師所見過最美的遊戲結局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遊戲」這個東西,無論實體遊戲如桌遊、還是數位型態的電玩遊戲,最核心的特質都是一套規則、一套機制,供玩家遵循這套規則來與這個遊戲和其他玩家「互動」,也就是來「玩」這個遊戲,而遊戲的其他內容則和這些規則機制相結合,進而在遊玩過程被賦予生命。這些規則就是遊戲的語言。
那台打出規則的打字機其實就是當年納粹所用標準打字機的仿製品、數字5的按鍵上根本就印著納粹親衛隊(SS)的符號,每個棋子都代表著十萬個猶太人,而玩家剛才其實就是從納粹打字機接獲命令,還非常努力、甚至互相競爭,把這六百萬猶太人塞進車廂裡,送往集中營-玩家正親手執行了猶太大屠殺(The Holocaust)。
遊戲首次展出時,許多玩家在發覺自己原來做了什麼之後,羞愧氣憤而離席。這就是布蘭達想透過這個機制讓玩家感受到的情緒:盲目跟隨規則的共犯(complicity),以及得知自己原來是共犯的羞憤。
也有人落淚、或者憤怒,尤其猶太裔的玩家更是對這段歷史感同身受,我們甚至隱約地嗅到了漢娜鄂蘭的低聲竊語。也有玩家掀開終點站牌、發現這一切的意涵時,編織了一個謊話,說這輛火車其實要通往丹麥,因為丹麥是當年極少數當地政府和納粹官員一致反對德國中央、保得大量猶太人周全的地方。

Photo Credit:The Mechanic is the Message
《機制即訊息》還有其他三件作品仍在構思和製作中,分別是關於美國境內墨西哥非法移工廚師面臨不平等處境的《墨西哥廚工(Mexican Kitchen Workers)》、關於海地太子港(Port-au-Prince)一處貧民窟經濟處境的《太陽城(Cité Soleil)》,以及體現當年北美印地安人被迫西遷而邁向血淚之路(Trail of Tears)的《為我倒下(One Falls for Each of Us)》。
《為我倒下》將會用上五萬個手繪上色的棋子,代表當年投身西遷的印地安人,布蘭達堅持一定要逐一親手上色。她希望未來完成之後,可以利用這些遊戲傳達並討論這些嚴肅的當代或歷史議題。
「遊戲」這個東西,無論實體遊戲如桌遊、還是數位型態的電玩遊戲,最核心的特質都是一套規則、一套機制,供玩家遵循這套規則來與這個遊戲和其他玩家「互動」,也就是來「玩」這個遊戲。而遊戲的其他內容則和這些規則機制相結合,進而在遊玩過程被賦予生命,這些規則就是遊戲的語言。
布蘭達這系列作品,或者我們之前介紹過的《Hatred》和嚴肅型的生存遊戲如《Papers, Please》和《This War of Mine》,還有愛斯基摩族群的《Never Alone》,都是試著利用遊戲機制來「說話」,讓玩家循著規則和遊玩過程,能設身處地體會某個人群或某段歷史的情境,進而通往理解與寬容。
遊戲當然不必須處理這些嚴肅的話題、也不必成為傳達某種訊息的媒介,但機制不僅可以傳達訊息。遊戲不必然是殺時間的東西,遊戲不必然是輕鬆的東西,遊戲也不必然是「好玩」的東西。或者,「玩」到底是什麼意思,也隨著「遊戲」意涵的變化,而同步展開。事實上,我們的生活不也是在許多規則、機制和人際關係之下的「遊戲」嗎?
《Venture Beat》的訪談報導中,提到布蘭達難忘的一幕,是關於《火車》這款遊戲。在某場遊戲中,已有兩位玩家憤而離席,只剩下一位男士,布蘭達靜靜看了他枯坐著約莫二十分鐘,他才又動起棋子、擲了骰子。布蘭達上前問他在做什麼,他回答說,他沒辦法就這樣掉頭離開,「我想要救每個人阿!」。
某種悲壯又低沈的聲響,更讓人想到《辛德勒名單(Schindler’s List)》呢?這是布蘭達所從未設想到,也是她所見過最美的遊戲結局。
相關文章︰
參考資料:
- Brenda Romero個人部落格
- 2010年遊戲開發者大會(GDC)演講
- 2010年喬治亞理工學院(Georgia Tech)演講
- 2011年TED演講:〈帶來領悟的遊戲(Gaming for understanding)〉
- 《機制即訊息(The Mechanic is the Message)》系列官網
- Romero夫妻聯創公司官網
相關介紹:
- 2009.06.30. Ian Bogost. “Persuasive Games: Gestures as Meaning.” Gamasutra. Accessed 2015.03.20.
- 2011.11.02. Elizabeth Sampat. “Síochán Leat, or how a game reminded me of who I am.” ElizabethSampat.Accessed 2015.03.20.
- 2013.05.11. Dean Takahashi. “Brenda Romero’s Train board game will make you ponder.” Venturebeat.Accessed 2015.03.20.
- 2014.06.03. Emily McManus. “To Understand the Problems of Inequality, Let’s Play a Game.” TED.Accessed 2015.03.20.
本文獲U-ACG授權轉載,原文於此
責任編輯:孫珞軒
核稿編輯:楊士範
36歲身價千萬仍然沒有安全感?善用「負債」,縮短與財富自由的距離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以VI College價值投資學院的學員案例來分析推導,說明透過系統性的分析、目標設定及投資規劃,財富自由並非遙不可及的夢想,甚至能藉此達成財富自由與志業圓滿的雙重目標。
財富自由是許多人共同夢想,如果可以擁有足夠被動收入讓生活無虞,甚至還能每月度假,相信這是許多人欣羨的生活。然而,財富自由確實是很好的理財目標,卻未必是「快樂」的終點。
36歲的心怡過去時常在各地飛來飛去長達八年,高壓工作、生活作息日夜顛倒,也為自己累積下遠高於同齡人的資產。分析心怡的資產負債現況:現金活存、股票、外幣存款、美股、債券、保險,包含名下一棟房地產,即便房子還有500多萬房貸,但總資產淨值有1300多萬。
她的夢想跟許多人相同,希望能靠著理財就不需要工作,每月有10萬元用來度假、15萬生活開銷資金和給家裡5萬的孝親費,同時維持目前每個月公益捐款的好習慣。現階段生活看似豐盛,但是距離自己設定的3億身家還有相當長一段距離,特別是盤點目前可動用初始資金只有美金3萬元,更讓心怡覺得目標難以達成。而在離開上一份工作後就因為帳面不缺錢而始終待業中,也讓心怡對未來不時感到不安。
擁有千萬身價,想要過上相對充裕、財富自由的生活是否是件難事?或許關鍵就在於資產負債組合當中的「負債」!

給心怡的建議一:財富自由的關鍵在於善用「負債」。
與多數諮詢的學員相比,心怡的投資體質跟觀念都算相當完善,特別是本身資產分配方向十分多元,表現出對於投資她是有長期研究且願意嘗試的。而透過完整檢視「資產負債」「資產損益」及「投資組合」三張表格,我可以在短時間內理解學員本身屬於哪種類型投資者,目前於投資理財方面存在什麼問題通常也能一目了然。
財務問題一定是出在負債嗎?以心怡這個案例來看,反而是卡在分配最多資產於「保險」上,而能讓自己加速達成財富自由的機會,反倒是唯一且最大的負債「房貸」。
心怡的房子目前剩餘房貸已經低於房價50%,我建議她可以尋找銀行重新談30年換貸並加上使用三年房貸寬限期,這樣除了立即將每月10,000多元房貸支出減輕為幾千元,對待業中的心怡來說可減輕相當大支出負擔,還能取得一筆不小的資金將防守型資產轉為進攻型資產。如果又進一步將那些投資報酬率過低的儲蓄險贖回,將資金都投入進攻型投資項目中,能在三年寬限期內靠著投資達成每月10,000多元的被動收入,等同於用手邊資金幫自己繳未來每月房貸。
給心怡的建議二:明確財務目標,距離財富自由其實很近。
但想要財富自由真有那麼困難嗎?或許單靠心怡目前手邊資產能在60歲前達成願望。
如果以心怡目前保障型資產高達518萬、防守型資產1400多萬、進攻型資產僅有250萬,分配比例為24:64:12現況來看,如果維持投資組合現況每年約8%獲利計算,要達到3億身家需要40年9個月。

但如果能將保障型資產降低至6%,防守型資產降低為31%,進攻型資產提高到63%,就目前心怡於美股平均獲利為15%,只需要將獲利提高至20%,16年又8個月就能實現3億身家目標。

但事實上3億真的是必要目標嗎?如果以心怡希望的未來生活來看,即使加上換房、換車及新房裝修等開銷,也只需要1億3千多萬資產,同樣投資組合、同樣獲利只需要13年,心怡於50歲前就能實現財富自由夢想。
給大家的財富建議:比起追求金錢,更該追求使命。
雖然心怡有相當大機會達成財富自由的夢想,但在諮詢過程中我也發現她對未來的不安感,主要原因來自缺乏「使命」。即使可以靠著理財就擁有不錯的生活,但缺乏使命可能會讓人覺得人生沒有重量感。除了追求財富自由,我常常建議學員建議一定要找到「沒有錢也會願意做」的事情,才有辦法創造更多財富,所以建議目前待業中的心怡可以趁著目前還沒有生活壓力,找到「使命」並做為主動收入來源。
我也會透過一連串問題引導學員,從這些問題的答案中找到一個方向後確實執行,無論透過創業、找到相關產業或相關職位,建立屬於自己的中長期志業規劃。在執行跟學習過程當中,也能夠找到更多元的新道路,這是每個成功者在找到財富事業前必經之路,藉由系統性的分析、規劃及目標設定,讓自己找到真正的人生快樂泉源。關鍵在於:你有找到屬於自己的「使命」了嗎?

本文章內容由「VI College價值投資學院」提供,經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廣編企劃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