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教綱當作考試的工具,那關乎10年後我們年輕人的創造力和未來

別把教綱當作考試的工具,那關乎10年後我們年輕人的創造力和未來
Photo Credit: Reuters/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所以教綱重要嗎?當然很重要,因為考試依照的就是教綱去考,當我們編排的邏輯不對,就會對學習效率造成不良的影響。

教綱吵了老半天,似乎都沒什麼人去搞懂教綱到底要幹嘛,更多的人是直接拿以前自身學習經驗來罵,反正最後就是要得到一個年輕人該死的結論,可以的話回到聯考最好。

這是哪種神鬼邏輯,筆者是看不懂啦,所以大致上先來解釋一下。所謂的教綱,可以白話文解釋成,中華民國的各方大德覺得,一個受了國民教育的人畢業後,照道理他應該要學哪些東西。所以讀者您覺得教綱重不重要?

先讓我們從歷史講古開始,幾十年前我們這些大叔念書的時候,還是國立編譯館的版本,不僅國中就有三角函數,地理還得念中國三十幾個省,現在想想真是神經病。重點不是念這些是不是發神經,而是為何課本會這樣編?當年的教材審定怎麼來的?

這個問題留到最後再說,我們先拿現在實際的東西來討論。先來想一個問題,假設今天要教國中生「密度」這個概念,需要具備哪一些能力?

首先,閱讀能力要可以看懂題目,而且在小學的時候,必須學習到思考抽象問題的能力,不然光是要理解質量的意義就很花時間了。其次,數學最起碼要有分數的四則運算能力,一元一次方程式的基礎也要會,不然根本無法計算。

為何要懂這些?因為密度的概念不僅僅是質量與體積比,在國中的熱學、聲音、分子以及力、電磁等等,通通都可以用的到。而要掌握密度的概念,不僅僅是計算,而是能透過了解計算的過程,從質量體積比例中,抽離出密度的抽象意涵,並將之應用到其他地方。

如果我們只是照本宣科,告訴他們密度就是一種質量與體積比,那麼無法將沉浮的概念解釋,沉體浮體其實是浮力的概念,若我們只是說密度小的會浮,大一點的會沉,那這就跟小學自然一樣,純粹只是講現象,而沒有將現象的背後原理解釋清楚。

講到這,讀者應該會有個概念,學習每一個新的知識,其背後都要有先前的累積,並不是很難就是好題目,也不是奧林匹亞的就最好。那麼,這跟筆者今天要講的教綱關聯在哪?關聯很大,請讀者有空去翻翻我國當前的數理科教材,其實這是一整個連貫的概念,不僅涉及到教材還有教學現場的諸多問題。

舉一個例子,筆者當年念國中的時候,談到「力」這一章節,要談力的分解與合成,兩力平衡與多力平衡。但為何現在只講兩力平衡?教綱甚至明白著說,只需要基本的概念,不要複雜的計算?

讓我們再看現在國中,力是甚麼時候教的?答案是二下第六章。那麼,力的拆解與合成,需要的數學工具是什麼?平行四邊形與畢氏定理,這甚麼時候教?答案是二年級,尤其是平行四邊形一樣是二下期末教。這不就慘了,數學沒學過是要怎麼教?當然只能教直線的力,平面的完全不能講。

這牽涉到後面多少東西?因為只有一維的方向有教,所以三上的牛頓第二定律,也只能講直線運動。過去國中會教的拋體就不能講了,又因為三角函數現在國中完全不說,導致小高一生沒有任何數學工具,自然方面的知識又僅有基礎,所以高一物理當然只能教基礎概念。而三角函數高中才講,向量高一根本就不提,是要高二自然組怎麼學運動學?

各位猜猜看,當教綱的編排,把整體難度下降,從篩選前5%菁英的邏輯,改變成讓大多數人有基礎常識的前提後,大多數的老師跟補教老師怎麼做?

答案是,以不變應萬變,照樣上舊教材,不然就是狂補充。一堆補習班在95教綱轉99教綱時,決定自己多開幾門數學課補充,因為高一教師很多都不改變其教學法,講義題本都不修的大有人在。這當然很機車啊,這批國中生就擺明了沒學過這些數學工具,先備的閱讀能力與自然常識都不夠,你堅持要用過去的舊教材上,當然是成績低的可以。

這狀況直到過了幾年,大學學測與指考題目都已經確定不會考到那麼難,才開始有所改變。但這幾年間的學生到底多慘?唉,就別提了,不教而殺謂之虐,還要背負程度很差不讀書的罵名。

數理科是如此,所以讀者可以去想一想,現在高一就教排列組合與機率,向量與幾何概念放到二年級,然後高職數學在二年級同時放了微積分跟機率,這整個高中職教育的問題出在哪?這絕對不是學生認不認真,而是有沒有用的問題。

Photo Credit:AP/ 達志影像

Photo Credit:AP/ 達志影像

那麼理工科如此,人文科呢?這其實好不到哪去。講古就晚點說,現狀的社會科教材有兩大困境。其一是地理歷史公民合為一科社會,教學時數被壓縮,但是塞進課本中的概念並沒有減少太多。使得現場教學的老師,會有每周都在重複趕課的痛苦,但學生完全感受不到教學熱情,畢竟重點劃劃,筆記整理一下,一周的課就過去,然後又要段考了。

其二,也是筆者現在在基層碰過許多年輕社會科老師,所感受到他們最痛苦的點,這遠遠的比上面趕課壓力要糟糕。那就是教學無法深化,有熱情的教師沒有時間,學生也產生不了興趣,要對社會科中的有趣話題深入探討,來翻轉教學一次,結果下周開始連續趕課考試,教師與學生雙方都很累。

我們的社會科教綱,讀者一樣可以去下載來看看,可以用琳瑯滿目來形容,說實在話是比筆者當年少了十倍有餘的廢話,但就以每一個概念來說,只能蜻蜓點水而不能與學生積極討論對話,是相當可惜的事情。這可惜的點還很多,主要又可分為兩方面。

第一,是蜻蜓點水式的上課,國中生學到的概念不紮實,尤其是像地理科內偏氣候與水文,這根本需要就要在地科好好多念一次。公民科的各種政府體制、經濟概念,大概只能背一背重點,完全無法就概念本身探討。這些學生一旦上了高中,等於先備知識太少,遇到好的公民老師要討論,往往是備感吃力,效率不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