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賓漢悖論:國家到底有沒有對不起年輕人?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Photo Credit: Wikimedia Commons
羅賓漢是英格蘭民間傳奇人物,大約從13世紀開始流傳著他劫富濟貧、行俠仗義的故事(相當於廖添丁在台灣民間的形象)。有個名詞叫做「羅賓漢悖論」(The Robin Hood Paradox),原本指的是「愈需要英雄好漢的地方,英雄好漢愈不會出現」。
美國著名經濟史學家林德特(P. H. Lindert)將這個名詞用來描述一個令政治經濟學者們百思不得其解的現象:「為什麼在愈不平等的國家,人民對社會重分配的要求程度與支持度都愈低?為什麼愈需要重分配的地方,重分配政策愈不會出現?」
「羅賓漢悖論」就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不斷上演。
前陣子在某個聚會場合聽到兩個朋友在討論學貸問題。因為我之前有參與過一些爭取學貸改革的行動,所以就過去湊一腳。其中一位國立頂尖大學商學院畢業的朋友愈講愈生氣,讓我嚇了一大跳。他覺得:「為何要拿納稅人的錢補助學生?為什麼他們不自己去打工?為什麼念那些爛學校?低薪就是能力不夠,為什麼我們要幫助低薪勞工?」
關於學貸可參考「台灣學貸調查報告」,在此就不再長篇大論了。(新聞稿連結;網頁版連結;全文連結。關於學費論述可參考「反學費Q&A」)
最近在網路上這個話題也很紅,尤其是前幾天陳文茜女士在蘋論發表一篇〈這個國家 太對不起年輕人〉一文,講述失控的高房價。然而,有位部落客說他看了以後,「氣的(得)我趕緊發文來導正這離譜的社會主流思維。我要告訴年輕人的是:國家沒有對不起你,是你對不起自己!」〈年輕人,國家沒對不起你,是你對不起自己〉(以下有簡介,大家不一定要點進去讀)
看到這位仁兄的文章發表4天已經破8萬個讚,我也覺得也要來導正一下「這離譜的、真正的社會主流思維」(也就是:個人主義、只要我努力一定有收獲、低薪代表個人能力不足)。首先,讓我引用網友們的整理,為大家節省時間,該文重點如下:
- 台灣的中產階級還不夠窮,還有變得更窮的空間。
- 其他國家的窮人早就認清這輩子買不起房子,台灣人也應該要比照辦理。
- 台灣房價貴,但是租金便宜,買不起就用租的。
- 起薪低沒關係,但人人都買得起55元的便當,所以生活無虞。世界上沒有任何地方找得到這麼廉價又便宜的便當了!可見我們生活品質很棒。(吃一個不夠飽還可以再買第二個呢!)
- 大絕招:不爽不要住啊!趕快買機票離開。
- 大絕招:做不到就閉嘴!每個人都可以(也應該趕快)開公司去剝削別人啊!
- 世界上根本沒有基本生存權、人權這種東西,如果政客爭取人權都是騙人的,年輕人爭取人權都是媽寶。(也就是說,台灣人已經享有生存權了,還不謝主隆恩?)
我來替他的文章下個結論,「綜上所述:年輕人被剝削就是活該死好」。

Photo Credit: Wikimedia Commons
其實要寫「打臉文」是件簡單的事情(該篇文章下面留言也已經有各種打臉)。這邊僅隨意舉幾個問題請大家思考:有錢人投入大把資金炒房,讓台灣空屋率極高無比又房價狂飆,政府無作為,小老百姓買不起房子就是沒錢的人活該?(買不起就不要買,不然就趕快搬走?)
便利商店的店員為你創造出極便利的生活,但他們活該必須領低薪?(這些人絕大多數都是領法定最低時薪,而且超時工作比比皆是)或說他們活該必須上大夜班?
政府控制不住物價、油價、電價,讓各商家無法獲得更多利潤,增加成本只能自己吞下去,還被拿來說55元便當很便宜、沒漲價代表大家都「習慣了」?
政府不落實勞基法,反而大量任用派遣、鼓勵非典型勞動,對於違法的廠商完全放任不管,實質薪資倒退15年;在全國850萬受僱勞工當中,有350萬人(41%)的月薪不到3萬元,80萬人的月薪不到2萬元。總體來看,有七成受僱勞工月薪不到4萬元(新聞1、新聞2)。
(相關文章:勞動部17日掛牌打造「尊嚴工作」勞團:勞動條件差不是「錯覺」、過半勞工有加班 委員:基本工資至少要22K、高工時、過勞的代價是薪資倒退 台灣勞工好「薪」酸)
這些低薪勞工都是因為自己太弱了?「誰叫他們不去找高薪的工作呢?」責任制到處都是,台灣人的工時全球第三高,難道都是台灣人自己的錯?「誰叫他們要找工時這麼長的工作呢?」「有本事就自己開公司去剝削別人啊!」
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的政府不斷強調企業賺錢就會加薪,所以不斷給予減稅、不斷給予水電土地使用等各種補貼。但政府確保企業加薪的手段就只有「呼籲」、「勸說」,或是像勞動部長那樣幻想有廠商說要加薪,以及減稅再減稅。不知道什麼時候大家才能認清,企業賺錢之後,根本不會加薪(或僅「微調」,真的很「微」。如果微調薪水都能像「微調課綱」那樣的幅度那該有多好啊?)而是把錢都藏到海外,或者是把更多錢投入炒房地產。
看看前陣子的報導:「台灣富豪把財產搬到『租稅天堂』人數在中港台三地居冠。根據《天下雜誌》推算,近十年來國庫至少短收3千億元。」商周這篇〈誰偷了我的血汗錢〉文章也提到政府用稅賦的手段將企業獲利都轉進資本家的口袋,以致於實質薪資不斷倒退。對於學生來說,更奇怪的是,為什麼許多人對於大部份來自貧困家庭的學貸使用者態度這麼苛刻,但是卻允許政府對於有錢人借錢大方無比(例如:頂新魏家買九戶帝寶,僅自備1%款項,其他99%全是向銀行借款,還享有優惠利率)?
其實,已經有太多的事實告訴我們,我們並不處在一個「有努力就會有收獲」的社會。
(相關的論述有非常多,這裡舉例引幾篇參考。例如拙作:〈走不出貧困泥淖─台灣青年的焦慮與未來〉 、〈青年們,你為什麼不生氣?〉
曾嬿芬老師在「巷仔口社會學」上發表的〈低工資與台灣人才流失的困境〉一文告訴大家造成「台灣教出世界頂尖的學生,卻只能領一顆滷蛋的薪水」的結構性因素。
〈台灣--被財團主導的社會〉 這篇也講了整個結構問題,文中有不少值得參考的文章及資料連結。
《崩世代:財團化、貧窮化與少子女化的危機》這本書非常值得一讀,我相信絕對是跟許多人從報紙上或是官員口中所得知的台灣,是完全不同的平行世界。書摘連結)

最新發展:
-
百萬年薪可以排第幾名?台灣的所得分配 5年前
-
為什麼這麼多人把馬雲當神在拜?因為阿里巴巴的「成功是很難模仿的」 8年前
-
「被殖民愈久愈文明」柯P有說錯嗎?殖民母國不是吃素的,我們從過去來找答案 8年前
-
我們的民國,我們的台灣 9年前
-
我們的民國,我們的台灣 9年前
-
羅賓漢悖論Part 2:誰跟你說公平正義重分配只有「魯蛇」才需要? 9年前
-
真正該「走入山林找正能量」的人,是那些淪為財團打手的官員 9年前
-
先來看羅大佑和高希均如何「走鐘」,再來討論「只想靠政府」和「被寵壞」的是誰 9年前
-
當有人還是站在高牆上指責「少數人別來亂」時,就讓雞蛋飛一會兒吧 9年前
-
沒有議題是假議題,我們想要更好的未來 就必須關心每一個政策 9年前
-
誰對不起誰?中國辯了兩千年 9年前
-
別再說誰對不起誰了 問自己能去改變什麼吧 9年前
-
0220 懶人時報看什麼? 9年前
Tags:
好想住桃園!市民最有感的「宜居智慧城市」發展秘辛大公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城市該如何串聯企業、社會及公民組織,創造永續價值?依據關鍵議題研究中心發布的最新市調結果,帶大家一窺國門之都「桃園」,為了宜居智慧城市付出哪些努力。
桃園作為臺灣與世界接軌的第一站,面對永續未來的國際共識也採取了諸多措施,期盼能藉此逐步實踐「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
城市宜居的關鍵是什麼?過半民眾認為「交通運輸」政策影響最有感
這次問卷中,我們以「城市居住的理想藍圖」為題,詢問網路民眾最重視城市發展的哪些面向。結果發現,不分年齡性別,多數民眾對「宜居城市」都有相當類似的想像,最重視的三個方向分別是「大眾運輸與交通便利性」(52.9%)、「經濟發展與就業機會」(38.8%)及「社區安全與治安狀況」(33.7%)。
不論上班通勤、日常生活,還是旅遊觀光,「移動」都是行動的必須過程。一座城市是否宜居便利、能否永續發展,很大程度取決於整體運輸系統的設計規劃、市政措施完善與否。這次市調也發現類似的結果,像是談到近期桃市府讓民眾最有感的施政項目時,有將近四成的民眾選擇了「基北北桃通勤月票都會通」以及「鐵路地下化工程及捷運路網建設」等交通相關的政策。
另外,根據本次調查顯示,16-40歲的族群較為重視「教育資源的質量與分配」、「政府服務的效能」以及「文化節慶與娛樂活動的豐富程度」;41-60歲的桃園民眾則較為重視「醫療服務與設施品質」、「居住環境周邊設有公園綠地」以及「友善高齡者、身心障礙等群體的設施」;而詳加檢視近一年來桃市府所推出的政策或活動,許多也正好對應到前述的需求,例如「國中小營養午餐免費」、結合科技執法的「靜桃專案」、舊城區改造、參觀人次破千萬的「世界客家博覽會」、擴大肺癌篩檢、加速設立市立醫院及特色診所、興建7座旗艦型公園與推動「高齡友善換居社宅專案」等,是桃園民眾除交通類別以外的有感施政措施。

而針對整體都市發展,今年由張善政市長召集成立的「未來城市空間發展會報」,也開始著手短、中、長期的舊城再生規劃,並布局城市大型公共建設,關注人行空間與城市關係的有序發展;搭配桃園現在進行式的鐵路地下化工程,進一步推動車站周邊產業轉型及土地活化,更將效法歐美成功先例,規劃興建長16公里的綠色廊道,打造回歸人本思維的城市空間,提供市民最宜居、舒適的生活藍圖。
傳產轉型、新創支持、文化深耕:城市發展的永續金三角!
不過,僅是安全完善的交通路網還不夠,城市的經濟發展也是攸關市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調查指出,約三成民眾認為「提供傳統產業轉型的資源」(31.7%)、「支持產業創新發展」(31.3%)、「鼓勵農業轉型與特色觀光發展」(27.8%)是城市發展中相當重要的產業元素。

在青創產業的扶持上,桃市府近年設立了許多創育機構,例如專注孕育AI及智慧機器人等物聯網科技團隊的「新明青創基地」,及今年新成立、以整合電商平台資源為目標的「中路電商基地」。而未來更將成立「中路青創加速器基地」及「A8產業加速器」,分別催化能接軌國際的頂尖團隊,與協助傳產數位轉型。此外,桃市府也透過相關計畫提供創業辦公硬體、培訓資源,積極媒合青創團隊,並提供在地市場驗證機會,期待透過青創團隊產品規模化的過程,帶動整個桃園的產業升級。

此外,富有在地特色的人文觀光也是近年桃市府大力投入的領域,像是透過創新形式與傳統禮俗的融合「大溪大禧」,將關聖帝君聖誕遶境打造成跨越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的城市祭典;今年全新打造的觀光品牌「探索北橫」,推出數條能充分感受山水風光、體驗原民文化的主題遊程。不僅如此,桃市府也積極串聯周遭縣市的觀光資源,聯合推出整合了北北基桃共30處旅遊景點的旅遊套票,藉此導入更多的外部資源,促進桃園觀光產業的蓬勃發展。

二度奪下永續城市特優獎!持續邁向更宜居、更智慧的桃園
針對「永續經營」相關作為的重要性認知,絕大多數民眾認為「大眾運輸路網的長遠規劃與建置」(40.3%)是落實永續的關鍵。桃園作為全台第一個符合聯合國推動「奔向淨零」(Race to Zero)倡議的城市,於今年3月29日率先發表桃園邁向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除規劃空氣品質淨化區、打造全齡友善的共融式公園綠地、協助企業產業轉型,更積極建置及完善市內捷運路網,全方位實踐淨零的永續目標;其中,桃捷綠線中壢延伸線綜合規劃,交通部同意捷運綠線從G01站延伸至中壢車站(桃捷A23),連結捷運綠線與機場捷運,形成桃園首條環狀捷運路網,而捷運三鶯延伸八德、棕線計畫,均已針對交通部審查意見提出修正,期盼今年底可獲行政院核定。

此外,桃園更再度榮獲今周刊「2023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的「永續城市特優獎」及「經濟力特別傑出獎」,展現桃園無論民間企業抑或政府機關,都將永續發展視為重要目標。而明年更將整合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及資訊科技局設立「智慧城鄉發展委員會」,期盼藉由組織整改消弭隔閡,讓各單位的目標、任務都更加明確並發揮效益,並優化各項公共服務,為市民打造更為舒適的生活環境,使「智慧桃園」的目標更上層樓。

桃市府在都市景觀、城市機能、產業精進及施政效能等面向的耕耘,短期成效不僅為民眾所有目共睹,長期觀之,更是為桃園往後的蓬勃發展打下關鍵基礎,使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正實現。
【桃園市政府廣告】