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羅賓漢悖論:國家到底有沒有對不起年輕人?

羅賓漢悖論:國家到底有沒有對不起年輕人?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Photo Credit: Wikimedia Commons

羅賓漢是英格蘭民間傳奇人物,大約從13世紀開始流傳著他劫富濟貧、行俠仗義的故事(相當於廖添丁在台灣民間的形象)。有個名詞叫做「羅賓漢悖論」(The Robin Hood Paradox),原本指的是「愈需要英雄好漢的地方,英雄好漢愈不會出現」。

美國著名經濟史學家林德特(P. H. Lindert)將這個名詞用來描述一個令政治經濟學者們百思不得其解的現象:「為什麼在愈不平等的國家,人民對社會重分配的要求程度與支持度都愈低?為什麼愈需要重分配的地方,重分配政策愈不會出現?」

「羅賓漢悖論」就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不斷上演。

前陣子在某個聚會場合聽到兩個朋友在討論學貸問題。因為我之前有參與過一些爭取學貸改革的行動,所以就過去湊一腳。其中一位國立頂尖大學商學院畢業的朋友愈講愈生氣,讓我嚇了一大跳。他覺得:「為何要拿納稅人的錢補助學生?為什麼他們不自己去打工?為什麼念那些爛學校?低薪就是能力不夠,為什麼我們要幫助低薪勞工?」

關於學貸可參考「台灣學貸調查報告」,在此就不再長篇大論了。(新聞稿連結;網頁版連結;全文連結。關於學費論述可參考「反學費Q&A」)

最近在網路上這個話題也很紅,尤其是前幾天陳文茜女士在蘋論發表一篇〈這個國家 太對不起年輕人〉一文,講述失控的高房價。然而,有位部落客說他看了以後,「氣的(得)我趕緊發文來導正這離譜的社會主流思維。我要告訴年輕人的是:國家沒有對不起你,是你對不起自己!」〈年輕人,國家沒對不起你,是你對不起自己〉(以下有簡介,大家不一定要點進去讀)

看到這位仁兄的文章發表4天已經破8萬個讚,我也覺得也要來導正一下「這離譜的、真正的社會主流思維」(也就是:個人主義、只要我努力一定有收獲、低薪代表個人能力不足)。首先,讓我引用網友們的整理,為大家節省時間,該文重點如下:

  1. 台灣的中產階級還不夠窮,還有變得更窮的空間。
  2. 其他國家的窮人早就認清這輩子買不起房子,台灣人也應該要比照辦理。
  3. 台灣房價貴,但是租金便宜,買不起就用租的。
  4. 起薪低沒關係,但人人都買得起55元的便當,所以生活無虞。世界上沒有任何地方找得到這麼廉價又便宜的便當了!可見我們生活品質很棒。(吃一個不夠飽還可以再買第二個呢!)
  5. 大絕招:不爽不要住啊!趕快買機票離開。
  6. 大絕招:做不到就閉嘴!每個人都可以(也應該趕快)開公司去剝削別人啊!
  7. 世界上根本沒有基本生存權、人權這種東西,如果政客爭取人權都是騙人的,年輕人爭取人權都是媽寶。(也就是說,台灣人已經享有生存權了,還不謝主隆恩?)

我來替他的文章下個結論,「綜上所述:年輕人被剝削就是活該死好」。

Photo Credit: Wikimedia Commons

其實要寫「打臉文」是件簡單的事情(該篇文章下面留言也已經有各種打臉)。這邊僅隨意舉幾個問題請大家思考:有錢人投入大把資金炒房,讓台灣空屋率極高無比又房價狂飆,政府無作為,小老百姓買不起房子就是沒錢的人活該?(買不起就不要買,不然就趕快搬走?)

便利商店的店員為你創造出極便利的生活,但他們活該必須領低薪?(這些人絕大多數都是領法定最低時薪,而且超時工作比比皆是)或說他們活該必須上大夜班?

政府控制不住物價、油價、電價,讓各商家無法獲得更多利潤,增加成本只能自己吞下去,還被拿來說55元便當很便宜、沒漲價代表大家都「習慣了」?

政府不落實勞基法,反而大量任用派遣、鼓勵非典型勞動,對於違法的廠商完全放任不管,實質薪資倒退15年;在全國850萬受僱勞工當中,有350萬人(41%)的月薪不到3萬元,80萬人的月薪不到2萬元。總體來看,有七成受僱勞工月薪不到4萬元(新聞1新聞2)。

(相關文章:勞動部17日掛牌打造「尊嚴工作」勞團:勞動條件差不是「錯覺」、過半勞工有加班 委員:基本工資至少要22K高工時、過勞的代價是薪資倒退 台灣勞工好「薪」酸

這些低薪勞工都是因為自己太弱了?「誰叫他們不去找高薪的工作呢?」責任制到處都是,台灣人的工時全球第三高,難道都是台灣人自己的錯?「誰叫他們要找工時這麼長的工作呢?」「有本事就自己開公司去剝削別人啊!」
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的政府不斷強調企業賺錢就會加薪,所以不斷給予減稅、不斷給予水電土地使用等各種補貼。但政府確保企業加薪的手段就只有「呼籲」、「勸說」,或是像勞動部長那樣幻想有廠商說要加薪,以及減稅再減稅。不知道什麼時候大家才能認清,企業賺錢之後,根本不會加薪(或僅「微調」,真的很「微」。如果微調薪水都能像「微調課綱」那樣的幅度那該有多好啊?)而是把錢都藏到海外,或者是把更多錢投入炒房地產。

看看前陣子的報導:「台灣富豪把財產搬到『租稅天堂』人數在中港台三地居冠。根據《天下雜誌》推算,近十年來國庫至少短收3千億元。」商周這篇〈誰偷了我的血汗錢〉文章也提到政府用稅賦的手段將企業獲利都轉進資本家的口袋,以致於實質薪資不斷倒退。對於學生來說,更奇怪的是,為什麼許多人對於大部份來自貧困家庭的學貸使用者態度這麼苛刻,但是卻允許政府對於有錢人借錢大方無比(例如:頂新魏家買九戶帝寶,僅自備1%款項,其他99%全是向銀行借款,還享有優惠利率)?

其實,已經有太多的事實告訴我們,我們並不處在一個「有努力就會有收獲」的社會

(相關的論述有非常多,這裡舉例引幾篇參考。例如拙作:〈走不出貧困泥淖─台灣青年的焦慮與未來〉 、〈青年們,你為什麼不生氣?
曾嬿芬老師在「巷仔口社會學」上發表的〈低工資與台灣人才流失的困境〉一文告訴大家造成「台灣教出世界頂尖的學生,卻只能領一顆滷蛋的薪水」的結構性因素。
台灣--被財團主導的社會〉 這篇也講了整個結構問題,文中有不少值得參考的文章及資料連結。
崩世代:財團化、貧窮化與少子女化的危機》這本書非常值得一讀,我相信絕對是跟許多人從報紙上或是官員口中所得知的台灣,是完全不同的平行世界。書摘連結

Photo Credit:  Todd Blaisdell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