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難民營有數以千計的人,如果都來德國,我們將無法處理」梅克爾一席話惹哭難民少女...

「難民營有數以千計的人,如果都來德國,我們將無法處理」梅克爾一席話惹哭難民少女...
Photo Credit:NBC News截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該節目論壇的籌辦人說,「我們當然都希望梅克爾可以將琳姆擁入懷中並告訴她:『你可以留下』,但情況就不是這樣。」

一場德國總理梅克爾與青年對話的論壇節目影片16日開始在社群媒體上瘋傳,梅克爾與恐遭遣返的年輕難民女孩對談,讓這名巴勒斯坦女孩落淚,她處理的方式引起外界批評。

德國之聲報導,15日德國電視台NDR一場與29名來自羅斯托克(Rostock)高中生對談的節目中,來自黎巴嫩的少女琳姆(Reem)用流利的德語向梅克爾說,他與家人有可能被遣返回黎巴嫩,但她想留在德國讀書,但因有被遣返的可能而前景不明,她們家正處在很艱辛的時刻,

「我現在人在這裡,但不知未來會怎樣,因為我不知是否能真的留在這裡。」琳姆對梅克爾說:「我們在柏林的大使館領取黎巴嫩護照,正在等德國官員給我們答案。」他還提到她爸爸是銲工,可是不被允許在德國工作。

梅克爾聽完後,讚賞在她是「很有同情心的人」,並稱讚說學習德文對移民融入社會來說很重要,但強調:「政治有時是很殘酷的。」

梅克爾說:「你也知道,在黎巴嫩的巴勒斯坦難民營有數以千計的人,如果我說你們都可以來,都可以從非洲來,我們將無法處理。」梅克爾還說,黎巴嫩不算是個內戰中的國家。

梅克爾還提到敘利亞,她表示,德國給更危險的內戰地區的人庇護,而聯邦與地方政府近來決定縮短申請庇護的程序,「我們給的答案是,不該花太多時間決定(庇護),但有些人還是得回去。」

之後琳姆開始哭泣,梅克爾走上前試著安撫她,拍拍右肩並說:「你做的很好。」

主持人這時說道,這不是她做的好的問題,而是他現在處在很沮喪情況,梅克爾回答:「雖然如此,我還是想抱抱她。」並說她理解琳姆的處境很令人沮喪。

這段畫面事後在德國網路上瘋傳,推特(Twitter)還出現「梅克爾拍拍」(#merkelstreichelt,Merkel strokes)與「同理心」主題標籤。

梅克爾的處理方式引來許多批評。

華盛頓郵報報導,有人在推特上用一張圖調侃梅克爾,圖裡梅克爾輕撫難民小孩,然後說:「難民問題解決了!」

此人還用相似的圖片在希臘總理身上,嘲諷梅克爾也可用同樣方法解決希臘債務問題。

中央社引述法新社報導,部落客羅柏(Sascha Lobo)說:「如果你的毛病是覺得梅克爾很討喜,看看這段影片並專心看到最後。」

白俄羅斯裔作家莫洛索夫(Evgeny Morozov)推文說:「這週以來德國公共外交都很順利,只差在梅克爾把難民小孩惹哭了。」

但也有人對梅克爾講實話表示認同。

德新社引用聯邦政府的消息來源表示,梅克爾很小心不使自己對面前的人有偏愛的表現,也儘量不去干預地方當局對庇護的決定權。

沒加入政黨的羅斯托克(Rostock)市長Roland Methling則表示:「武斷的單一案例的決定不被德國法律允許。」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報導,該節目論壇的籌辦人Felix Seibert-Daiker說,他覺得梅克爾的表現算還人道,「我們當然都希望梅克爾可以將琳姆擁入懷中並告訴她:『你可以留下』,但情況就不是這樣。」他表示他尊重梅克爾試圖和一個孩子解釋政治現況。

該片段未修剪版影片於此。

華盛頓郵報報導,2013年、2014年德國收容的難民人數比其他國家多,該篇報導中統計出以下圖表顯示,德國在2013年接受的難民人數接近12萬人,比同年其他國家都高。

Photo Credit: 華盛頓郵報

Photo Credit: 華盛頓郵報

新聞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